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训练对髋臼骨折术后患儿疼痛程度、核心肌群肌力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0-03-03 08:42李檀娜王利杰
实用临床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髋臼肌群肌力

李檀娜,余 青,王利杰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骨科,郑州 450000)

儿童因骨尚未发育完全,其髋臼中有较多软骨,能吸收大部分高能量损伤,因此临床上儿童髋臼骨折较为少见,但儿童一旦出现髋臼骨折若处理不及时,髋臼骨折块移位将会导致患儿髋关节功能障碍,后期畸形愈合使髋臼与股骨头接触面积减小,易造成髋关节软骨塌陷等[1]。儿童髋臼骨折手术后应尽快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患儿核心肌群力量,重建骨盆稳定性,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既往临床上多采用常规髋关节活动训练,由于患儿担心疼痛及儿童心理发育的特殊性,导致患儿康复效果不佳,不能有效促进患儿髋关节功能恢复。等速肌力训练是指利用专业康复设备,根据患儿运动过程中肌力的变化予以个性化训练的康复训练方式。笔者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对髋臼骨折术后患儿疼痛程度、核心肌群肌力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髋臼骨折术后患儿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4~9岁、平均(6.45±1.21)岁,骨折类型:后柱型4例、后壁型57例、横断型1例,受伤原因:车祸伤34例、坠落伤9例、其他19例;观察组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龄4~9岁、平均(6.54±1.30)岁,骨折类型:后柱型5例、后壁型58例、横断型0例,受伤原因:车祸伤35例、坠落伤10例、其他18例。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患儿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髋臼骨折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2]中关于“髋臼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盆髋臼骨折;2)首次髋臼骨折并经手术治疗;3)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内分泌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2)骨盆髋臼骨折由结核、肿瘤引起者;3)先天性骨盆髋臼发育不良者;4)依从性差者。

1.3 训练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髋关节活动训练,具体措施如下:术后6 h开始进行踝关节及小腿活动;3 d后行肌肉等长训练;逐渐行屈髋训练、抬腿训练、屈膝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结合手法康复措施,活动髋关节、放松髋关节肌肉群等。干预4周,出院后随访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基础上予以等速肌力训练。具体措施如下:使用等速肌力训练系统(美国Biodex),训练时嘱患儿取仰卧位,将患肢置于拖带上并固定好患儿躯干,等速肌力训练角速度设置为60°·s-1,10 min·次-1,1 次·d-1。干预4周,出院后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疼痛程度:于训练前、训练1周末和4周末后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儿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3]。2)核心肌群肌力: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末后使用等速肌力训练系统(美国Biodex)测量患儿外展肌群及后伸肌群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平均功率(AP)值。3)髋关节功能:出院随访3个月时,使用改良Postel评分系统评价优良率;改良Postel评分系统总分18分,18分为优,15~17分为良,13~14分为可;小于13分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4]。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训练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2组训练前V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训练前比较,2组训练1周末及4周末VAS得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训练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分

2.2 2组训练前后核心肌群肌力比较

2组训练前外展肌群及后伸肌群PT、PT/BW、A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训练前比较,2组训练后外展肌群及后伸肌群PT、PT/BW、AP值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训练前后核心肌群肌力比较

表2 2组训练前后核心肌群肌力比较

组别n时间外展肌群后伸肌群PTPT/BWAPPTPT/BWAP对照组62训练前5.65±1.75 38.90±5.18 9.03±1.63 11.04±2.04 65.66±11.29 16.77±2.61 训练后9.34±2.08*80.51±16.47*10.67±2.17*18.47±2.71*95.67±14.02*18.65±1.21*观察组63训练前6.14±1.1238.97±4.088.89±1.9411.62±1.8863.13±15.7717.02±1.64训练后12.26±4.35*△91.86±13.51*△14.53±2.01*△22.31±3.96*△110.17±15.53*△20.84±1.68*△

*P<0.05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

2.3 2组训练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出院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训练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例

3 讨论

髋臼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或挤压暴力引起,多表现为髋关节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常并发盆腔大出血、尿道大出血或神经损伤。手术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髋臼骨折处有畸形愈合的可能,易导致髋臼部分承压加大,影响患儿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后期髋关节生长发育[5]。既往临床上为避免髋臼骨折术后畸形愈合常采用常规髋关节活动训练,但效果不佳,不能有效提高患儿髋关节核心肌群肌力,因而不能有效促进患儿髋关节功能恢复。等速肌力训练是一种在训练过程中按特定速度运动的康复训练方案。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训练中其能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6],将其应用于髋臼骨折术后患儿中或可有效提高患儿髋关节核心肌群肌力,促进患儿髋关节功能恢复。

等速肌力训练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恒定而阻力可改变的一种特殊的肌力训练方式。等速肌力训练系统设定运动速度后,在训练过程中无论受试者使用多大力矩,肢体运动的速度都不会超过预先设定的速度,但受试者主观用力可有效提高肌肉张力,完成主动肌与拮抗肌的训练,提高拮抗肌肌力与牵拉能力,完成关节全幅度或短幅度练习。

髋臼骨折后骨折断端炎性浸润、肌肉损伤等可引起患肢疼痛,疼痛程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影响患儿康复训练主动性。在本研究中训练1周末和4周末时观察组V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髋臼骨折术后患儿中可有效降低患儿疼痛程度。等速肌力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专业设备测量患儿在运动中相关肌肉力量的变化,根据患儿运动力设置相关参数,并将运动力转换成扭力,保证患儿按一定的速度进行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不产生加速度,避免由使用重量块等进行的重力训练对患儿产生的加速度或减速度引起的疼痛伤害,保证了训练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提高康复训练效率;促进患儿髋关节功能恢复同时等速肌力训练还能减少关节囊、滑膜、肌肉间隙浆液纤维蛋白残留,抑制局部组织的粘连、肿胀及局部炎性反应从而有效降低患儿疼痛感受[7]。

PT是指患儿在运动过程中髋关节的最大力矩,可反应最大肌肉收缩能力,是评价下肢负重肌群力量的重要指标;PT/BW是一种描述相对于重力的峰力矩,是评价髋关节功能性活动的指标;AP是反映髋关节运动速度的指标。在本研究中训练4周末观察组外展肌群及后伸肌群PT、PT/BW、AP值高于对照组,表明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髋臼骨折术后患儿中可有效改善患儿髋关节核心肌群肌力。在等速肌力训练过程中等速肌力训练系统能为患儿提供顺应性阻力,使肌肉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始终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力,一次训练可同时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训练;训练过程中等速向心及离心运动可改善力量训练中增长停滞现象;还可提供反馈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肌肉收缩练习,从而有效改善患儿下肢核心肌群力量[8]。

出院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髋臼骨折术后患儿中可有效促进患儿髋关节功能恢复。等速肌力训练通过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将训练速度恒定,而阻力随患儿施力大小改变,形成无论施力大小运动速度都不变的训练模式,降低阻力过大引起的疼痛;肌肉组织在等速的收缩下,无论何种关节角度均能完成训练;能限定关节活动范围,完成关节全幅度和短幅度的活动训练,提高关节稳定性,从而有效提高患儿肌肉肌力,进而有效促进患儿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髋关节恢复优良率。

综上所述,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髋臼骨折术后患儿中通过降低患儿疼痛程度,提高外展肌群及后伸肌群肌力,从而有效提高患儿髋关节功能。

猜你喜欢
髋臼肌群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使用金属骨小梁髋臼和组配重建柄对伴严重骨缺损的松动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的治疗结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容程度对Perthes病患儿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周围股血管分布情况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