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和异化视域下的“大闹天宫”翻译

2020-03-01 01:19杨向男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闹天宫韦利亚瑟

杨向男

摘 要: “大闹天宫”作为《西游记》小说中精彩的片段之一,受到了重点关注和解读。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和余国藩(Anthony C. Yu)《西游记》译本中“大闹天宫”一节在词汇翻译和情感倾向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两者对于同一内容的翻译,在余本中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体现出翻译的完整性,更加贴合于原著;而韦本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则体现出再创性的翻译特色。

关键词: 大闹天宫 亚瑟·韦利 余国藩 异化 归化

一、引言

受翻译者对于作品的理解、翻译风格以及其所处的大环境背景等因素制约,不同的译本在语言表达、情感倾向、与原文的契合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翻译一直颇受关注,笔者从众多版本中挑选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进行对照、分析,分别是:英国翻译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翻译的Monkey (其译本以下简称韦本)和余国藩(Anthony C. Yu)所翻译的The Journey to the West (其译本以下简称余本)。“在英语世界中随着余国藩(Anthony C. Yu) 《西游记》 全译本的出现,韦利的再创性翻译(re-creative translation)与《西游记》原著的背离也更加明显”a。

韦本和余本在翻译时各有侧重,而在“大闹天宫”故事中,归化和异化的不同翻译方法体现尤为明显。“大闹天宫”乃是《西游记》的序曲,是孙悟空的出场戏,它全面展示了孙悟空卓越的英雄性格与非凡的本领,直接导致了孙悟空此后西行护僧求法的传奇生涯。b“大闹天宫”相较于后一部分对取经之路的描写,涉及神仙系统以及传统文化的方面更加集中,更有利于比较归化和异化的特色。此外,“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形象的饱满性和人物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韦本和余本中对于孙悟空这一反抗者的形象把握上面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大闹天宫”译本,一方面探究了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译本特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多角度对原著进行研究和思考。

二、归化与异化角度下的译本概述

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首次提出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相较于直译和意译侧重于文本语言的翻译,归化和异化则包涵语言、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归化侧重于目标读者,以目标读者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来组织语言,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使目标读者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原文内容,译文更加偏向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异化是更加忠于原文,保留了原文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征,采用外来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此在阅读过程中使读者去向原作者靠拢。在翻译过程中,余本和韦本都采用两者兼用的翻译方法,在使用选择上各有所侧重。

由于自身研究思想、传统文化理解以及语言条件限制等方面的原因,余国藩在《西游记》翻译过程中将多种翻译手法相互结合。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手法,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式较为完整地保留原著的思想主旨,减少由于翻译造成的理解障碍,同时译本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余国藩的《西游记》译本从语言上更加朴实简练,翻译尽可能地保持语句流畅和表达通顺。因为余国藩对于宗教神学领域有相关的专业性研究,所以在译文中较大程度上还原文本中所构建的佛道世界和其中暗含的各种神学隐喻。而这种侧重于异化的翻译手法运用使整部《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刻画、情节曲折叙述以及思想情感表达充分融合进新的语言中,被普遍认为是最好的《西游记》译本。

英国翻译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一方面追求贴合文本而文笔流畅,另一方面则希望作品更加贴近于阅读者阅读,方便读者理解。因此在翻译《西游记》时大部分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亚瑟·韦利的《西游记》译本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文化交流传播的目的,即更多的是希望英语目标读者能够读懂译文,理解《西游记》故事情节并浅略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翻译家来讲,他更了解小说阅读群体的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方式。相较于余本,韦本的语言表达更加地道,但他删去过多的修饰成分,保留大体的情节框架,使得故事的语言美感有所削减但情节性更加凸显。因此,亚瑟·韦利(Arthur Waley)更多的是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实践的,在翻译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删减和加入自己的个人理解,对《西游记》从归化的角度进行了二次创作。

三、情节内容方面的翻译策略

小说中的“大闹天宫”部分故事性和情节曲折性较强,从总体来看,这部分是严格按照小说发展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展开描写的。从故事情节角度对比两个译本,两位译者均以《西游记》100回本为翻译底本,从异化角度来看,余本基本保持了原文的篇章结构,结构紧凑严谨,形式上更加忠实于原文,基本上是按照一句一翻译、一词一表达的形式翻译,在诗词翻译上也力求还原诗词的韵律性。余国藩在翻译时保留了原书的所有情节,同时追求在字词方面的精雕细琢,力求将作品的特色原原本本地转化到英语的语言体系之中。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余本保留了这部分按照双线索并行的结构,即一条线索是孙悟空的不断“膨胀”和成长,另一条线索则是天庭众仙的反应和措施。两条线索在招安与对抗之间相互分离又相互交织。第一次招安为弼马温,结果是四大天王、托塔李天王、哪吒战斗失败;第二次招安奉为有名无禄的齐天大圣,偷吃蟠桃、大闹蟠桃会后第二次交合,孙悟空与木叉、二郎神的正面交战,七七四十九天后练就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三闹”天宫,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天庭举办“安天大会”,故事走向尾声。余本在翻译这两条线索时,没有对原文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修改,两条线索表达清晰。

在涉及1—7回的“大闹天宫”故事中,韦本整体上保留了翻译底本的1—7回基本模式,这也是两个不同译本能够进行对比研究的条件之一。韋利翻译以归化为主,所以为了突出中心和便于读者理解,删去了部分看似与整个行文关联较弱的内容,从100回精简为30回,保留整体译文叙事同时删减大量细节。韦本“大闹天宫”中的情节内容简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词骈文的省略。在小说第六回中木叉与孙悟空的打斗,原文使用了文言文的形式描写,韦本中将该情节进行了省略而直接对结果——大战五六十回合、木叉逃走进行了翻译。原书中存在的大量诗词句是《西游记》语言特色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增加了“大闹天宫”故事情节的曲折精彩程度,文言文体现的语言节奏感也有利于战斗激烈场面的渲染,韦本的这种省略实际上使得整个小说的艺术魅力大打折扣。

二是专有名词的省略。除了人名、神仙名以外,“大闹天宫”故事中还涉及了大量体现中国古典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物名、地名等,小说第七回提到“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八卦,余国藩采用了异化的方式,直译为“Qian, Zhen,Kan,Gen, Kun, Xun,Li, and Dui”c。这种直译较好地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而为了减少读者的理解难度,韦利直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了省略。

三是部分情节的省略。在韦本中,韦利对于情节的省略是有选择性的,小说第五回中对于天庭势力的略写、第六回中对于二郎神外貌描写的省略等。为了突出孙悟空的形象,韦利将双线索中对天庭方面的描写大大压缩。

总体而言,韦本所体现出重情节和轻细节的特点,省略有时是受到语言文化水平的限制,有时则是为了增强译文故事性对于部分细节故意省略而刻意为之。其对于原文的删减体现出归化翻译方式下韦利自己的独特思考和选择。

四、语言方面的翻译策略

首先,书名的翻译。余国藩把《西游记》题目翻译为The Journey to the West,这里运用了异化方法,将题目的原名称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英文读者。journey在牛津词典中释义为:Noun. an act of travell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far apart.d其指远距离的行程,结合《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近二十年的漫长过程来讲,题目的翻译比较契合原书名。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则采用了归化翻译方式,读完整部小说会发现从一开始的石猴降生,大闹天宫后被贬五行山下,后来师徒四人经历了各种灾难最终取得真经修得正果。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有意凸显孙悟空的形象,借助孙悟空的成长历程来表达一种反抗精神,而亚瑟·韦利(Arthur Waley)便是结合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崇拜将孙悟空的形象提炼升华,“Monkey”作为书名实际上采用了归化的方法。这种书名翻译更容易让以英语为母语的目标读者理解原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使得目的语国家的人接受。

其次,人名的翻译。作为一部神魔志怪题材的小说,《西游记》中出现了大量宗教神话中的人物,在“大闹天宫”情节中出现的形象包括道教文化中的太白金星、玉皇大帝、四大天王等众仙,同时有佛教中的观音、如来佛祖等。作者又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人物形象的刻画,某些角色甚至是用来多种特定称谓。因此通过英语还原汉语语境中人物特点,准确恰当的人名翻译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词汇,韦利和余国藩都使用了通行的专有名词比如“玉皇大帝”(the Jade Emperor)、“如来佛祖”(Buddha )等。对于各种各样的神仙妖怪名称,余国藩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侧重于意译的方法,同时为了方便理解,余国藩增加了大量的注解进行具体阐释。有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比如“太白金星”,余本译为“The Gold Star of Venus”、“龙王”翻译为“Dragon King”;而对于另一些使用较广的词语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比如“弼马温”,余本译为“ A BanHorse”,指出了弼马温这个职位的工作与马匹管理有关;“土地神”译为“A spirit from the garden”。这些意译词汇的使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方法较大程度上维持了中国的神话系统,同时也有利于增加读者对于中国传統文化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学养的限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在翻译时将作品中大量的人物名称省略,比如在小说第三章中 “十王道:‘我等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忤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韦本直接译为“we are the Ten Judges of the Emperor of Death”e。另外他用西方宗教神学概念来翻译中国神仙系统,比如“God”形容玉皇大帝,“heaven”来指代天庭。这种归化译法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物身份,符合读者的宗教文化背景,但同时这种翻译方式也可能造成目标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认识的误区,削弱了源语的语言文化特色。相较于余国藩的专业性研究,作为非母语的翻译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理解上的劣势,这也影响了他的翻译,比如“赤脚大仙”,韦利翻译为“the Red-legged Immortal”;很明显,韦利这里将“赤”理解为红色而非“光着、空的”含义。所以部分名词的省略避免了文化翻译上的错误,有利于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读者阅读的流畅性。

再次,成语俗语翻译。在《西游记》中突出的特色之一便是韵散兼用的文体格式,大量的白话和俗语使用增加了文章的通俗性,同时大量诗句、成语的点缀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在翻译过程中,余国藩采用异化原则,基本还原成语、俗语以及小说中大量存在的诗文。而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将原文中的诗文部分删除,虽然减弱了小说的文学性但是更有利于小说的理解。在翻译上也基本采用意译的方式。原文第四回中“犬马之劳”,余本采用异化的方式“we shall serve you as dogs or as horses”f。实际上这种翻译是完全依照中国人的思维去翻译,可能目标读者很难理解像狗和马一样的服务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而在韦本中将这种形象化的比喻表达简单化“we are ready to perform the most menial of tasks”g(我们准备好做最卑贱的工作)。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成语俗语中包含的真正意思,尤其是很多字词的含义存在古今异义、比喻等修辞手法,所以翻译的时候如何将这类词语的本身含义表达出来很重要。相比较而言,余国藩的翻译忠实于原文但是不利于理解,而亚瑟·韦利(Arthur Waley)的翻译从读者接受程度看更有效,这种以归化为主的翻译方式更容易使目的语的接收人群理解,小说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也大大提高,但是相对的文学形象性削弱。

最后,句法成分。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句子结构、词汇使用安排也影响了思想的表达。

比如,第四回中,原文: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h余本、韦本的翻译分别是:

(余本) While the Star prostrated himself, Wukong stood erect by him. Showing no respect, he cocked his ear only to listen to the report of the Gold Star. i

(韦本)The Planet immediately prostrated himself, but Monkey stood erect by his side, not showing any sign of respect, but only pricking his ears to hear what the Planet would say.j

上例中两人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虽然二人都是按照正常语序进行翻译,但余国藩将一句话切分为两句而韦利则是将句子后本分转换为两个从句形式。“not...but only”表示“不但……而且……”符合原文中孙悟空一连串的情态表现。这样翻译符合源文逻辑关系,将孙悟空的桀骜不驯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比较顺畅,更有利于读者阅读。相对而言,余国藩的翻译削弱了孙悟空的性格刻画。

比如,第七回中,原文: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k

余本、韦本的翻译分别是:

(余本) when the Buddhist patriarch heard these words,he laughed aloud in scorn.l

(韦本) So Monkey recited; at which Buddha burst out laughing.m

上例中余国藩将译文按照原文的顺序进行翻译,而韦利则是采用了换序译法,在韦本中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monkey,monkey是recited这个动作的发出者,这样的语序安排使得语言更通顺,便于理解。从句子成分角度分析,韦利对于整句话的情感倾向理解有误或者是译者的刻意为之。“呵呵冷笑”是带有轻蔑鄙视的含义,余国藩翻译时使用scorn即NOUN.a strong feeling that sb/sth is stupid or not good enough, usually shown by the way you speakn,轻视嘲笑。在韦本中只是表现出佛祖听了孙悟空的一番话后突然大笑起来,从这句话体现出余国藩对于原文细节之处的把握更胜一筹。

比如,第三回中,原文: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o

余本、韦本的翻译分别是:

(余本)such an action will spare us a military expedition in the first place, and, in the second,permit us to receive into our midst another immortal in an orderly manner.p

(韦本)this course will save us from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will add to our numbers an undoubted immortal.q

在上例中两人对于原文的内容表达基本理解,但是余本中保留了原文中一二的序数词的表达,而在韦本中则是对该部分进行了省略,将其简化为用连词and进行连接。虽然这种翻译方法少了灵动性,但是更加符合读者的表达习惯,以便于理解和接受。

总体而言,在句子的翻译中,作为以英语作为母语的韦利翻译更加通俗易懂,符合传统英语的表达特色,但是大量的删减调整也大大削弱了原文小说的文学性和文化特色。

而余国藩的翻译尽量贴近原文,在原文中出现的大量古体诗句也尽可能翻译押韵,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当然不能否认,过于追求一字一句的翻译,也会造成一种生涩古拙之感,不利于读者的理解。后来在《猴与僧》(The Monkey & the Monk)即删减版《西游记》前言中,余国藩承认自己四卷译本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他也肯定了韦本节译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此外,在翻译中,原文中体现的骈散结合的句法两人都将其转化为一种白话的表达,这也是受到不同语言形式的限制。

五、思想主题方面的译本研究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志怪小说,思想主题也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大闹天宫”一节构建的神魔世界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折射,在这个故事中通过刻画孙悟空与天庭众神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创作倾向和对于整个时代的认识。

“孙悟空是天地精華所孕的一个石猴,与世徳堂本以前的老猴精、修炼猿等形象相比,这里强调的是孙悟空是自然之子,是以自然人形象出现的”! 8。孙悟空这一形象本身体现了人性、神性和兽性的三者融合,在余国藩译本和韦利译本中对于孙悟空这一形象有不同的表现。

余国藩的译本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中的情感倾向和作品主旨思想,译本本身也具有很高的研究性和学术性价值。相较于韦本,余本中对于天庭的刻画比较突出,情节描写基本保留。原著中作者对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余国藩在翻译时准确抓住了这种隐匿的情感思想变化,更加贴合原著。孙悟空的英勇无畏和天宫众神的狼狈无助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作者采用含蓄婉转的游戏笔法对其进行了讽刺。“That Jade Emperor does not know how to use talent”s,余国藩将原文中的“用人”用“use talent”表达,准确地捕捉了孙悟空渴望得到天庭的重用和认可的心理。经历了一次次理想破灭,作者通过“闹天”实际上表达对于上层轻视贤才的一种不满,而非是去改变整个秩序,因此当孙悟空的“闹天”逐渐失去控制时,事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作者的情感倾向逐渐发生了转变,第六回中对二郎真君等诸神出现时大量的美化修饰、孙悟空变成低贱花鸨的鄙夷等,余本都依靠词句的琢磨表达得当。

猜你喜欢
大闹天宫韦利亚瑟
大闹天宫
农行“大闹天宫”信用卡上市经典重燃 “忆”起翻天
生气的亚瑟
爱心圆
爱心圆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的寻宝路
《大闹天宫》读后感
少年十五二十时
大闹天宫大迷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