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用药规律探讨

2020-03-03 12:50陈子茵陈腾宇陈国铭田燕华綦向军张家萌方彩珊张培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方国医麦冬

陈子茵,陈腾宇,陈国铭,田燕华,綦向军,吴 淼,张家萌,方彩珊,张 洁,张培婵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国医大师是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家,他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厚的医学造诣和独到的临床思维,他们的学术经验是整个医学界的财富。目前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和发扬的工作方兴未艾,数理分析方法具有系统性、多角度、大通量、客观化的特点,能够客观总结、归纳证、病、症、方、药间复杂的关系[1-2]。为将国医大师们的学术经验更广泛地传承下去,本研究收集和整理了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的验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国医大师的处方用药进行系统化和数据化处理,深入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和独特经验,希冀为业内医生治疗心悸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案来源

本研究病案来源于《国医大师验案良丹参方·心脑卷》,筛选并整理书中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的验案,建立国医大师治疗心悸验案良方数据库。

1.2 纳入标准

符合心悸诊断患者,年龄性别不限;临床资料和方药记录完整;疗效明确,治疗后病情减轻或缓解者;中药剂型可为汤剂、丸剂、散剂或颗粒。

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心悸诊断的患者;药物剂量和药方剂数不明确;使用中成药或西药治疗;使用外洗、敷贴等外治法。

1.4 分析软件

本研究构建数据库与分析数据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

1.5 病案资料预处理

因本研究的病案来自不同的国医大师,故存在方言差异、表达简化等情况,故在数据分析前需对病案资料进行预处理,使之结构统一。精简表达:根据“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3]和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统一、规范处方中的药物名称:根据“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5]和2000版《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6]。

1.6 统计学方法

考虑在病案录入过程中可能会有缺漏,故采用双人录入并以相互核对方式将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利用软件“数据分析”和“统计报表”模块,采用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国医大师治疗心悸验案中各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组方规律,并挖掘潜在的新方组合。

2 结果

2.1 症状频次分析

表1显示,通过平台病案分析的“症状频次”模块,对国医大师治疗心悸83个病案中囊括的所有症状进行频次累积,导出到Excel并以“频次”为主要关键字进行降序排列,选取频次≥10次18个症状进行展示。

表1 病案中出现频次大于平均值的症状

2.2 药物使用频次与症状频次分析

表1、2显示,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将符合要求的83首处方中的149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中药有27味,包括丹参、黄芪、炙甘草、麦冬等高频次的中药,将心悸症状频次≥10次进行分析。

2.3 用药归经、四气五味统计

图1~3显示,对治疗心悸的83首处方中的149味中药进行归经使用频次统计,归心、脾、肺经的频率居于前3位,分别为431、417、402次;同时对四气五味进行频次统计,温、寒、平、热、凉分别为385、249、176、47、17次,甘、苦、辛、酸、咸、涩分别为540、370、337、51、24、15次。

表2 处方中出现频次≥10的中药

图1 四气频次统计

图2 五味频次统计

图3 归经频次统计

2.4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2.4.1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表3、4显示,基于关联规则的组合规律分析,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6、置信度为0. 8 条件下进行研究,按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从大到小顺序排序,得到常用药物组合共37个。将所有关联药对按照置信度从高至低排列进行展示,共有10对。

表3 处方中药物组合

表4 处方中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

2.4.2 基于药物间关联度分析方剂数量 表5显示,依据筛选的处方数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得到83条方剂中两两药物间的关联度,并将关联系数0.045以上的药对列表。

表5 处方中药物间关联度比较

2.4.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和新方分析 表6、7图4、5显示,以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相关度与惩罚度约束,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2~3 味药物核心组合。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3首新处方。

表6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新方核心组合

表7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候选新方

图4 新方的核心组合药物网络

图5 治疗眩晕新方药物网络

3 讨论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7]。西医学中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都可能有心悸的表现,均可列入心悸范畴辨治。近几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0%,城市为42.51%[8]。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心悸在临床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精神状况,导致住院及其他不良事件增加[9]。目前,西医治疗心悸主要是服用抗心律失常药,但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且长期服用有较多副作用,甚至会诱发新的心律失常。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治疗心悸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且价格低廉、副作用少、具有明显优势,故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的经验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从症状的频次统计可以看出,心悸除有心慌、心中悸动等症状外,还常伴有胸闷、气短甚至头晕乏力、口干纳差,可见心悸除有心功能方面的影响外,还会累及肺、脾出现相应的症状。

统计结果表明,国医大师治疗心悸所用的中药性味多为甘温,主要归心、肺、脾三经,以甘能缓急补虚,温善行气通阳。虽然心悸的病机有虚实之分,但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故扶正补虚和养心通阳是贯穿始终的治本之道,因此需借助甘温的中药。从药物归经看,虽然心悸的病位在心,但与五脏相关,肺、脾与心悸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肺朝百脉,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若心肺气虚、无力鼓动血液,可见心悸胸闷。外邪袭肺,肺失通调,亦可致水饮内停、凌心犯肺而生心悸气喘。心为脾之母脏,母病及子,脾土受损,脾不养心,母子同病。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无以化生气血,心气不足、血不养心可致心动悸。

从用药频次上看,丹参、黄芪、炙甘草、麦冬、茯苓、桂枝、五味子、附子、白术、党参、太子参、当归、法半夏是居前13位高频使用的中药。这些药物益气通阳、养阴补血、化痰祛瘀,体现了治疗心悸当标本并治的思路,其中丹参的使用频率最高。《神农本草经》曰:丹参,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10]。丹参具有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既善活血又能养血,故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之说。心悸既有本虚又多有血瘀这个继发因素,丹参养血活血益气、标本同治,为治疗心悸的要药。

从药物组合上看,丹参、黄芪与丹参、麦冬的药物组合使用频率最高。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 心血瘀滞发为心悸[11], 治以黄芪补元益气、养心安神, 伍以丹参以舒脉通络, 以期补气行血。心血虚少瘀滞,心神难以充养而生烦乱,治以丹参养血活血凉血,麦冬滋阴清心除烦,两者合用清心养血以安神。

在规则分析中,置信度为1的组合有丹参、五味子和麦冬,这个组合可窥见生脉饮的雏形。丹参与人参相比,益气生津之力不足,但善活血养血,与五味子和麦冬相配,养阴益血活血。而置信度达到0.95以上的还有黄芪、五味子和麦冬这组药对,既益气又养阴。结合2个组合能看出,在心悸治疗中,益气与养阴两者不可或缺。黄芪善益气行水以解饮停心中、心气不足之心悸,但其性温通偏燥,故搭配丹参、五味子和麦冬防止伤阴燥火或动汗。并且阳以阴为基,血为气之母,养阴益血有助于载气行气,温通心阳,而心气得运则血脉鼓动有力,心悸得减。所以国医大师们在治疗心悸时常用这2组药对,以达到阴阳并补、气血兼顾的效果。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潜在新方组合分析,提取出10个治疗心悸的新方组合,新方对于临床的指导性更强。纵观其中的核心组合可分为五类,包括以竹茹、橘红、枳实、陈皮为主的行气化痰类,以麦冬、生地黄、玉竹、阿胶、大枣为主的滋阴养血类,以附子、麻黄、细辛为主的温通心阳类,以炙黄芪、生晒参、当归、川芎为主的益气活血类,还有以栝楼、红花、薤白为主的化痰祛瘀类。各方有各自的特点,概括了心悸的主要病机,即气血阴阳亏虚、痰瘀阻滞心脉,是国医大师经验方的高度凝练,临床上还需辨清病因病机才能准确运用。如新方1、2都有化痰功效,但方1化痰兼行气,适用于痰气阻滞型心悸;方2化痰行气兼清热,适用于痰热化火型心悸,临床患者有烦躁可选择方2。新方4、5都有滋阴补气功效,但方5还兼温补阳气、豁痰行气、补中有通,适合虚实夹杂的心悸。由于临床上心悸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故各个新方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标本兼治。

本文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的病案验方,统计得出治疗心悸的用药组合和新方,为传承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提供基础。但用药组合和新方仍需经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验证,才能更好地辨证用药,指导临床。

猜你喜欢
新方国医麦冬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愿 望(下)
愿 望(中)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名医治疗肺癌气阴两虚兼痰瘀毒结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浙麦冬与川麦冬差异性研究进展
基于焦树德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的用药规律探讨
推动中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