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头穴丛刺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稳定性的影响

2020-03-02 11:33胡非非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期
关键词:脑卒中

胡非非

【摘 要】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头穴丛刺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头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步行功能变化,足内翻角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足内翻角度均降低,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降幅更加显著,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olden分级均改善,观察组患者分级改善更加显著,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临床给予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头穴丛刺治疗,显著提升患者的步态稳定性,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头穴丛刺;脑卒中;步态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1--02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高发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脑神经功能受损,病情危重,致死率高,随着我国急救水平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死亡风险已经显著降低,肢体残疾的发生率仍较高,脑卒中后足内翻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肢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步态稳定性,脑卒中后步行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是目前学术研究的重点[1]。本研究观察了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头穴丛刺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稳定性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汇总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患者脑CT等影像学检测技术确诊为脑卒中。排除重症肝肾功能异常者;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或先天性疾病引起的足内翻者;智力障碍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其他影响本次实验结果的病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3例,女16例;年龄61~84岁,平均(63.22±10.44)岁;病程15~70d,平均(36.55±14.39)d;缺血性脑卒中24例,出血性脑卒中1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4例,女15例;年龄62~82岁,平均(62.66±10.14)岁;病程20~75d,平均(37.11±15.69)d;缺血性脑卒中23例,出血性脑卒中1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由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内容经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伦理学批号:16697),无中途退出及死亡病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患者坐、站平衡训练,下肢依据实际情况给予简单负重练习,站立及行走练习,对患者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叩击刺激,刺激及激活踝关节主动外翻运动练习。每日练习,每六天休息一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头穴丛刺治疗。头穴丛刺治疗穴位选择顶区、顶前区、枕下区相关穴位,采用丛刺法治疗。区域留针3~5枚,针刺前对上述针刺选区皮肤消毒处理,针刺深度20~30mm,每针捻转1min。采用长留针间断行针方法,留针6~8h。每日1次。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内翻改善情况,患者治疗前后步行功能各分级改善情况。注:步行功能采用Holden分级表评定,分级越高,步行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应用检验;计量资料应用±均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内翻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足内翻角度均降低,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降幅更加显著,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稳定性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Holden分级均改善,观察组患者分级改善更加显著,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发展,我国脑卒中后的临床生存率得到显著改善,但患者发病后康复期下肢行动功能出现障碍,无法自理日常生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带来负担[2]。

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对患侧肢体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制定特定的以任务为导向的训练,提升患者步态的稳定性[3]。脑卒中患者足内翻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后康复训练,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坐、站平衡训练,下肢依据实际情况给予简单负重练习,站立及行走练习,对患者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叩击刺激,刺激及激活踝关节主动外翻运动练习,可有效改善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 促进分离运动,引导病人足背屈并外翻,降低足内翻角度[3]。头穴丛刺治疗方法通过刺激患者顶区、顶前区、枕下区相关穴位,采用长留针间断行针方法,刺激脑部经络及大脑皮层,恢复正常的肢体运动能力[4]。

我院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给予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头穴丛刺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足内翻角度均降低,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降幅更加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Holden分级均改善,观察组患者分级改善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临床给予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头穴丛刺治疗,显著提升患者的步态稳定性,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段春兴,李宝,谢仁明,等.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1,26(4) :256-258

张绍华,王玉龍,张天奉,等.温针灸联合Bobath康复疗法对脑卒中病人步态稳定性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7) :843-845

荣积峰,吴毅,顾玲.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足内翻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30(1) :45-48

宋玉娟,张殿全,赵宇辉.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5,43(6) :69-71

猜你喜欢
脑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