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工程质量监管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0-03-05 03:58李会义李宇晴
工程质量 2020年5期
关键词:监督机构工程质量监督

李会义,李宇晴

(1.黑龙江省建设工程监测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2.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政府监管职责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工程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理应是国家质量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政治站位,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19〕92 号)“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要求,优化政府质量监督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保持监督队伍稳定,对工程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步实现现代化,推进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省级监督机构改革的模式

新一轮机构改革后,省级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设置主要有以下 3 种模式。

1)单独质量安全监督处模式。以广东、甘肃省为代表,将原质量监督总站整体转入厅机关,设立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处。

2)质量安全监督处+中心模式。以山东、辽宁、黑龙江、河北四省为代表,厅机关内设质量安全监督处,原质量监督总站改革为“中心”,承担技术支持服务工作,如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评估中心、辽宁省建筑行业指导服务中心、黑龙江省建设工程监测中心、河北省建设工程质量服务中心等。

3)质量安全监督处+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模式。目前,除了上述 6 个省份以外,其他省(市、区)均为质量安全监督处+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模式。

2 监督队伍弱化风险与发展机遇并存

2.1 监督队伍存在弱化风险

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质量监督机构中心化既是趋势,又是现实,除上述四省省级质量监督总站中心化外,还有部分市、县级质量监督站中心化,以黑龙江为例,牡丹江、七台河等市质量监督站已经中心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易军副部长在日前召开的建筑工程品质提升推进会暨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观摩会上讲话指出,“目前,在深化机构改革的背景下,监督队伍存在弱化的风险,有些地方甚至撤销了监督站”。

2.2 监督站错过了一次重要发展窗口期

2016 年 2 月 6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印发,《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这是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实施以来,国家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最高要求,是 30 多年来监督站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但是,这一要求既未引起各级党委的重视,各级政府也未以此为契机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监督站发展错过了一次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

2.3 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期

1)抓住国办函[2019]92 号文件发展机遇。2019 年 9 月 15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92 号,以下简称“《通知》”)印发全国,《通知》要求健全省、市、县监管体系,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监督机构履行监督职能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全额保障。易军副部长强调,“各地在改革中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坚决保持监督队伍的稳定性,进一步明确监督机构职责和定位,支持监督机构切实履行好监督检查职能,依法履职尽责”。充分贯彻落实好《通知》和易军副部长讲话要求,对防控“监督队伍存在的弱化风险,加强底线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保证监督队伍在改革中的稳定性,是一次重要的政策机遇。

2)抓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机遇。按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要求,抢抓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新机遇,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工程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建筑工程品质。

3 强化机构改革中机构设置和机制建设

3.1 充分认识监督机构的历史作用

易军副部长在建筑工程品质提升推进会暨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观摩会上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督体系,制定了质量监督、检测 11 项管理制度,建成了奥运工程、世博工程、上海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具有代表性的一大批重点工程。住宅的功能品质和使用环境不断改善,工程质量事故得到遏制,新建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基本杜绝”,这些成绩的取得,各级工程质量监督站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作用不可否定。

3.2 重构适应新的机构设置模式的监管机制

推进国家质量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目前,随着监督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和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方式都将发生较大变化,但是现有的有关质量监督注册、日常监督、竣工验收和备案等监管机制的法规并没有变化,新的质量监督机构与现有的监督体制机制不匹配问题十分突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快重构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使监管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对实现工程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非常必要。

3.3 妥善处理好质量监督处与站(中心)的关系

目前,大多数省级质量监管机构设置模式是质量安全监督处+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中心)模式,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关系着监管合力的形成,更会影响工程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

1)行政处室工作思路:工作重心向上、侧重面上牵头协调,综合管理并重、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2)监督总站(中心)工作思路:工作重心向下、突出施工现场管理,指导检查并重、推动落实主体责任。

3)职能分工原则:按照相对独立、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凝聚合力的原则,处、站(中心)分别承担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4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推进工程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监督队伍建设,要求各级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处、站(中心)不断增强本领,提升能力。

1)增强学习贯彻能力。要认真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7 年视察北京新机场建设中关于工程质量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升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政治站位;要学习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提升依法治理工程质量的能力;要学习贯彻《工程质量安全手册》,以工程质量管理为切入点,提升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2)增强改革创新能力。结合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监督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手段,在工程质量监督的更多方面实现互联网+;要不断总结政府购买服务经验,更广泛地开展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要创新学协会管理方式,进一步发挥协会的平台作用,引导协会开展以助力政府工程质量管理为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调研等工作,提升责任主体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的主动性。

3)增强科学治理能力。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工程质量治理能力,积极推广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BIM、装配式等先进适用的技术应用;坚持大质量治理理念,统筹设计质量、材料质量、施工质量以及质量保修质量,增强系统治理能力;坚持绿色发展,贯彻“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理念,统筹绿色施工评价、安全文明标准化评价、质量标准化评价等工作,形成建筑业发展的合力;注重解决工程质量不平衡问题,提升工程质量整体水平,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住房需要。

4)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群众的立场、方法、观点做好质量投诉处理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困扰工程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问计于基层、问计于责任主体、问计于业主和农民工兄弟,多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工程质量管理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5)增强狠抓落实能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针对工程质量管理中“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的实际情况,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要深入一线了解掌握实际情况抓落实,严防落实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6)增强驾驭风险能力。工程质量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要警惕习以为常的质量常见问题,防范“灰犀牛”事件风险,又要重视小概率事件工程质量事故,防范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发生;要树立底线思维意识,提升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增强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

5 结语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既是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需要,更是工程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需要,要防范风险,抢抓机遇,增强本领,提升能力,为满足人民对美好住房需要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监督机构工程质量监督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分析
PDCA循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浅谈如何提高工程质量
全国各地财政厅局监督机构负责人名录
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会计监督机构负责人名录
Soybean hairy roots produced in vitro by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