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简析车联网发展趋势及战略选项研究

2020-03-03 05:03陈孝宝
时代汽车 2020年22期
关键词: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陈孝宝

摘 要:汽车行业经过百年的发展,基本上是在围绕实现或完善某一特定驾驶功能在展开;近年来随着将互联网通信技术引入汽车硬件,越来越多的汽车实现了实时的网络连接,车联网的概念相应而生。据预测到2025年,大部分新车都将实现联网的功能;汽车联网后,如何给车主增加价值并使汽车更为安全,将成为车联网增值的关键。预计围绕车辆更安全(车相关)和驾驶体验更多样化(人相关)的车联网应用将诞生万亿级的增量市场;然而,新的价值链的形成与扩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将结合电视、电脑、手机行业曾经的发展历程,对车联网的发展及战略选择作研究,希望能够为车联网相关企业的战略定位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车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 数据中台 内容平台 增量市场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Strategic Options of the Internet of Vehicles Based on History

Chen Xiaobao

Abstract:The century-long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basically centering on the realization or improvement of a specific driving func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IT) technology into automobile hardware, more and more cars have realized real-time network connections and the Internet of Vehicles (IOV) concept is born accordingly. It is predicted that by 2025, most new cars will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networking; after the car is connected, how to add value to car owners and make the car safer will become the key to the value-added of car networking. It is expected that a trillion-level IOV incremental market will be born around more secure vehicle (car-related) and more diversified driving experience (human-related); however,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a new value chain will not happen overnight.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the past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television, computer and mobile phone industries, an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IOV industry,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IOV related enterprises.

Key words:Internet of Vehicles,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Data Center, Content Platform, Incremental Market

車联网的概念从10年前提出,到近5年的大热,众多企业涌进了这一领域的竞争,既包括传统的整车厂或tier1(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也包括众多的互联网企业新玩家。新的参与方基于自身的优劣势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路线图;硬件上,例如华为、博世、德尔福、上汽等等;软件上,例如大众汽车、特斯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苹果等公司,很早就提出了车联网的相应方案;然而,虽然已经过5年的发展,至今车联网领域尚缺乏领军企业和“杀手级”的应用;一方面,汽车产业有其固有的复杂性,技术的成熟需要更为长的时间来验证;另一方面,产业历史悠久体量巨大,互联网与传统汽车产业融合的速度较其他行业相对缓慢; 虽然如此,本文将参考曾经的电视、个人电脑、手机设备行业的变革,就车联网的演化提出几个可能的方向与备选战略,供进一步的研究。

1 电视、电脑、手机行业发展回复

电视、电脑、手机行业,曾经在很短的时间内(5-10年)就完成了行业形态的变革,消费者习惯的重塑,和相应领军企业优势地位的确立。例如,电视从传统电视变革为智能电视,台式机变革为笔记本,功能手机发展成为智能手机;在电视、电脑、手机行业从初期的百家争鸣,到最终的优胜劣汰,剩余可数的领军企业,变化的速度非常迅速;作为第四屏的汽车,有必要从第一、二、三屏的发展过程吸取经验。下面将对电脑和手机行业的发展做回顾并引申出结论。

从产品形态上看,电脑从最初的台式机满足本地的文档处理,本地游戏、播放CD等,迅速的发展成便捷的笔记本电脑,并诞生了多家门户网站,满足了人们移动办公、信息查询、娱乐交流的功能。其中,互联网的发展是最大的促进因素,导致了人们需求的变化,进而使得产品形态发生了大的变革。手机的发展,从曾经的功能机(拍照、音乐、音箱等),继而从2007年开始,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完成了智能机的主导优势;主要的变革因素依然是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4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运而生了移动购物、社交、导航、流媒体等在线的功能;手机产品形态也经过了大的变革,物理键盘、折叠壳体、小屏、摄像头或消失或升级。

产品形态的变化,导致了产业链重新整合,硬件与软件分家,形成了各占一块的细分市场与行业领导者。

硬件方面,以Intel、高通、Arm为代表的芯片企业垄断了芯片的设计与生产出货;三星、LG、松下垄断了电池的设计与出货;操作系统方面,形成了微软的Windows, Google的Android, 苹果的IOS和APP Store。同时也产生了应用方面的国际巨头,例如Amazon、Youtube、Netflix、Baidu、Alibaba、Tencent 等等。

品牌方面,苹果、三星、华为 三家独大,出货量占了全球出货量的半壁江山。其他企业在地区性市场占主导地位,例如小米、Vivo等。电视品牌目前较为知名的例如 三星、TCL、海信等第一集团企业。生产制造上,形成了以富士康、台积电、广达等为代表的代工企业。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见图1],反应了企业针对各自所处的产业链位置(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与战略路径。

差异化战略

华为手机的电池续航,芯片性能,整体性能实现了从中低端往中高端的跃进。苹果的外观设计,客户体验领导手机行业,定位于高端市场;小米利用营销优势并主打性价比,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客户;三星电视和TCL电视定位中高端电视市场,不断推出新的硬件功能和技术,引领电视行业的变革。

低成本战略

通过优化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成本拥有领先优势的,例如国内的Vivo,联想,海信,康佳等等;必须指出,由于低成本战略会压缩利润空间,往往采取低成本的企业都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并且虽然希望最终能实现品牌的上升,但始终在中低端市场才有很好的销量,转型很难。例如 聯想、DELL、HP 硬件趋向同质,成本趋向同质,最后靠成本运营来提升盈利空间;随着电脑硬件的通用化,仅靠低成本无法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生态战略

苹果的IOS系统以及APP Store 吸引了无数的移动应用开发者,Google的开源Android系统及开发者社区统治了手机行业的软件生态。硬件生态上,小米的表现尚可,打通了手机、电视、智能家居等设备。

内容战略

隶属于生态战略的一部分,不得不提的是内容战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众多中心化平台公司,这些公司利用笔记本电脑、电视、手机等硬件载体,成功实现了内容上的领先,统领了游戏、网购、社交、娱乐、支付、流媒体视频等内容平台。

当然,众多的失败案例也非常有必要提一下,例如 Nokia, 摩托罗拉,Sony-Ericson,联想手机,TCL手机 因始终没有清晰的产品定位,已经基本消失或市场占有率非常低(图1)。

结合以上的分析,曾经或正在发生的电视、电脑、手机行业的发展变迁,本文有以下几点总结。

1.客户痛点决定硬件的发展形态。举例来讲,为了更好的拍照效果、更快的上网速度、更便捷携带、更持久的电量,推动了摄像头、芯片、电池、屏幕的快速迭代。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行业申请的催化剂;5G对于车联网的变革影响将类似于3G对于电脑、4G对于手机行业的变革。

3.可选的战略方向包括:差异化、生态化、低成本、焦距一个利基市场;每一个战略方向都可以诞生行业领军企业。

4.试图将2-3G的产品(音乐下载、门户网站)照搬到4G时代的产品上(流媒体、APP),从客户体验和产品形态上看,都是不成功的。类似的,试图将手机应用APP投射到汽车中控屏的方式,都不是车联网的未来;5G时代的车联网将围绕更安全、更丰富的内容展开;围绕安全、内容的展开将决定车联网的产品形态。

2 车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汽车产品有其特定的复杂性,但类似电视、电脑、手机行业经历过的智能化、内容化变革路径,作者判断将会完全复制到汽车行业。目前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5亿部以上,成为普通的消费品;车联网的应用迫在眉睫。当然,近年来与车联网相关的功能也已经越来越多的被集成到汽车中控系统,比较典型的包括流媒体内容、智能助手、导航与定位等;本文作者选取占2018-2019年乘用车销量的70%车型,做了车辆网相关功能的研究(见图2),几点结论如下。

1.在带语音助手、流媒体、GPS导航等功能上,本土车型的比例高于合资车型20%以上;显示出本土车型希望借助车联网相关功能实现车型的差异化发展;

2.合资车型在传统功能,例如:传统CD/DVD播放,传统广播功能上的比例大于本土车企10%以上;显示出合资车型在车联网功能上的保守;

3.合资车企的中控LCD屏75%采用了10寸以上的大尺寸屏幕,为丰富的内容提供了基础硬件载体。

截止目前为止,车联网领域也涌现了不少新的企业,例如:斑马网络、亿咖通、仙豆智能等等;现有整车企业也纷纷成立了车联网事业部,试图开拓车联网的市场。众多参与方对整个车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相应的人才。当然,以上提到的应用中,尚没有出现爆款的应用,流量和体验尚有提升的空间。另外一方面,现有的应用场景较多是用户的柔性需求,而非刚性需求,较多的应用完全可以用手机代替,也限制了车联网应用的发展。

从经典的对车联网的定义来看,车联网的发展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步,汽车通信设备与互联网实现连接(Vehicle-Internet);第二步,汽车通信设备与汽车内控制器(OBD)的网络连接;第三步,汽车与汽车之间实现网络连接(Vehicle-Vehicle);第四步,汽车与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联网(Vehicle-Instructure).目前整个车联网硬件和通信层面的发展,基本处于第一、第二步的阶段,离第三、第四步的实现尚有较大的距离;一方面受限于基础设施和车联网行业通信标准的完善,另一方面受限与车联网顶层的产品设计以及标准制定。

3 车联网行业分布图

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存量市场容量将会趋于稳定,结合对电视、手机行业的发展路径的分析,初步判断车联网的增量市场将围绕3个层面展开,即:平台硬件和软件层、应用层(与车相关、与人相关)、云端(安全云、内容云);车联网企业的产品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层面的某一领域(见图3)。

平台硬件和软件层

这一层的功能是为了保证硬件层面实现联网,为汽车提供联网的硬件以及车联网后统一的系统软件; 平台硬件包括通讯芯片、处理芯片、中控屏、定位、导航、感知等部件;感知硬件包括:摄像头、雷达、传感器等等。软件主要是高级别的系统软件、无人驾驶软件、影音娱乐软件、识别类的算法等等;与传统功能部件的嵌入式软件不同,该部分的软件可以以模块化的软件架构设计。 这一层级的特点是投入大、见效慢,往往是研发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希望掌控的领域。平台硬件以华为、博世、恩智浦等为代表;平台软件以特斯拉以及试图变革的大众汽车(VW.OS)为代表。

应用层

应用层作为车联网场景的入口,应用场景想象空间大,创新的点很多;具体将包含围绕汽车产品的应用和围绕用户的应用。 例如大数据分析、实时安全诊断、娱乐内容接入、导航及定位应用等等;围绕汽车产品的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缺乏统一行业标准以及相应控制器的接口尚未完全开放;具体讲,汽车关键的几大控制部件,在运行过程中,有海量的数据产生,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清洗,并建立数据标签,以便对车况进行实时诊断,目前尚没有看见比较好的方案;这里主要的矛盾是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之间的数据所有权的博弈。

以产品大数据为例,在汽车与汽车、汽车与智慧交通、整车与零部件交互过程中,会实时产生海量的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提前预测零部件的性能,提醒售后维修,实现汽车实时监控与故障远程车辆诊断服务,此为汽车大数据在安全方面的应用场景。另外,行人探测、自动刹车、智能停靠、找充电桩等等也属于比较典型的车载服务。 与人相关的应用,例如娱乐、出行、社交、消费等等。 待5G通信技术、北斗导航定位技术、智能驾驶技术在车联网普及以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出现。

云与安全

随着众多新的在线功能或丰富内容的接入,车联网云与安全架构的设计必不可少;特别是大数据的应用(实时诊断、远程更新、出行服务等等)、内容中台的应用等,将主要依靠API接口来调用云端的服务;内容供应商或者安全监测方案供应商通过API的接口,接入汽车中控系统,实时提供相应的云服务(见图4);后台强大的运算能力,内容更新能力,由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与服务中台来解决;汽车中控作为客户界面,显示服务的内容。当汽车联网以后,数据交互的安全将越来越重要;安全云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汽车与汽车、汽车与交通交互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交互是实时发生的,安全云应保证数据传递的低延时、高精度、稳定。同时,做好交互数据的安全,防止交互过程受到干扰。

4 车联网企业战略选项

车联网的发展目前处于比较关键的时期(2019-2022),考虑到企业资源的有限,车联网企业应根据各自企业的特点与优势,焦距车联网的某一个领域,做精做细;借鉴曾经电视、电脑、手机行业的发展路径,采取以下一个或多个可选的战略方向(见图5)。

产品差异化战略

基于现有的在车联网产业分布中的领先优势,逐步实现产品差异化;差异化意味着对产品功能的更高关注,以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以车联网新进入者华为为例,由于研发能力的优势,宜通过硬件性能的提升,专注于硬件领域,提供高性能的安全部件,例如:通信模块、芯片、雷达等;同时,集成嵌入式软件,打造模块化的硬件系统,在与传统零部件企业的竞争中,实现脱颖而出,超越例如博世、大陆、恩智浦、安波福、哈曼等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 现有的整车企业,也可以利用對整车的理解和多年的积累,集中在汽车安全功能、汽车相关大数据服务上;内容服务商通过与云端的整合,以具体场景的应用逐渐切入整车的服务功能中,实现差异化的服务与定位。

成本领先战略

部分本土整车企业利用规模化的优势,整合资源实现低成本生产与运营,实现成本领先,从而占领市场。 以安波福、亿咖通、哈曼、航盛为代表的tier1 也可以关注运营效率的提升与制造成本的控制,实现以低成本的方式增长。

生态化战略

包括硬件生态,软件生态;硬件生态,以手机行业的三星、小米、华为为代表;软件生态以苹果和google为代表; 车联网的未来,也可能出现类似的巨擘,以整合产业资源,垄断硬件和软件的生态系统,提供车联网相关的云服务与安全服务;在车联网应用生态中,有理由相信将诞生互联网时代的B.A.T体量的公司。

内容策略

单独提内容的策略,主要是考虑到丰富的内容对车联网应用的重要性;严格意义上讲,内容策略属于生态战略的一部分;不管是手机、电子设备、智能设备 最终都是满足人安全的需求或情感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通过产品性能的提升比较容易实现,但情感的需求需要精确、多元化的内容来实现;结合用户画像,精准推荐合适的内容,根据用户反馈改进内容,形成良性的循环;让车联网更有温度,主要依靠内容策略来实现。

利基市场战略

某一利基市场的市场容量也许不大,但若企业能够在某一利基市场站稳脚跟,市场的回报也将是巨大的。具体来讲,以下几个方面有潜力成为较为独特的生态利基市场。 例如: 娱乐内容提供方、车内广告策划与运营、基于5G的V2X应用;以及从车辆安全及车路协同市场细分出来的利基市场,或者是服务于应用层的数据分析等细分领域。

5 对车联网的下一步发展的基本判断

本文认可车联网的发展将经历过渡、探索、成熟三个基本阶段的判断,具体来讲:

1.过渡阶段(2010-2015)

在这个阶段,部分的汽车将实现基本的联网功能,包括手机映射,蓝牙,4G技术的应用;

2.探索阶段(2015-2020)

智能座舱、个性化、场景化的概念非常普及;虽然众多车联网企业希望做大做全,但并没有企业能够实现领先,大部分企业依然处在产品探索与企业发展过程中。汽车大数据的探索也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5G的技术刚开始应用,与5G相关的应用尚没有普及。

3.成熟阶段(2020-2025)

汽车数据的场景化、实现车与车(电量监测、共享、平台)连接、车与道路连接、车与智慧城市连接等等。另外,可能出现的产品形态包括: 产品模块化;类似无人驾驶软件、激光雷达、电池模块等等,将很可能实现硬件软件一体化,仅通过简单的接口连接整车;整车企业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模块化的硬件进行配置选择,实现差异化;产品模块化的形态非常类似曾经的电脑产品的发展,实现了关键器件的模块化设计。届时,车辆网的场景将实现智能化,使得车辆的安全性、娱乐性功能大为提升。

6 结束语

考虑到车联网企业的相关资源都是有限的,本文所讨论的三个车联网产品层面与定位,仅作为对未来的初步判断,希望企业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战略定位进行取舍,把握住车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同时,本文根据曾经的消费电子发展历程来判断车联网的发展未来;必须承认可能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每一个战略选项上,都可以做更为精深的分析与技术研究,但此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参考文献:

[1]杜玲利,程明敏,董伟.“浅谈车联网”.《汽车实用技术》,2017年01期.

[2]本刊综合,“车联网前程远大_2019年车联网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公路》2019年03期.

[3]唐怀坤,“面向“新基建”的智慧城市车联网分析”,《通信世界》,2020年20期.

[4]王玄璇,肖丽,“博弈车联网”,《中国企业家》,2020年07期.

[5]宋昊辰,杨林,徐华伟,等,“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综述”,《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0年07期.

[6]朱小燕,鄒亚强,何寿柏,“浅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实用技术》,2020年13期.

[7]薛俊,“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现状探析”,《质量与标准化》,2019年04期.

[8]孙逢春,“新能源汽车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智能网联汽车》,2019年01期.

猜你喜欢
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整合广播资源,凝聚声音优势
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车联网的优势与劣势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实验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云计算中的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中国车联网产业链与商业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