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2020-03-02 11:52杨哲张建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杨哲 张建国

摘 要:隨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建设快速发展,传统民居建筑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开发与保护、发展与传承问题。文章以云南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村落空间格局的演变、单体保护与功能优化、整体特色与居住文化延续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传统民居应在保护中发展,在复兴中传承的观点,并通过具体案例研究予以说明,促进乡村振兴中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河哈尼族;民居建筑;蘑菇房;区域历史文化传承

我国滇南地区是一个充满多种少数民族气息的宜人之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滇南这片圣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出现问题,一些原生建成环境的无序化加剧了乡土民居建筑的退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本文以滇南地区的哈尼族蘑菇房为例,通过文献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针对目前区域内村落格局以及民居建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总结经验与方式方法,并最终使该地区的村民逐步实现对生态宜居乡村的美好追求,推动进行对当地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一、研究背景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乡村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的作用,乡村结构体系和周边环境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乡村振兴不等于逆城镇化,而是要重构国家现代化新格局[2]。对于哈尼族而言,其村落格局早已在祖辈就已形成并随之发展成一定规模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其祖辈从青藏高原迁到滇南地区,但由于滇南的平坝地区已经被原住民居所占据,因此哈尼族在人烟稀少、森林密布的地区居住,从而形成了现在所呈现的村落空间布局方式以及一些单体建筑的造型。新时代背景下,在体现国家现代新格局的过程中,既有村落格局形态会受到影响。哈尼族民居建筑有蘑菇房、土掌房、瓦房、干栏房等,这里则选择比较有特色的蘑菇房来研究。

二、红河哈尼族民居研究现状

(一)村落格局

哈尼族的大部分村落分布在海拔1400~1800m的平缓向阳地区,阳光充足,气候适中,平均气温在15℃~18℃,年平均降水量1500~1700h,这种气候成为适宜其居住的先天条件。综合种种因素,他们选择朝阳、开阔、平缓的山坡建寨,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为主导的四要素构成体系[3]。村落空间格局最基本的三个要素为寨头、寨心、寨尾,寨头为寨神林,寨尾为磨秋场,寨心居中为人们所居住的地方,寨头与寨尾作为文化空间,又界定了村落边界[4]。其选址特点为藏风聚气、背山临水,形成适宜人居住的环境。

(二)单体构造形式

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该地建筑类型的差异,哈尼族民居建筑蘑菇房也是受区域性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的。从蘑菇屋的建筑构造来看,主要分为茅草顶、竹木架、土基墙三部分,茅草屋顶下部主要由竹木架支撑,再下方是方形的土坯墙。蘑菇房内分为正房、前廊以及耳房三部分,正房是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用于关养牲畜家禽和存储农耕用具;中间层是由木板铺设,将其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放置常年不断火的方形火塘,左右两间供人居住;顶层使用泥土覆盖,它与茅草顶间隔3~4m,这一空间被称为封火顶或封火楼。前廊则是在正房前面设一条廊子,空间相对空旷,供居者就餐、编织以及进行其他的杂物活动。耳房通常有两层,两间屋子,底层饲养牲畜、堆放农具,二层可以住人也可以堆放杂物,前廊和耳房的顶部都是坚实的泥土平台,只有正房房顶为茅草顶。其单体民居都保持着原有的功能,这也是地方文化和习俗的一种载体,在今后的乡村发展中需要得到重视并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传承与保护方式

(一)民居建筑的空间组织与院落布局的传承

传统的空间格局大多都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依山傍水,以山、林为天然的屏障,表现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聚居空间特点[5]。在哈尼族的选址以及空间营造中突出体现了以上特点,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依照实际需要与其特点相结合,对民居建筑村落的空间组织与院落布局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承。

1.因地制宜与适应性为基础

受多种先天自然因素的影响,哈尼族在选择自己定居的地方时,大部分选在平缓的山坡上建造蘑菇屋,体现了设计结合自然的思想,减少了对山体环境的破坏,顺应了山体的自然形态,同时也对其格局内的天然植被进行了保护,从而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形成自发性的共生状态。哈尼族人们也没因场地的限制条件抱怨与气馁,而是通过自己所建的建筑来适应该地的空间格局,体现了建筑空间内多变的空间格局,最终顺应场地达到多层次的格局。

2.地域模式与程式化空间组织形态相结合

哈尼族的祖先受某些因素的影响造就了当时乃至如今的村落空间格局,造就了他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以及建筑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仍然采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建设自己的家园是显然不够的,必然会造成传统产物与新时代产物的碰撞与冲突。随着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信息可视化、三维模拟等相关技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方式可以使数据信息形成视觉形象呈现在大众的眼前,以辅助当下其他技术要求。因此可以采用信息可视化等技术将哈尼族民居建筑的现有空间格局进行有效模拟,更清楚地看出现有的问题以及将要怎样进行空间格局的调整,更为科学地告知村民部分原有空间的需要被延续和保留,增加村民保护与传承村落文化的自发性。

3.整体保护与新时代拓展

哈尼族祖先在选址时,通过其亲身经历最终寻找出较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条件,因此是值得肯定的。而在整个空间格局中,民居建筑作为物体载体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征,是过去与现在地域历史发展、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写照。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村落为适应这一时代的变迁,聚落格局发生着变化,甚至遭到破坏,文化空间逐步衰退乃至消亡。面对种种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村落空间的认知水平,这样才有利于现存村落空间整体格局的保护与发展。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中,由于游客的到来,各村落需要一些特定的活动空间满足游者需求,因此要将部分局部的格局调整或整合成比较适宜活动的空间,形成可以集会或者文化参观等活动的场地,使人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该民居有更加详细的了解。

(二)民居建筑的格局優化与建筑构造的传承

在整体空间格局的形成后,对于单体建筑的格局和构造也是很重要的。将传统的民居建筑与当下适宜人所居住的民居建筑进行比较与融合,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造,可以顺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通过数据分析,让我们更可以理性地看清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现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后,使人们也形成一种保护民居建筑文化的思想,这将进一步更好地进行保护与传承。

1.结合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为原则

在当下的社会,人们所居住的民居建筑有舒适、敞亮、环保等特点,而哈尼族的蘑菇房却与此不同。传统的蘑菇房小窗较小,导致室内较昏暗,屋顶易漏雨并且需要花钱来进行长期的维护工作,这对于居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这种形态的房屋作为哈尼族特色民居,是比较有价值的。因此,在保持原有特色屋顶的情况下改造:可以在建筑立面设置大窗,从而使得屋内有较好的光线;由于茅草屋顶容易漏水,在茅草下面加入混凝土,防止雨水漏在室内。这既保持原有的传统建筑风貌又解决了一些居住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特色的建筑。

2.区域性建筑形态基因数字化

基因一词的概念来自生物学,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建筑形态的基因则是建筑在历史的发生、发展、演变到深化的过程中,某些频繁出现的、稳定的、具有表征作用的构成要素[6]。在哈尼族蘑菇房的建筑基因是构成其建筑的各个要素,包括茅草顶、小窗、土墙、前廊等。将若干的构成要素统计好后进行计算机场景模拟,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哪些要素是必须保留的,哪些是可以通过技术后天改造的。这样就可以让居民有一个深入了解,更好地进行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3.形成保护民族民居建筑文化思想

传统建筑文化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步消失,被人们忽视,越来越多的建筑需要借鉴传统文化发展,不断推动现代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明确建筑规划设计的重点和要点,提升建筑艺术传统文化发展的快速传承[7]。因此,在改善建筑时一定要遵循建筑文化思想,例如在对本文所涉及的哈尼族蘑菇房进行整改时,如果忽视其文化思想,建筑的特色会消失,无法得到保护,更无法很好地传承这一历史文化,要抓住它的特色进行保护与传承,使建筑文化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承。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下,云南红河哈尼族特色传统民居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优化,在保护村落民居建筑的过程中发展地域经济,又在复兴村落既有格局中传承历史文化。当下居民保护传统建筑的思想还比较缺乏,只是为短时期适应当下和与目前现存的民居建筑进行对比,而忽略了其传统民居本身的存在地域经济价值和对社会和国家产生的更为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纵使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传承也遇到了一定危机,还需对传统民居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化和宣传,让居民对其身边的民居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国家干预和居民自发双向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筱蕾.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J].党史博览,2019(6):2,65.

[2]唐诗,丁坤明,柳青,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发展乡村产业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20(20):213-215.

[3]张盼.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4]罗晓杰.红河哈尼梯田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9.

[5]邓璐.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9.

[6]姜丹.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基因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2):27-28.

[7]李赛男.文化差异与审美距离[D].云南大学,2012.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