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倾听而来

2020-03-04 07:32朱锦云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倾听阅读小学数学

朱锦云

摘  要:倾听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姿态。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当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而应当积极发掘学生内心的想法,让学生将自我敞露出来。通过倾听,展开更有深度的对话、交往。

关键词:小学数学;倾听;阅读

阅读是一种旅行,在阅读的路上,我们会不期然地遇到一些美丽的风景。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笔者就系统地阅读了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这是一本关于倾听的教育学专著。参工之后,笔者相继阅读了许多关于倾听的论述,比如华东师范大学著名的学者李政涛的《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海英的《“凝视”与“倾听”——感官社会学视野下的师生观》等学术论文。疫情肆虐的寒假,笔者又与原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汤卫红校长(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课程研究院院长)的《倾听数学》(倾听教育研究丛书,丛书主编冯卫东,南京大学出版社)相遇,这是一次更接地气的相遇。笔者思想,这样的相遇不仅是“知遇”,更是一种“道遇”。

■一、倾听是一种理念

汤卫红院长的《倾听数学》,从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理论篇;其二为实践篇。其写作不仅具有理论性,更具有一种鲜活的实践性。汤老师的写作,是为了学生成长而来的。阅读了汤老师的《倾听数学》,笔者将之凝缩为“教育,从倾听而来”。今天的读书交流会,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心得,即“倾听是一种理念”“倾听是一种品质”“倾听是一种姿态”。

读书摘录:学生的天性是活泼的、有创造性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常常被教育者所低估。美国教育家克莱恩说过:“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要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尽管教师已经创造了诸多的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但对学生的话语权的尊重、 信任程度不够仍影响着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无法倾听到学生独特的思考。——摘自汤卫红《倾听数学》

读书感悟: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学生的倾听,也忽视了引领学生倾听。由此导致教学中产生了诸多的“失聪”现象,包括不健全的倾听、虚假的倾听、错听、漏听,等等。倾听,不是“侧耳倾听”,更不是摆出一副倾听的姿态,而让声音从一只耳朵进去,从另一只耳朵出来。倾听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倾听要求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案例解析:想起笔者执教“长方形的周长”时的同课异构,由于理念的不同,课堂状态也就有天壤之别。第一次上课,笔者的教学设计可谓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正是这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不信任,让教学设计绑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笔者引导下,亦步亦趋,课堂如一潭死水。从四条边围成长方形的周长优化成两条长边与两条短边的和,进而逐渐过渡到长宽之和的2倍。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费劲。后来,笔者与学生谈心谈话,他们说自己早就想到了第二种、第三种优化的方法,只是由于笔者始终停留在第一种方法的教学环节上而不敢说。于是,在另一个班第二次上课时,笔者运用主问题,将思考、探究的主动权赋予学生,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了学生的数学想象。学生自主建构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在进行算法比较、优化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由于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比较、优化的过程,因而学生在运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遭遇困难时还能主动地返回公式的源泉处,自己攫取经验的泉水。

■二、倾听是一种品质

倾听不仅是一种理念,倾听更是一种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倾听表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接纳,表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回应、信任。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往往就是一个乐于分享、善于分享的人。倾听的“倾”含有“用尽(力量)”的意思,也就是非常投入、专注。通过倾听,能够达成与对方的思维共振、视界融合。

读书摘录:倾听需要等待。在学生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或其观点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 教师面露焦急神态甚至打断学生,不仅有可能扼杀一个精彩发言,更有可能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学生走向消极、被动接受。当学生沉默思考时,教师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会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促进其积极大胆地不断探索。——摘自汤卫红《倾听数学》

读书感悟:哲学意义上的“倾听”,不仅指用耳朵接受声音的感知觉行为,更是一种全纳的教育隐喻,它呼唤的是一种相互的、真诚的对话和交往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倾听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对话和交往的品质。倾听不仅是实践式的,更是共情式、共鸣式、共振式的。倾听不是盲从、不是对抗,而是主动地质疑、批判、协商。在倾听之中,每个人都敞开心扉,从彼此相互敞开心扉之中获得彼此相互的意义关联、价值诉求。一个真正的、善于倾听的人,他必定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张开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用一颗爱心,去谛听对方心灵绽放花朵的声音。

案例解析:曾经听了本校教师的一节课“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在研讨1.2元是1元2角时,一位学生迅速地回答:1元2角就是1.2元。善于倾听的教师首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说是在商店里看到的。为此,教师“煽风点火”地评价:你真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此基础上,该教师再次展开深度追问:为什么1元2角就是1.2元呢?这一倾听、评价、追问,掀起了学生思维表达的千层浪。有学生说:1元就是1元,2角是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在沉浸式的倾听之中,他们针对第二位学生的发言,都争着相互补充、完善。于是,第三位学生说道:1元就是1元,2角是0.2元,加起来就是1.2元。对此,教师再次积极地评价:“加”这个字用得太棒了,你真棒!于是,第四位学生表达得更加完整:1元2角可以看成两个部分,1元就是1元,2角就是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在师生、生生的相互倾听之中,学生的表达渐趋完善。这样倾听着的课堂,也就是佐藤学表达意义上的“润泽的课堂”吧!

■三、倾听是一种姿态

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他们之所以失聪,不是不会停、不能听,而是不愿听。因此,倾听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他人尊重、信任的姿态。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包含着接纳的姿态、专注的姿态、警觉的姿态、鉴赏的姿态、学习的姿态,等等。这些姿态,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表现为在道德维度上的宽容、耐心、虚心。正如南通市教科所所长冯卫东先生所说:“倾听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虔诚的姿态,一副凝思的神情,一丝会意的微笑……”“倾听窗外,声声入耳;倾听师长,天天向上;倾听同伴,走向共生;倾听儿童,享受教育。”

读书摘录:倾听是一种主体积极的受动过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言说的内容、方式、情感等适时予以积极的回应,促进言说者回答问题的升华,并促使倾听的另一主体(其他学生)的思维参与,引起师生双方思维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倾听还需要回应,需要评价、反馈。——摘自汤卫红《倾听数学》

读书感悟:倾听不是被动的,在倾听中应当积极地应答。应答是对倾听的回应,否则倾听就会沦落为盲听。有时候,一个手势、一个眼神、 一个抚摸、一个微笑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倾听更不意味着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主张、见解,而是在倾听中进行辨别、质疑乃至于批判。正如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所说:“当我们倾听某人讲话或阅读某个著作时,我们不应该忘掉所有关于内容的前见解和所有我们自己的见解。”相反,倾听应当成为一种萌发,成为一种激活,成为一种唤醒。只有通过倾听,对话、交往才能成为一种可能。在倾听、对话之中,人与人建构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社会的雏形。在共同体之中,每个人不仅形成视界理解,更形成一种视界融合。

案例解析:在一次集体备课时,一位教师讲述了他们班上一位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要求这个花坛的面积。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按照通常的解法解决问题,即先求出圆形花坛的半径,再按照面积的公式解决问题。但有一位学生,他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在求出了半径为3米之后,这位学生直接用18.84÷2×3求面积。许多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这位学生纯属是“瞎猫逮到了死耗子”。在此紧要关头,教师将“绣球”抛给了这位学生:你能说一说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吗?其他学生侧耳倾听,期望“精彩观念的诞生”。于是,该生在黑板上画出了圆的面积推导示意图。原来,圆的面积推导示意图已经深深根植于该生的心中,促发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圆转化成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就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相当于圆的半径。学生在倾听该生的精彩讲述后,恍然大悟,纷纷给该生点赞。

倾听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姿态。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当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而应当积极发掘学生内心的想法,让学生将自我敞露出来。通过倾听,展开更有深度的對话、交往。克尔凯郭尔在《非此即彼》中说:“耳朵是最由精神决定的器官。”其实,耳朵(倾听)更决定精神。是否倾听、怎样倾听,决定着一个人的襟怀,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深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高度。有了倾听,我们就会有生命的“诗和远方”!

猜你喜欢
倾听阅读小学数学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