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研究

2020-03-02 11:33张恒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期
关键词:预防策略不良反应

张恒

【摘 要】目的:探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8年05月--2019年05月接受的高血压患者100例,统计分析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00例患者中,男女比为52:48,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p<0.05);单用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联合用药(p<0.05)。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晕、低血压、咳嗽等。结论: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为高血压患者联合用药治疗,能够进一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1--01

高血压给人类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高效安全的抗高血压药物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压,而且还可以减轻对靶器官的损伤[1]。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拮抗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等,均为目前临床中最为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疗效虽然确切,但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容易损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管,故而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2]。为促使临床合理用药,本文着重探讨了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以供临床有效参考。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观察对象为100例高血压患者,收治于2018年05月--2019年05月,包括52例男性和48例女性,年龄37-69岁,均龄(54.9±5.5)岁;舒张压平均为(102.5±11.3)mmHg,收缩压平均为(155.7±15.6)mmHg;病程2-17年,平均(11.3±1.7)年。均知情本次研究目的及意义,已经签署同意书;舒张压超过90mmHg或者是收缩压超过140mmHg;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排除精神疾病、无法正常交流、合并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围绕药物不同药理作用,分析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拮抗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中成药或复方制剂等。

1.3 统计学分析 汇总分析研究数据,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并进行对比检验结果,以[例(%)]描述计数资料,检验差异以X2表达。P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100例高血压患者中,女性患者、男性患者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52% VS48%,X2=0.135,p>0.05);就患者年龄而言,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率62%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38%,差异显著(X2=7.634,p<0.05)。

2.2 联合与单独用药不良反应率对比 单独用药不良反应率为55%,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率为45%,差异显著(X2=5.437,p<0.05)。

2.3 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表现

观察发现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主要以眩晕、低血压症状为主;钙拮抗剂表现为水肿;利尿剂表现为低血压、恶心、头痛;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表现为咳嗽;ACEI表现为水肿、咳嗽;中成药或复方制剂表现为低血压、咳嗽、眩晕、水肿。详情见表1。

3 讨论

临床治疗高血压所用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利用药物帮助患者控制血压的同时,对人体靶器官也会带来一定的损害。故而临床围绕个体化治疗原则,为患者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率,促使其预后改善,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發现,患者年龄越大,不良反应率就越高;单独用药治疗高血压的达标率不足20%-30%,大部分患者需联合治疗,不仅降压作用确切,而且还可以减轻药物毒性。表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联合治疗,协同发挥药物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有可能会引起患者心动缓慢、体位性低血压,特别是老年患者初次用药时。为避免低血压、眩晕,建议在患者睡觉前首次给药,且初次用药量减半,翻身时动作缓慢[3]。

另外,β-受体阻滞剂有可能会导致患者肢端循环紊乱、支气管痉挛,故而周围血管疾病、呼吸道阻塞疾病患者,禁止应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主要通过利钠、利尿作用,促使循环血容量改善,不良反应以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为主,表现为呕吐恶心、肌无力、腹胀。长时间或大量应用利尿剂可紊乱血脂、电解质以及升高尿酸、血糖、肾素活性。钙拮抗剂可导致患者水肿、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还可以抑制心肌收缩,在踝部处产生明显水肿,部分患者还伴有头痛、过敏以及皮疹等现象。ACEI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咳嗽,给药时间越长,咳嗽症状就越严重,尤其是刺激性咳嗽,为ACEI类药物比较多见的不良反应,好发于夜间睡前。在心衰、血容量不足、老年患者中,首剂低血压症状比较多见。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受体拮抗作用,减弱血管紧张素Ⅱ病理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目的[4]。中成药或复方制剂可导致患者低血压、咳嗽、眩晕以及水肿,我国对于复方降压制剂的研究,起步较晚,未确定原发病、用药方案之前,应当慎重应用复方降压制剂。

积极防治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应当围绕个体化治疗原则,对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治疗,用药期间注意避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过多的降压药,最好联合应用不同机制的抗高血压药,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总而言之,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积极预防、治疗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张海涛.抗高血压药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8,16(04):12-13.

徐淑芬.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6):13006-13007.

张鑫.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与处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4):148-149.

王涛.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03):356-357.

猜你喜欢
预防策略不良反应
带式输送机胶带跑偏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