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染“德”讠睘,芳华“育”生

2020-03-03 19:12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三台中心学校刘志禹
关键词:立德精神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三台中心学校 刘志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们一入师范类学校最先映入眼帘的文字,同时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刻牢记在心中并鞭策自己的话语。从这句“师范名言”可见“师德”自古就已备受重视,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的发展和深化,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于“立德树人”,我们不仅要关注“德”和“仁”的内涵,更要明确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以爱浸染,不忘初心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要用爱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孩子的世界就犹如一张白纸,需要教师去正确引导,用爱点燃爱,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教育的动力,爱学生能激发教师更好地投入教育事业,爱学生能感化学生并赢得学生的爱戴。在爱的浸染下教育才能良好发展,才能实现“立德树人”。

教育任重而道远,既然拿起了这个接力棒,我们就有义务为这座巨厦“添砖加瓦”。犹记得我刚迈出大学的校门,有过彷徨,有过不知所措,但当我真正走近那群纯真的孩子时,当看见他们朴实无华的笑脸时,我那颗悬空冰冻的心如遇暖阳,甚至全身都沐浴在阳光里。我曾经和我的学生说过,我不能保证他们每个人都有出息,但我希望我的学生每一个都是有“品质”的孩子。这就是最初步的用爱来“立德树人”,“立德”的要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是行为中表现出的高尚。

二、以身树德,不辱使命

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课堂观会通过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会对成长中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也有了细微的变化,以往的“传道受业解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引路人、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工作是塑造,所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戒骄戒躁,学习古人诲人不倦的美德;对待学生有耐心,对待工作有恒心,对待教育有爱心,这就是教师“立德树人”中的“立师德”。同时,教师“立德”不仅意味着自身以德、以能、以学识立身,立学施教,还要垂范他人,不断提升教育者的道德水准和情操。

三、以德易德,振兴家国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这种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提升,但骨子中流淌的都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品格,这些品格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品德高超、品性端正、正义果敢的英雄人物,早有春秋时期的文圣人孔子、老子,一直到明清时代的宋濂、袁枚、顾炎武,甚至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际那些为了打赢这场“战役”的白衣天使……这些人物都有着为国鞠躬尽瘁的家国情怀,他们当中有知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也有平凡中彰显着伟大的普通人。匆匆逝去的是生命,永远留存的是精神,英烈对职责的坚守、对国家的牺牲,包含着深沉的力量,闪耀着温暖的光辉。无论出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们的身上一样都闪耀着高尚的道德光芒和勇往直前的民族智慧。中华儿女世世代代正是由于这种深入骨髓的精神命脉才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精神来源于国家责任,来源于民族的脊梁,那正是凝聚着的“我爱我的国”。爱国,无论是在纷繁的乱世,还是在祥和的盛世,无论是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真谛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将自己应做的事做好。教师应该多给孩子讲讲这样的历史知识,将这些历史上爱国名人的小故事运用到自己学科的教学中,用学科中特有的讲解与介绍,帮助学生树立大文化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以身为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样对学生终身品德修养的熔铸都大有裨益。

“立德为本,树人于后”是一个硬道理。“百尺高台,起于垒土”,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小抓起,从细做起,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立德教育”之花竞相绽放,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认知、体验、实践、内化、成长,使学生充分享受立德教育,体验幸福,成就积极而有意义的生命,使“树人”到“教育”真正能得到升华,得到推广。

猜你喜欢
立德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