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那些敢做不敢当的隐性歧视

2020-03-02 13:27杨鑫宇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河南人不公隐性

杨鑫宇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歧视”一词的含义十分简单:“不平等地看待”。这短短的六个字,以一种清楚透彻而又言简意赅的方式,将这个备受争议的社会现象明明白白地解释了出来。不论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如何变化,追根究底,歧视的本质都是“不平等”。歧视的受害者,因为无法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得不在生活中蒙受欺凌,而歧视的施加者,也正是在其脑海中不平等思想的影响下,走向了伤害他人的歧途。

在口头上,几乎每个人都会坚定地宣称:自己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然而,落实到行动层面上,依然能够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原则的人,却显得少之又少。这使得那些公众未能及时发觉的歧视,如同一道道隐秘的伤口,持续不断地撕裂、傷害着我们的社会。为此付出代价的,不仅是那些受到歧视的群体与个体,也是整个社会的正义与文明。

诚然,那些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的歧视行为,早已成了人人唾弃的社会公害。面对针对特定地域与人群的恶毒侮辱,或是那些毫无依据的性别门槛,谁都不难像模像样地喊上几句与地域平等或是性别平等相关的响亮口号。但是,一旦我们将视线延伸到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当中,便会发现:深藏在人们心底的不平等观念,常常在层层伪装的包裹下,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出现,虽无歧视之名,却有歧视之实。而制造并维持着这些“隐形歧视”的人,正是那些嘴上喊着“拒绝歧视”,实际上却并不愿意真正对不同的人群平等相待的人。

当我们判断一件事究竟是不是歧视的时候,最常用的标准,便是考察这件事里是否存在对不同群体的差别对待。然而,这个标准固然没错,但许多时候,实质性的差别对待,都是在某些看似“正常”的现象的“转译”之下,通过偷梁换柱、暗度陈仓的方式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歧视的施加者不会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被歧视者都未必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遭遇了不公。

倘若一所学校拒绝招收女性入学,人人都会承认,这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一个在群里公开表示“本公司不招某省人”的HR主管,必然会因其地域歧视行为被全国网友骂到抬不起头。然而望向身边,热衷于给不同地域总结标签的人,在我们的社交圈里却随处可见。事实上,这些现象无一不是彻头彻尾的歧视,但是,面对这些歧视,普通人却很容易为其借口所惑,以至于对其中的歧视实质视而不见,浑然不觉。

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反歧视”逐渐成了社会上的主流话语,但是,仅靠话语的变迁却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聪明”的歧视者,并没有从心底摒除自己的不平等观念,而是收起了自己的獠牙与利爪,换上了文质彬彬的伪饰。“我不歧视女性,但女性就是没有男性理性。”“我不歧视河南人,但河南人就是素质偏低。”尽管这些论述无不是以“我不歧视”开头,但其中的主旨思想,却都是对不同人群毫无依据的不平等看待,完全符合“歧视”的原始定义。唯有洞察到此类“敢做不敢当”的歧视论调的不堪本质,我们才能看穿那些躲藏在“转译”机制背后的隐性歧视。隐性歧视也是歧视,其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完全不亚于明目张胆的歧视,也只有对这些隐秘的伤口及时“止血”,我们才能避免不公不义让社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猜你喜欢
河南人不公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诗经》为河南人正名
不公和不义
不公和不义
新时期中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
世道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