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3-02 02:14谢民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胶州保护传承

【摘要】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当地的秧歌、茂腔、剪纸和八角鼓等艺术形式,起源于生活,扎根于民众,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秧歌和茂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和八角鼓等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文化的载体,胶州方言在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上与普通话相比有诸多不同之处,其歇后语和谚语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性格特点和幽默感。本文在总结胶州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关键词】胶州;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明清以来,历代政府均注重胶州地方志的编撰工作,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部《胶州志》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修订[2],现已失传。第二部和第三部《胶州志》分别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和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订。第四部《重修胶志》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修订。民国20年(1931年)修订了第五部《增修胶志》。建国后的新编《胶州市志》始修于1982年4月,下限至1985年。1987年4月撤县建市后,补充征集下延两年的资料,主要记述了1840年至1987年的事件,于1992年出版。由李兆进主编的《胶州市志(1987-2013)(精)》系1992年版《胶州市志》的续志,属断代志。各代志书均详细记载了全市境内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国内诸多学者和机构也对胶州特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进行了研究。周建明先生在上世纪初瑞典驻胶州传教士任其斐(J. A.Rinell)记录的影像基础上,剪辑制作了关于老胶州风土人情的纪录片。该片极好地还原了百年之前胶州的风貌。姜峻、孙慧和周轶瑾等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独特价值和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耿琰和李特為胶州八角鼓和剪纸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历年来,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发布了《关于公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的公告》,全国共有99名个人和50个单位入选名单。其中,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被公示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二、胶州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胶州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拥有秧歌和茂腔2项国家级非遗及剪纸、八角鼓、胶州民歌、胶州大鼓、胶州打击乐·鼓和胶州打击乐·唢呐6项省级非遗。

(一)秧歌和茂腔

近来年,胶州在秧歌和茂腔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编辑,形成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机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其一,从基础性工作入手,成立普查小组,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慰问健在的老艺人和传人,掌握胶州秧歌的分布状况和生存环境,收集、归类和存档现有材料,查找并补救遗失资料。其二,成立由市委领导挂职的胶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建立了秧歌传承保护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办法(试行)》。在全市各镇和街道办事处设立秧歌培训基地,成立了胶州秧歌学校和胶州秧歌研究会,定期举办比赛。其三,稳定秧歌传承人和传承队伍。建立了全市秧歌艺人档案,通过财政补贴加强对老艺人的保护和扶持,完成了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整理上报工作。启动胶州秧歌传承基地命名工作,发挥传承基地和传承人的作用,大力推广普及胶州秧歌。其四,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秧歌和茂腔传承保护经费,解决秧歌和茂腔的排练场地,配置演出设备。其五,组织了“全国优秀秧歌展演”、专场秧歌比赛、主题晚会、秧歌巡游等多项活动,推出了一大批精品节目。这些活动的举办,在提升胶州秧歌知名度的同时,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使秧歌的传承保护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在胶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五届中国秧歌节,叫响了“中国秧歌之乡”文化品牌。

(二)剪纸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3]。因其造型特殊,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在民间美术中地位极高。和其他地区一样,胶州剪纸也来自于被称为“伎俩人”的民间艺人,多为乡村妇女。现如今,各地的剪纸文化融会贯通,精彩纷呈,其材料、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与时俱进。胶州剪纸也走进了校园,成为部分学校的选修课。这不仅拓宽了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还能对下一代进行传统美德的熏陶。然而,胶州剪纸由于传承人数较少,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兴趣等原因,也面临着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等方面的困境,成为亟待抢救和保护的项目之一。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胶州剪纸进行保护和传承。一是政府应增大财政扶持力度,对剪纸艺术传承人进行补助,投入资金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二是举办相关的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开拓新的展现形式。三是进一步推动剪纸艺术进入校园,以扩大其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四是开发现代工艺,使用新材料,增加时下流行的人物、图案、图标和造型等,焕发剪纸的新生。

(三)八角鼓

胶州八角鼓与山东琴书和山东大鼓同属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说唱者站在一张八仙桌前,听众围坐在四周。演员手持一个八角形的手鼓,以三弦、坠琴和二胡等作为伴奏乐器,边打边说边唱。所以八角鼓也称为“桌戏”或“鼓子”。

八角鼓的发展和传承由来已久,但情况并不乐观。在现代社会,年轻人是文化艺术的主要受众和传播者,但多数年轻人受外来影视、歌舞等艺术形式影响很大,对八角鼓知之甚少,感到非常陌生。这是八角鼓不能顺利发展和传承的主要原因。目前,八角鼓已纳入省级非遗保护范围,当地政府也制定了许多保护措施。笔者以为对于该非遗的传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将八角鼓扎根于村镇的社区文化土壤中,延续它的生命,滋养它生机活力。二是加强对传承艺人的保护和资助。八角鼓表演中的声音、形象和技巧主要依靠口口相传。政府文化部门应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传承人的鼓励和支持,进行财政补助,激活传承热情,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传承人经常开展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三是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保护知识产权。

三、胶州方言的特点与传承

(一)语法特点

语法特点表现下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词的形态变化。这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前缀和后缀。部分词缀与普通话相同,但前缀“顶”和“害”及后缀“汉”“种”“查”“拉”“攸”“棱”等为胶州方言特有[1]。还包括形容词的完全重叠(AA式和AABB式)及不完全重叠(ABB式)。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人称代词上。其中辨识率最高的是表示第一人称的“俺”和第二人称“恁”。与普通话不同,胶州方言中的“俺”和“恁”都不用加“们”来表示复数。三是特殊虚词的用法。助词“来”和语气词“来”“嘅”和“咯”在胶州方言中独有。“嘅”在句中表示强调、说明的语气,“咯”大多用在疑问句中,表示对相关利益关切地询问。四是特殊结构的句型。如“V不出个好V来”“V不了的V”“真V/A+人”“V的个A”和“A得像个什么似的”。

(二)歇后语和谚语

胶州方言中的歇后语和谚语,使用了谐音和双关等语言技巧。现举例如下。

1.三里河问高密-差远了

胶州的三里河距高密有40公里之遥。表示两地距离遥远,或两人的水平差得很远。

2.石灰窑子艾山后-阴(殷)冷

石灰窑子村人多姓殷;艾山后有冷家村,村民多姓冷。

3.东营的闰女-正(鄭)是(氏)

昔日胶州东营村人都姓郑。是典型的双关语。

4.六月的荤(猪)油-不定(凝)

表示情况不明,不确定。是典型的谐音。

这些歇后语和谚语展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但又不乏机智灵活和幽默感。然而,胶州方言的传承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许多年轻人多用普通话交流,如“俺”、“恁”和“嘅”等词汇的使用频率降低,特殊结构的句型也逐渐被普通话替代。

四、小结

胶州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全新的时代里,整个城市焕发出了崭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当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保护传承胶州国家级和省级非遗,进一步归类、整理文档、图片和影像等资料。二是加强当地特色文化的译介,让文化“走出去”。三是与高校联合,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的功能,深入开展胶州方言的研究保护工作。这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范倩倩.胶州话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异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2]田世锭.戴维·哈维的新帝国主义理论探析[J].江海学刊,2010(4).

[3]卫军.关于东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点浅析[J].北方文学,2016(1).

作者简介:谢民(1974-),男,江苏武进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英汉互译。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胶州特色文化译介研究”(项目编号:J17RB052)。

猜你喜欢
胶州保护传承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双指所向 海铁相连
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
青岛旅游散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