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思政主题相关故事的价值取向研究

2020-03-03 07:00甘肃省张掖市张掖工业园区中心学校蒋玉娥
关键词:思政价值文本

■甘肃省张掖市张掖工业园区中心学校 蒋玉娥

小学语文教材是启发学生思想的启蒙文本,在学生思维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作为实施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教学中的关键。基于此,教师应从小学语文教材入手,挖掘思政主题故事的价值取向,完成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完美重塑。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思政主题故事的选取

思想领域下的小学语文道德故事为学生描述了一种理想社会,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的,都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新的意义与归属。思政故事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引导学生向善的指向标,其中可以挖掘出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本人把与思想主题相关故事的定义为:具有道德教育目的的故事,即经过有效逻辑关系进行的,具有稳定形态的虚构或者真实故事,向学生传递某种道德主题,并引导其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良好道德意识与行为的一种文学体裁。详细地说,思政故事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以德育为目的。在阅读文本中含有一定道德主旨与主题,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识与行为;第二,思政主题故事以“故事”为表征,具有一定文学特征。也就是说,思政主题故事由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组成,具有文学特征。基于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思政主题相关故事的研究,最新一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相关文章数量最多,已接近百篇,比之前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中的思政主题故事数量都要多。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思政主题故事内容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思政主题故事中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文字体现的。这些文章体现了何种价值取向?从下面几点进行论述:第一,社会公德。文本中有历史人物、革命先烈与仁人志士的故事,表达了爱国情怀。如《狼牙山五壮士》《詹天佑》等“热爱祖国”为主题的文章,根据对人物形象与事件的描述,培养学生民族尊严与爱国主义情怀。还可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诠释国民公德。如《要下雨了》通过下雨前动物们的反常举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利用此解决实际问题。再如《西门豹》为学生展示了科学观念,让学生反对迷信,建立追求真理的良好科学态度,信仰科学。第二,自我定向维度。以其他社会制度判断,告知学生需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为读者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下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幸福生活,能够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珍惜当下生活。还有的文章是借助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歌颂自立自强的品质。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塑造了勤劳能干与好吃懒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类比,建立热爱劳动、自力更生的良好品质。再有教材中还有部分文章是通过认知自身局限,完成自我突破的内容。通过自我完善,完成自我定向思维维度的稳定性。例如《亡羊补牢》讲述人在犯错时,如果及时改正,就不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并以反例告知人们要及时挽救,知错就改,进而获得进步。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思政主题相关故事的价值取向

(一)摒除偏见,重视女性角色的示范作用

平等,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与价值理念,同时是小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平等价值观的表达有多重形式,性别就是其中之一。当下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纵观小学语文教科书,从20世纪5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套教材到现在,已经出版十多套教材,其中的选文往往是经典之作,但关于思政主题的故事还存在明显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从教材中人物塑造以男性居多和男强女弱两方面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文本中往往都承载某些优秀的道德品质,而这些又都以男性形象呈现,例如追求真理的爱迪生、李时珍;勤俭节约的毛泽东;信守承诺的珊迪;助人为乐的雷锋、司马光等。而教材中关于女性人物的塑造,多数以反面或者弱者为例,如吝啬的林媛媛;《她是我朋友》中身受重伤、急需输血的女孩等。这些人物形象设计,都体现着小学语文教材中“性别不平等”的价值取向。新版语文教材中对此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女强人”的内容,如《海的女儿》《精卫填海》等。我们要摒除偏见,发挥女性人物形象的思政示范作用。

(二)与时俱进,加强思政主题故事的适应性

思政主题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渠道,教材中的课文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开始与时代接轨,提升思政主题故事的适应性与应用性。基于对教材中思政教育主题故事的分析,在加强社会适应性上有两点体现:第一,教材文本内容更加与时俱进。思政主题故事为学生提供了完美世界模式,为其生活提供归属。也就是说,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是与现在生活相关的。通过对主要角色生活事件或者情节的描述,体现当下生活经验与道德体验,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完成对思政的理解与意义建构。另外,不同背景下人们生活的遭遇也是不同的,所以教材中的思政主题故事也不是单一呈现的,也彰显出了时代的价值取向。如《新奇的纳米技术》《表里的生物》为科学插上了翅膀,彰显了新时代下隐藏的价值追求。第二,向学生传输的价值观,也须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科技的推进,当下社会已经进入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年代。学校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社会分隔,只对学生进行高雅与主流文化的教育,会变成脱离实际的乌托邦教学。借此,在全球多元文化共存下,文化生态环境便纳入了学生思政教育中,更加贴近我国社会的进展,并能在文化与价值的矛盾下,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此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教师也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倡导富强、民主、和谐、公正、公平、自由、敬业、爱国、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宽与更新思政主题故事中的道德维度与价值种类,让学生在当今社会中学会更多为人处世的准则与规范。

(三)加强学生思政主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政主题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以培养与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目的,并将思政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激发其思政想象与情感体验,在情感共情下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产生求真、向善、趋美的价值取向。这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培养成功的,良好的思政思想是在理性上建立的,不是感性支配下的行为,具有道德意义。所以思政主题故事不能忽视道德理性方面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详细来说就是对学生政治、道德、思想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中道德的思维能力是关键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价值的社会中理性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行为。所以小学语文教学,须重视对学生判断能力与行为的培养。但是我国思政教育往往以理论的形式体现,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影响学生判断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养成。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思政主题故事培养学生此方面的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优化文本中关于思政方面的价值逻辑,突破学生文本结构的约束,提升关于道德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经过对教材中思政主题故事文本的分析,低年级以简单的思政内容为主,让学生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体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逻辑。但是文本中关于为求“善报”为善,与为了逃避“恶报”而不为恶两种逻辑存在缺陷,如预期下的价值逻辑往往有一定功利色彩,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价值逻辑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存在缺陷。所以教师需优化教材中思政主题故事的价值逻辑,不再以结果为价值判断,增加非结果论,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对思政内容进行判断的时候,从行为的结果与动机角度入手。第二,教师在文本讲解中,可适当增加道德矛盾的内容,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强推理能力,如利用“海因茨偷药”之类的故事,让学生在认知失衡与道德矛盾的冲突下,提升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思政主题故事的价值取向研究,令故事不只在方法层次上,在实践层次上也有很重要的价值,具有双重意义。对教材中思政主题故事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不但完善了教材中关于思政理论价值方面的探讨,实现了文本中隐性与显性教育资源的显现,还理清了教材中思政主题故事的概念,建立了清晰的系统结构,能够促进思政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完美融合。

猜你喜欢
思政价值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