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路径

2020-03-03 19:09王利萍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互联网+政治

王利萍

(忻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党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并把它列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总书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路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当下以云计算、新媒体、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造了便利和条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风险和挑战。要更好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根本任务,必须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转变思想理念、采取新的方式、方法,构建新的平台载体,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实现路径和机制。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一)巩固党对高校工作领导权的重要载体

我国高等院校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因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学者对在校大学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微信和门户网站获取信息分别占48%和72%,课余时间用微信平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心情的占到了64%,与思想政治课老师或辅导员进行微信交流的占到了66%[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价值,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可信度和吸引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互联网+”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桥梁”,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选择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地关联,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外部环境历经了剧烈的变迁,开创更有吸引力、更具时代性的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经之路。

(三)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

青年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受到大数据、智能化信息浪潮的影响。在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尝新,但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蛊惑,造成思维的不稳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坚定的学生,不仅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出来,更是靠学生“学”出来的。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沟通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构建适应时代潮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四)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的重要抓手

“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更加全面多元,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信息内容更加短小,大众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互动性越来越强,学习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高效[3]。这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传媒和平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高校课堂只是所需思想政治知识的很小部分来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权。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改变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的方式,实现双向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充分表达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平台[4]。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困境及其原因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包括破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制约,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形式和载体;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5]。带来的挑战主要是随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的改变,其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常常面临思想、言行干预引导失效的困境。究其原因如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宣传部门、高校党政机关、共青团等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直抱着非常谨慎的态度,而且越是在不确定的复杂环境中,官员越趋于消极不作为[7]。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认识上,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形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思维定势。二是在实践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和工作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功利化、形式主义化等。三是在效果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时候还无法解决大学生在思想的困惑与迷茫,实效性较低等[8]。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快速变迁的内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实需要大胆创新,建立全新的协同理念,充分运用好“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互联网+”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相对匮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9]高校虽然应用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普遍,但是把“互联网+”技术及其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比较少,主要表现在:其一,基础理论研究匮乏。在中国知网输入“互联网+”可以搜索到164 829篇文献,输入“高校+互联网+”搜索到5 746篇文献,而输入“互联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字段进行搜索,仅查阅到63篇论文,可见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数量不足。其二,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目前的研究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的研究多,但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进行的研究少。此外,目前的研究比较分散,不同学科之间合作的研究较少。其三,把“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高校比较少。目前,我国把“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仅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几所知名高校。大多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旧是一惯以来的讲台式、报告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停留在本专业的知识领域。“互联网+”技术本身是新技术、新业态,要充分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好“互联网+”技术及其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还相对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总量不足。截止2018年底,我国在校本专科生达2 831万人,而登记在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仅77 054人[10],专职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比为1∶367,与教育部要求的1∶350的比例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还有一定距离。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掌握“互联网+”的相关知识较少。“互联网+”技术在我国从2015年才开始兴起,时间较短。要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从事者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P2P网络、传播学、共识机制等多种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群体中,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非常少。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观念和能力上还没有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都以传统的讲台式教学为主,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存在“本领恐慌”,在观念和能力上都无法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教学工作量就非常繁重,很难有富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全面掌握“互联网+”技术,并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受教育者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服从、被动认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思维个性非常明显,传统“象牙塔”路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11]。因此,必须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一是树立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的理念。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00后这一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反叛性格。“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范围广,大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起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的理念,相互学习,在平等交流和与学生互动当中,把自己的思维、观点、想法传授给学生,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树立“精准化”理念。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具有碎片化和多样化特征,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精准有效地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精准思政”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依托“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个体需求进行精准识别,然后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为其提供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最后,对每个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精准评估。三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强化其自主参与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学生,以激励式、引导式的语言表达形式,积极引导学生。

(二)推进“互联网+”载体创新,开创立体化教育平台

“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话语表达平台,需要我们超越传统讲台式和报告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创新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一是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更新频率要快,灵活性要高,学生的平台体验要好,后台技术要不断优化。二是打造高质量的微平台。要结合抖音、微博、QQ、微信等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开发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三是充分利用学习强国、“青马工程”、中国大学生慕课(MOOC)等App进行线上线下同步理论学习,创建互动式教育新模式。例如,可以学习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通的慕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线上教育平台。

(三)推进“互联网+”内容创新,注入时代化教育内容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过多依赖传统教材、与时代结合不足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以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内容创新进行切入。一是要推进“互联网+”系统思维,整合各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内容创新。破除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专属、专学、专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定势,促进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借鉴、沟通,甚至可以学习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在读的硕士、博士生成立讲师团对本科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2]。二是将网络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用语,并将这些元素合理地融入到话语当中。例如,现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川建国”“提桶进厂”“非洲酋长”等。通过把这些网络用语合理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三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趣性和生动性。例如,教师可以就网络热点问题,融合情景教学模式,由大学生共同参与情景设计,拉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动态、立体、多方位展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性。

(四)完善考核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结构

当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普遍不足,教师职称上升以论文、课题考核为主,课堂教学以大班为主,通常都有上百名学生甚至更多学生,教学质量难以量化考核[13]。另外,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各种教育创新缺乏足够的热情,更缺乏动力去推动创新。在“互联网+”时代,要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完善考核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考核要切实打破“四唯”(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倾向,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二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有意进行多元化人才的引进,强化对具有互联网、综合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引进力度。三是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计算机编程、网络技术、融媒体等“互联网+”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的积极性。四是提升资源整合力度,整合学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为大学生定制精准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互联网+”人才队伍的保障。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前沿技术,更是一种资源和思维理念,它能够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因此,必须促进“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互联网+”的方法、资源与思维嵌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当中,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互联网+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