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肝功能异常的中医辩证治疗思路

2020-03-02 11:33彭章胜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医

彭章胜

【摘 要】在临床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胺转肽酶(GGT)是重要的肝功能酶学指标,可用于判断评估肝脏器质性损伤程度。但在临床实践中,无症状的肝功能异常患者由于担心西药副作用,一般不会遵医嘱用药治疗,进而耽误治疗,加重病情。当前在临床上,中医辨证治疗肝病效果显著,获得广大医患的青睐。但对于无症状的肝功能异常者,其辨证施治缺乏症状支持,辨证较为困难,极易导致误诊。为此,本文笔者就中医辩证治疗无症状肝功能异常的诊疗思路进行阐述,为今后临床治疗无症状肝功能异常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无症状肝功能异常;中医;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1--02

肝功能异常主要是指肝脏受到一些致病因素的损害,造成肝脏的结构、功能代谢异常,病情严重的还有可能影响胆汁形成、排泄,或有出血倾向等肝脏病理变化,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重视肝功能异常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自古以来,中医药辨证疗法在肝病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中医辩证治疗是在患者主诉症状的基础上结合四诊(望闻问切)结果制定治法方药,然而,对于无症状的肝功能异常患者,平时无不适症状,主要是在体检时发现,这会增加中医辨证施治的难度。那么,临床上又是如何对此类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本文将与大家探讨分析临床治疗体会。

1 重视四诊

在对无症状肝功能异常患者实施辨证施治过程中,由于无主诉症状可参考,因此应重视问诊,尽可能地收集更多有用的病史信息。即患者就诊时无症状,既要多询问、了解其日常生活中受环境影响后易出现的异常情况,例如:运动后疲乏症状显著的多为虚证;进食生冷食物后,易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多为脾胃虚寒;自诉平素易“上火”的,多为热证;平素酗酒的,多为湿热;女性极易情志不畅,多询问患者日常心理状态,多是肝郁气滞。与此同时,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听其声音判断虚实证,声调低下的多为虚证,声音洪亮、气力足的多属于实证。注重观察细微之处,从患者的体质、病邪性质辨别证型的端倪,有助于治疗中医治疗原则。

与此同时,还需重视患者的舌诊、脉诊。脉象与人体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有助于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预后情况等[2]。徐灵胎也指出:“虚实之要,莫逃于脈”,例如脉实有力的,多为实证,邪气亢盛;脉弱无力的,多为虚证,正气不足;数脉的多是热证;迟脉多为寒证等等。而舌象能够客观反映疾病的外在表现,是临床中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舌象一般分为舌苔与舌质两部分,舌苔主要用于判断邪气深浅,或辨别胃气的有无;如:白苔主寒证、里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等。舌质则用于辨别脏腑气血的虚实。舌红为热证,舌淡多为虚寒之证,舌青紫的则视其润燥情况,燥的为热,润的为寒。当然,在临床上,单靠舌象、脉象是难以进行辨证分型的,需将两者结合起来,可更可观、更全面地反映病情。笔者在2017年1月~2019年4月观察114例无症状的肝功能异常患者,其中有84例脉象异常(包括19例脉弱无力,22例脉实有力,9例脉沉细,16例脉弦滑,7例脉沉迟,8例脉细数,3例其他);90例舌象异常(包括11例舌淡白,4例舌红绛,14例舌红,8例舌暗红,2例裂纹舌,14例舌青紫,9例舌无苔少津,14例舌苔白厚腻伴有齿痕,9例舌苔黄厚腻,5例其他),依据舌脉象有38例(占33.33%)患者可确定中医证型,其中,7例脾虚湿滞,9例肝郁脾虚,4例肝胆湿热,3例脾虚,4例肝郁化火,2例脾胃郁热,2例气血瘀滞,4例脾肾阳虚,3例肝肾阴虚,由此可见有1/3的无症状肝功能异常患者可通过舌脉诊诊断疾病判断证型。但需要注意,在经辨证治疗用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适时调整方药。

2 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辨证论治

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当前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同样的,其也可以成为中医证型辨别的辅助手段。在上述的114例无症状的肝功能异常患者中,有4例超声检查显示脂肪肝,可按照脾虚湿滞证进行治疗;有3例总胆红素水平较高,其虽无黄疸症状出现,但仍可根据肝胆湿热证进行随证加减治疗等其他情况。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可将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作为中医四诊信息的延伸,用以对疾病进行病因病机分析。

3 无症状肝功能异常治疗重于“调”

在临床中,有部分无症状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舌脉正常、影像学检查也没有异常,这又该如何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呢?患者自觉无不适症状,但实验室检测又发现肝功能异常,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论述,此现象符合“伏而后发”的表现,其出现的原因有二个,一是患者机体尚存正气,邪气侵入体内尚未与其他邪气结合,故未致病;二是有可能邪气伏于膜原,尚在半表半里,对脏腑气血功能未造成影响[3]。而且肝功能异常病位在肝,肝主疏泄,并喜条达而恶抑郁,极易出现气机不畅,因此,笔者认为无症状肝功能异常患者的总治疗原则应为“和法治之”。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方中中药性味由辛味药、苦味药、甘味药三大类所组成,辛味药有生姜、法半夏,辛开苦降,能够调畅气机;苦味药有黄芩、柴胡,能够解表清里,疏肝解郁;甘味药有大枣、甘草、人参,能够补气固本,调和诸药,全方各药相互配伍得当,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病情的虚实寒热适当调整治法和方剂,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总言而之,对于无症状肝功能异常患者通过详细病史资料问诊,舌脉象观察、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能够帮助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但对于无明确中医证型的肝功能异常患者,应按照中医“伏而后发”的理论,治疗上以“和法”来治疗,并酌情地根据患者体质、病史等加减中药,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也需及时加强用药反应的观察和病情的随访,深入了解辨别证型,及时修改方药,以期能够获得最佳的疗效。

参考文献

翟强渠.慢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8,22(10):78-79.

马红涛.李永玲.辨舌脉治验三则[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9):922-923.

刘晨光,范慧慧,许二平.伏邪理论辨析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学报,2013,28(4):515-516.

猜你喜欢
中医
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