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020-02-29 10:38尹志华
侨园 2020年1期
关键词:那达慕朝鲜族习俗

尹志华

“非遗在身边,民俗在眼前”,是一个略显纠结的表达,实际上想要阐述的是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对于二者关系的明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专家田青先生给出了一个理解角度。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十大类,包括民俗。按照这个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着民俗文化,或者说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大项。可实际上民俗文化反过来又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门类,比如过年时唱戏,传统戏剧是不是在民俗里面?贴窗花、贴对子、传统的食品及传统手工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民俗活动,有歌唱、演奏,还有赛马、射箭、摔跤,而这些项目都涵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里面,比如,民歌、马头琴划归到传统音乐里,摔跤、赛马放在传统体育里,如果离开这些活动项目,那达慕就不叫那达慕。所以民俗又包含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假如说民俗就是一个民族的所有习俗、风俗和有关的文化形式的话,那么民俗文化的概念就太大了,包括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学科,民俗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人生礼仪诸多方面;在非遗领域内,民俗类项目也充满了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婚嫁、寿礼、节日习俗等等均包含其中。辽宁省民俗类项目共有24项,其中国家级6项,包括朝鲜族花甲礼、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朝鲜族秋夕节,以及朝阳、本溪、义县三个地区的民间社火。省级民俗类项目目前是16项,涉及海城、大石桥、辽阳广佑寺等地的庙会,以及满族的放路灯习俗、满族婚礼习俗、满族祭祖习俗、大连庄河的放海灯习俗、旅顺放海灯、朝鲜族婚礼、蒙古勒津祭敖包等,多个少数民族项目纷纷得以入选。

在众多的民俗类项目中,庙会、节日习俗是最接地气的项目,尤其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老百姓自发参与其中的踴跃和积极,是任何一场集体活动的标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让我们迎着“让传统重回节日”的号角,在热气腾腾的民俗中呵护传统、守住传统。

猜你喜欢
那达慕朝鲜族习俗
KORE A TOWN
草原上的传统盛会
另类“哈韩族”:去韩国打工的中国朝鲜族人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