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门罗作品集《亲爱的生活》宿命观研究

2020-03-01 01:37李思凝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

摘 要: 作品集《亲爱的生活》是艾丽丝·门罗的倾心之作,其中每个短篇都在描写稀松平常的故事,和任何普通人的生活无异,而且部分作品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她在小说中设计的“生活悲剧”往往和人物的宿命紧紧相连,这不仅是一首生命回转的低吟,而且还展现了新时代人的生活困境。宿命论与个体自我意识反抗的复杂交织,展现了门罗对现实的思考。

关键词:宿命观 《亲爱的生活》 艾丽丝·门罗

作品集《亲爱的生活》是艾丽丝·门罗的倾心之作,里面的每个短篇都在描写稀松平常的故事,和任何普通人的生活无异,而且部分作品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然而即便小说平淡且结局没有重大的“悲剧”,但其在情节或人物上总给人带来不尽如人意的感觉,让读者感觉到“意难平”。而正是因为遗憾,小说才会有生活感和真实性。艾丽丝·门罗在小说中设计的“生活悲剧”常常导向宿命的驱使,作品中强烈的宿命论意识将文本拉入现实生活中,致使人不得不思考和反抗;究其本质,这不仅是一首生命回转的低吟,而且还展现了新时代人的生活困境。在作品集《亲爱的生活》中可以看见人生活的平凡与艰辛,还有人们在环境中的挣扎与逃亡,一切的书写都在表达当代人的共性困境。

一、宿命的强大与人的被动

艾丽丝·门罗作为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当之无愧的生活书写大师,她的小说不讲述惊心动魄的伟人大事,一切笔触都落在平常的生活里,读者可以在小说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而在作品集《亲爱的生活》里还暗含一种宿命的意识,它让人看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尽如人意,但又是必然的过程。生活可以千奇百怪,但是宿命总是在不经意间拖拉着你、带领你的人生沿着某一轨道行驶。《离开马弗里》中的利亚受电影启发,渴求新鲜事物却一直受父亲压制以及家庭里宗教信仰的抑制,后来与牧师儿子私奔看似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最后她又回到了这个小城市,成为她曾经不想成为的人,甚至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宗教学校。她的人生就像是绕了一大圈,最后回到了自己以前的模式上。《多莉》里,一个七十一岁的女人还要担心自己年过八旬的伴侣会和他的旧情人重燃爱火,即便负气出走也无处可去,最后只有回去,将这件烦心事强制翻篇。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之所有伟大,正是因为其描述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表达的是每个人都可能陷入的生活困境。无论身处哪种家庭、家庭里的某个位置,都必须跟着宿命的轨迹流动。顽固的父亲每天还要走很远的路去小村在上班,只为挽救自己可怜的脸面(《骄傲》);《火车》中火车行驶的方向象征着杰克逊本来应该去的地方,然而他因为无法面对自己应当承受的责任三次“跳车”,故事的结局他又一次逃避,不知道会逃向何方。特别的是,像 《沙砾》《眼睛》《声音》和《亲爱的生活》中,母亲作为一个的象征,成为小说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对主人公(往往是母亲的孩子)的人生有重大影响,“母亲”这个意象在扮演“命运推手”。比如,《沙砾》是主人公在心理咨询师面前的自述,讲述小时候自己的妹妹溺亡的故事,母亲没有尽到责任,她的疏忽是主人公妹妹去世的原因之一,而主人公也因此陷入了自我混乱。如果从象征的角度来看,妹妹象征着精神自由,而妹妹的死亡宣告生活希望之光熄灭,而导致其悲剧的重大原因就是不负责任的母亲。

门罗在文本叙事中时常讨论关于“死亡”的主题,死亡正是人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任何人的结局都逃不开死亡。死亡不可抗力的意象代表宿命行使最后一项权力,人的力量不足以扭转,只能默默承受。

二、个体自我意识的挣扎

有趣的是,门罗的宿命观虽然认同宿命的强大,但是又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她比传统宿命观的视野宽广,更看好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正是扭转生活困境的契机。一方面门罗笔下的女性形象既善于隐忍,又有突然爆发的能量,因此做出许多奇怪的举动。如果说《 逃离》 是在讨论“逃离与回归”的问题,那么作品集《亲爱的生活》中的小说更加开拓,女性不再无路或者彷徨,而是在努力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道恩姨妈以丈夫为权威,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的人生,然而在家庭音乐会事件以及接触了丈夫多年不相见的姐姐之后,她的想法开始动摇,最后她意识到自己多年小心经营的家庭(所谓的“庇护所”)以及对丈夫的感情其实并不重要,所以彻底地解放自己(《庇护所》)。《火车》中的贝尔几十年如一日地待在自己的烂牛棚里,即便母亲和丈夫已经不在,却仍旧保持着他们在家的习惯,为了治病不得不出门,治愈的那一刻她彻底获得了新生。个体自我意识的价值在于认识自己,看清现在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且勇于做出改变。

另一方面,门罗也就此提出了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在宿命的前提下,作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有能力与宿命抗争吗?门罗的答案是肯定的,她相信意识正确才能将切实可行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所以说个体自我意识与宿命抗争的目的并非取得所谓的胜利,而是努力寻求生存空间与出路,用恰当的手段化解生活的危机。《夜晚》里父亲的角色原本是一个自私暴虐的人,然而当他看见自己的女儿经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他开始去体谅她、开导她,最后女儿摆脱了病魔折磨,也战胜了精神梦魇。当家庭关系不能给人带来安慰,甚至造成伤害时,父亲选择退步,他没有磨灭自己对女儿的爱,他的改变不仅拯救了父女关系还让女儿也获得新生。相比而言,如果没有意识到宿命问题,从而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人能做的就只有在浑浑噩噩中逃避。杰克逊因为战争落下残疾而不敢回到家乡见恋人,临时找了个牛棚和贝尔生活很多年,然而面临贝尔病愈,他又不能接受,再次出逃,随便找了个公寓当守门人;没想到在公寓竟意外遇见自己的初恋情人,杰克逊又一次畏缩,不知道要逃向何方(《火车》)。

事实上,在宿命之下,门罗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虽然生活处处艰辛,但是不可忽视人的能动性。认清自己,认清现实,继而明白自己的道路在哪个方向,并且勇敢地前进。生活幸福与否与自己的选择至關重要。

三、宿命观由来与反思

首先,从作者本身出发,艾丽丝·门罗除了是小说大师,她也是一位妻子、母亲、老师。她的生活就是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正是在现实经历中提取的灵感使她的作品细腻温柔,极具生活感。在访谈录里她也表示,自己的创作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进行的。a而且,《亲爱的生活》一篇标题原本的意思是“生命珍贵”b,故事也是作者的幼年经历,想表达的思想就是宝贵和感知。生活就是最好的题材,所以很多人能在门罗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可以看到,门罗叙述的问题也正是很多人的难题:家庭成员没有履行责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困难面前选择逃避、恐惧婚姻关系……这些生活道路的选择和难题造成了人类社会生存困境。

随着对生活的了解逐渐深入,人们会发现很多事情是人意识不可控的,而且其趋势显现出一种规律性,仿佛都是提前排演。因此,门罗会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不可抗的力量,连自己也无法左右,只因一切都该是生活原本的模样。如果说门罗的宿命观是着重宿命的强权,那便走入了误区。实际上,应该把它看作一种指代,所谓“宿命独尊”的内在实质不应该飘在空中,其落脚点要放在生活的确切现实,是人生形态的具化。生活中的遇际才让人体会到存在的意义,感知一切。

其次,从时代背景来看,门罗宿命观的产生有其深刻道理。第一,作品集《亲爱的生活》出版于2012年,就当时全球大背景之下,世界主要状态是和平模式。随着硝烟的逐渐熄灭,门罗作品中一大变化即关于战争的叙述在逐渐减少,整部作品集里提及战争的内容少之又少,像《火车》里主要刻画的是战争如何影响了杰克逊的性格与人生轨迹,重心在战争结束以后。正因战争元素的退出,门罗小说里的矛盾不再以其为体现,而是转为描述平常生活中的问题,用细腻的笔调刻画每一个细节。因此,暴露出更多现实问题,这使人感觉生活有指向性。门罗将这些想法总结表述,形成具有现代气质的宿命观。第二,如今,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在大数据下暴露无遗,门罗能在她生活的环境中发现诸多缺陷——对现实的失望以及浮躁心理日渐攀升,致使困扰人类的问题越来越多。各种消极思想不仅达到干扰正常生活的地步,进而加重盲目心理,即使知道自己如提线木偶也不愿做出改变,随波逐流成为社会共性。

所以说,门罗的宿命观既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也以时代现象为依据。另外,她也在进一步思考——外而言,一定要有人站起来反抗宿命的压迫;内而言,她看到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明白其道路之艰辛,但是不失期许。可以看出,门罗的宿命观在反思的同时也在寻求出路。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作品集《亲爱的生活》中艾丽丝·门罗树立的宿命观源于社会现实,通过考量宿命观与个体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我们能挖掘其内在本质。它起源于门罗自己的生活以及时代特征,既是生活状况的表达方式也是她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事实上,通过文本解读,我们知道宿命的强大力量,但也不能忽视个体自我意识的重大作用。

总之,门罗摆出很多人类生存困境,既需要我们思考也指明了方向。其宿命观不仅正视社会现实,而且倡导正面积极的态度来反抗宿命、改善生活。由此反思现实中面对的人类难题,我们能在门罗的作品集《亲爱的生活》中找到灵感——宿命的遭遇可能苦难重重,但这不妨碍我们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只要以积极端正的态度面临困难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渡过难关。

ab〔加拿大〕艾丽丝·门罗、〔美〕珍妮·麦卡洛克、〔美〕莫娜·辛普森、杨振同:《小说的艺术——艾丽丝·门罗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4期,第189页,第185页。

参考文献:

[1] Pruitt Virginia. Alice Munros "Fits": secrets, mystery, and marital relations.[J]. Psychoanalytic review,2002,89(2).

[2] Carol L Bera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 study of Alice Munros fiction[J].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0,37(3).

[3] 艾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M].姚媛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

[4] 万丽.艾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中的异化和困境主题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5] 左金梅,周馨蕾.伦理困境中的女性选择: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亲爱的生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6] 刘雨轩.论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异化主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1).

[7] 王丰钰. 艾丽丝·门罗作品集《亲爱的生活》的主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8.

[8] 朱虹.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的男性形象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

[9] 鲁婷婷.创伤与治愈: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母女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18.

[10] 艾尔莎·考克斯,刘启君.“回音往复”:艾丽丝·门罗小说《亲爱的生活》中的自我反思[J].外国文学,2014(5).

[11] 艾丽丝·门罗,珍妮·麦卡洛克,莫娜·辛普森,杨振同.小说的艺术——艾丽丝·门罗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14(4).

[12] 吴永熹,江楠,柏琳.艾丽丝·门罗:在她自己的文字里[J].名作欣赏,2014(1).

作 者: 李思凝,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201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艾丽丝门罗
作家的闲谈
作家的闲谈
作家的闲谈
坐火车上班的男人
Trick or Treat?
燕南飞
A Structuralist Approach to “Tricks”
虚掩着的门
门罗的健康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