解决世界“口罩荒”,难题在哪里

2020-02-29 04:14
环球时报 2020-02-29
关键词:医用环球时报口罩

编者的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口罩成为全球市场的抢手货。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此前表示,全球个人防护装备市场正面临严重破坏,尤其是口罩和呼吸器的库存现已不足以满足世卫组织及其合作伙伴的需求。随着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多国的新冠肺炎病例增多,来自医务人员和居民防护的巨大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全球口罩的供应能力。疫情最为严重的中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国。《环球时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口罩企业正开足马力日以继夜大力生产,同时各个国家也正在想办法弥补各自的口罩缺口。

中国口罩日产能已是疫情前近4倍

本报记者 赵觉珵

据中国工信部此前披露的数据,疫情之前,我国口罩总体产能是日产2000多万只,产能为全球最高。多家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国内厂商估计,中国的口罩产能占全球口罩总产能的50%以上,甚至已超过60%。广州保为康劳保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康彬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除中国外,越南、日本、韩国、菲律宾、南非等国都生产口罩,但规模远远无法与中国相比,也无法取代中国的市场地位。

中国企业正在大力扩产

据国家发改委27日发布的统计数据称,2月25日,我国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的日产量达到7619万只,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7285万只。换句话说,当前产能已是疫情前的近4倍。尽管如此,有统计显示,如果疫情期间全面复工,国内口罩日需求量或将达到5亿只左右,再加上医院对标准更高的医用口罩的需求,国内口罩缺口依然极其巨大。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全国口罩行业已经在加紧复产、扩产,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石化等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也转行加入口罩生产的队伍。

浙江建德朝美日化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医用口罩生产商之一,该公司总经理林焰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平时工厂的口罩日产量约为20万只至30万只,目前已经将产量提升至50万只。“我们把普通口罩的生产线改造成符合医用等级的,新增了10条医用N95口罩生产线,机器一天开机12个小时,还增加了近一倍员工”,林焰伟表示,公司产能已经达到极限。

原材料成为最大瓶颈

尽管口罩行业已经开足马力,但不少制约因素依然限制口罩产量进一步增长,其中最大的瓶颈是原料,尤其是医用口罩的核心原料聚丙烯熔喷布。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国内熔喷非织造布的年产量为5.35万吨每年。

“政府正在鼓励口罩企业扩产、有条件的企业转型做口罩,但是上游的材料供应跟不上”,林焰伟介绍称,熔喷无纺布是超细过滤效果的过滤材料,起到拦截细菌、飞沫的作用,是医用口罩以及一些高级别民用口罩的生产必备材料。多家厂商透露,目前熔喷布的进货价格“涨疯了”,尽管价格上升十倍甚至二三十倍,但依然供不应求,口罩厂商还得带着员工去工厂门口“堵”材料。

据了解,熔喷布的生产设备有较高技术门槛,核心的喷头等配件需要从德国、日本等进口。“熔喷设备需要订制,从订货到投产最少3个月,且一条生产线一天也只能生产1吨熔喷布,对于口罩厂商而言真的是杯水车薪”,林焰伟说。

相比普通民用或工业用口罩,目前更难增加的是医用口罩,不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还需要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才可以生产。“平时医用口罩需求很少,生产难度大、成本高、利润低,一般企业也不会生产”,杨康彬介绍称,生产医用口罩需要净化车间、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等配套设施,这让原本没有生产能力的企业想短期转型难度很大。

减少缺口需要“两头”努力

尽管各国企业正在拼命生产口罩,但依然赶不上全球需求的飞速增长。美国卫生部长亚历克斯·阿扎近日在谈及美国口罩储备问题时称,目前国家战略储备只有3000万只口罩,但医护人员的口罩需求为3亿只,而意大利、日本等国口罩库存也都“见了底”,全球口罩的缺口正越来越大。

林焰伟告诉记者,该公司此前15%的医用口罩产能出口日本、韩国、欧洲等地,但疫情之后全部停止。最近韩国、日本、新加坡的客户都试图购买口罩,“但国内缺口还十分巨大,根本不可能有多余口罩出口”。

在全国工厂全力生产的同时,一些研究机构也在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寻求突破,如通过应用新材料让口罩可以重复使用等。但业内人士认为,采用熔喷布生产口罩已经有约30年的历史,之所以没有新材料可以替代,是因为考虑防护性能、性价比等因素,熔喷布依然是最适合口罩的核心材料。

此前,香港一家中成药厂宣布与当地公司合作制造口罩,采用一种纳米纤维网,具有比普通口罩更好的防护性。林焰伟称,类似“纳米膜”“纳米材质”不时出现,但这种“纳米膜”相当脆弱,如果揉搓、挤压都会破坏其防护能力,“可以说,目前还没看到可替代熔喷布的新材料出现”。

目前来看,国内口罩生产仍有潜力可挖,尤其是技术门槛不高的民用口罩。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工艺角度来说,生产普通口罩不难,主要问题在两头:在产业链上游,石化原料和材料需要保证供应。从下游来看,最近开始转向口罩生产的企业需要掌握好口罩生产必要的技术专业标准以及生产、管理流程。

业内人士表示,因为中国复工复产率还没到顶,防护需求短期内减少不了。但随着口罩产能的提升、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口罩供求不平衡会逐渐减小。中长期看,国内公众不需要为口罩不足而担忧。▲

日韩:积极行动应对“口罩荒”

本报驻韩国、日本特派特约记者 马菲 蒋丰 ●张静

在日本,口罩最近成了“高频词”。“买到口罩没有?”已经成为人们见面打招呼时的问候语之一。《环球时报》记者在东京池袋车站附近几个药妆店以及24小时方便店里采访,要么看到的是口罩货架空空如也,要么是上面贴着断货通知。“口罩荒”正在日本蔓延。

《日本经济新闻》27日援引日本经济产业省提供的数据称,2000年前后,日本“花粉症”患者突然增多,对口罩需求量急速增长。到2018年,日本年消耗口罩量达55.38亿只。需要指出的,日本口罩有70%是在中国生产的,有20%是在日本生产的,还有10%来自泰国、缅甸等国。

面对“口罩荒”,日本政府行动起来。2月21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会见记者时宣布,从3月起,日本口罩月产量将从2亿只调高到6亿。同时,他还告诉记者,日本已经逐渐恢复从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口罩,到4月将达到每周几千万只口罩的进口量。日本经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则对120家口罩企业提出增产要求,对需要为此投资设备的企业给予补助。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市场近期每个星期需要1亿只口罩。如果120家口罩企业能够按照要求增产,“口罩荒”问题将能得到解决。

对于日本要求的口罩供应量,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但有分析称,日本有三菱化学等知名化工企业,可以在短期内生产出大量口罩原材料,而且日本车企也可以迅速转产生产口罩,短期内可以大大提升口罩产量。

在韩国,民众对口罩需求也急剧增加。《环球时报》记者最近在首尔的药店看到,各种型号口罩都处于缺货状态。24日,韩国卫生部门和超市合作,向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大邱地区投放口罩,每人限购30只。大批民众闻讯赶来,早上不到八点就排队,队伍绵延长达数百米。

韩国食品药品厅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月初,韩国主要口罩企业库存大约3110万只口罩,现在启动应急生产体制,每天可以生产超过1000万只口罩。考虑到韩国人口5000万,这一产能从理论上可以满足国内需求。

根据韩国《每日经济》28日报道,正常年份韩国全年口罩需求量大约为3亿—4亿只,如果全力开动,日产能力也可以达到1200万只。但作为口罩必用材料之一的熔喷无纺布,韩国需从中国进口。目前韩国生产熔喷无纺布的企业为11家,仅能满足韩国六成需要。京畿道一家企业表示,目前靠库存的中国熔喷无纺布来生产,但如果进口持续得不到落实,那么3月初产量可能下滑。对此,韩国产业资源通商部27日称,通过对136家口罩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2家企业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熔喷布,韩国熔喷布企业2月产量比1月已提高87%,3月计划再提高20%以上,因此韩国长时间日产1000万只口罩没有问题。▲

欧洲:口罩企业不少,但产能比不上中国

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打破口罩产业格局!”德国《经济周刊》近日的报道称,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口罩紧缺,欧洲口罩产业在疫情下面临改变。

《环球时报》记者这两天走访了多家德国药店问口罩的销售情况。药剂师们的答案一致:口罩已经卖光。前两三周,口罩主要卖给中国买家。现在,药店主要面向德国顾客,但口罩一入店就被卖光。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日用品商店、连锁超市等也都没有口罩。而意大利也出现了从南到北“一罩难求”的现象。在伦巴第和威尼托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仅48小时内,口罩在药房和超市便已出现严重断货的现象。

位于德国西南部拉施塔特的Dach公司是德国几家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主管马特亚斯对《环球时报》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公司需求激增,是平时的数倍。这些天,公司销售部的电话响个不停,每分钟都会收到有关订购口罩和防护服的电子邮件。为此,公司每天超负荷运转。这也是该公司25年历史中从未经历过的情况。

实际上,Dach公司在中国也有工厂。以前,德国总部主要负责设计产品、仓库和物流,中国工厂主要负责原材料和生产。但由于中国此前有口罩出口禁令,以及工厂不能很快复工,公司不得不做出改变,提高德国及其他地区工厂的生产能力。

早在2月中旬意大利疫情暴发之前,位于米兰的口罩和防护用品生产商BLS就收到1000万个口罩的订单,这些订单来自全欧各国,最终这些产品都被辗转运往中国。正常情况下,全意大利每年的口罩市场需求为1500万至2000万个。而今,意大利国内口罩存量和产能已经捉襟见肘,口罩生产企业正在日以继夜地大批量生产。

德国汉堡大学国际经济学者卡斯普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洲口罩企业不少,但产能比不上中国、美国等地厂家。像德国口罩企业目前主要生产中高端产品,客户主要是专业客户,比如医院、技术人员、军队等。这些企业与中国组成一条供应链:先由欧洲公司设计出产品,接着在中国采购原材料,制作口罩半成品,然后在欧洲工厂进行加工,最后销售到欧洲各地。由于现在从中国来的口罩半成品及口罩成品短缺,许多欧洲企业不得不做出改变,从其他地区进口口罩原材料,在欧洲进行生产。▲

猜你喜欢
医用环球时报口罩
医用生物敷料栓对肛肠病术后疗效的观察
改良医用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与防护性能分析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医疗器械:千亿市场面临洗牌
雾霾口罩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