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分析

2020-03-04 14:33刘世花尹秀志林爱伟李继安
甘肃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热性肠道病毒病原学

刘世花 尹秀志 林爱伟 李继安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山东 济南250300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丙类传染病,5 岁以下特别是3 岁之下儿童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近年来各地全年均有发生,病死率6.46/10 万~51.00/10 万[1]。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表现多有发热,肠道病毒具有嗜神经特性,所以合并热性惊厥患儿并不少见,然而相关临床特征与病原学总结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 年1~12 月于我院住院的手足口病,且同时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特征与病原学组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2 月于我科住院并且成功留取咽拭子标本的手足口病合并热性惊厥4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32 例,女性15 例。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研究指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 年版)》与《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1,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达到手足口病合并热性惊厥诊断标准;②成功留取咽拭子标本;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电解质紊乱、癫痫等。

1.3 方法 分析患儿年龄、性别、惊厥发作时的体温、惊厥发作的形式、惊厥持续的时间、病程中惊厥的次数、常规脑电图、脑部影像学检查(CT 或MRI)、家族热性惊厥史、个人热性惊厥史等临床资料。

1.4 病原学鉴定 咽拭子肠道病毒71 型(EV71)、柯萨奇病毒16 型(CA16)、肠道病毒通用型(EV)特异性核酸检测。

1.5 肠道病毒结果判定 特异性核酸检测结果EV(+)、EV71(+)、CA16(-),病原学判定为EV71 感染;EV(+)、EV71(-)、CA16(+),病原学判定为CA16 感染;EV(+)、EV71(-)、CA16(-),病原学判定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EV(-)、EV71(-)、CA16(-),病原学判定为肠道病毒检测阴性。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47 例手足口病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男性32 例,女性15 例。0~12 月3 例,13~36 月38 例,37~72 月5 例,>72 月1 例;惊厥发作时体温38℃~39℃18 例,39.1℃~40℃28 例,>40℃1 例。惊厥形式全部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5min 35 例,5~10min 12 例;病程中43 例惊厥1 次,3 例惊厥2 次,1 例惊厥3 次。常规脑电图:正常40 例,拒绝7 例;脑部影像学检查(CT或MRI):正常31 例,异常12 例,表现为局部脑液腔隙较宽3 例,髓鞘化不良或点状脱髓鞘4 例,小脑脑沟深宽1 例,双侧放射冠区及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明显1 例,右侧侧脑室体后部囊肿1 例及枕大池蛛网膜囊肿2 例,拒绝4 例。家族性热性惊厥史阳性3 例,阴性44 例;个人热性惊厥史阳性13 例,惊厥1 次10 例,2 次1 例,3 次1 例,5 次1 例;阴性34 例(72.34%)。

2.2 肠道病毒检测结果 EV71 感染38 例,无CA16感染,其他肠道病毒感染7 例,阴性2 例。

3 讨论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我国卫生部在2008 年5 月2 日将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3]。手足口病主要致病血清型包含肠道病毒71 型(enterovirus A71,EV-A71)、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 组4~7、9、10、16 型和B 组1~3、5 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等,以EV-A71 和CVA16 最为常见,重症和死亡病例多由EV-A71 所致[1]。本研究中以EV71 感染为主。另外,有7 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近年来部分地区CV-A6、CV-A10 有增多趋势,特别是2015 年流行毒株为其他肠道病毒[4]。但由于我们医院检查的限制,不能具体检测非EV71 和CV16的病原,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检测。

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发的疾病,初次发作多见于6 个月至5 岁,而手足口病5 岁以下儿童多发,两者好发年龄恰好重合。每年7~8 月肠道病毒感染为热性惊厥发病的一个高峰期,与手足口病好发季节也恰好重合。由于手足口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加上肠道病毒嗜神经特性,所以合并热性惊厥患儿并不少见,因此掌握其临床特征与病原学极其重要。本研究显示,手足口病合并热性惊厥患儿,女性少于男性,高发年龄为13~36 月,与白利洁等报道一致[5]。患儿多在中等度热和高热时发生惊厥,时间多短于5min,惊厥形式为全面性发作,病程中惊厥次数多为一次,与李冉等[6]报道一致,发热初期及时合理的退热,可有效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患儿发生热性惊厥时应保持气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正常心肺功能,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并防止摔伤。少部分患儿合并两次及以上惊厥发作,需要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相鉴别,病毒性脑炎可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呕吐、精神差、肢体抖动、易惊等,但热性惊厥患儿除发热外,一般情况良好。研究证明,EV71 感染与其他病毒性脑炎不同,累及的是脑干而不是大脑皮质,其所致惊厥者多见于2 岁之下患儿,发作时间短,意识恢复快,反复、连续的惊厥发作在EV71脑炎中很少见,热性惊厥的可能性更大[4]。所以,不提倡医生过早进行脑脊液化验。除有7 例家长拒绝行脑电图检查,其余患儿脑电图未见异常,与张文贵[7]报道一致。绝大多数患儿头颅CT 或MRI 无异常,但有部分患儿头颅CT 或MRI 异常,建议进行适当的头颅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有家族和个人热性惊厥史的患儿更易发生热性惊厥,因此对这类患儿发热时更应尽早采取合理的退热处理。

因此,手足口病合并热性惊厥患儿亦较多见,了解其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尤其是1~3 岁,有家族或(和)个人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如有发热时,及时合理的退热处理尤其关键,可以有效预防惊厥的发生。

猜你喜欢
热性肠道病毒病原学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2013~2014年深圳市腹泻疾病的病原学分析研究
测一测 你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
EV71-CA16肠道病毒荧光定量RT-PCR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热性惊厥首次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
阿留申病病原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