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服、测温仪,增产难在哪里

2020-03-07 04:14赵觉珵
环球时报 2020-03-07
关键词:红外防护服医用

本报记者 赵觉珵

“目前,防护服的生产供应已经由十分紧缺转为能够满足需求。”针对防护服的供应状况,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4日的最新表态给外界服下一颗“定心丸”。相比防护服,国内另一种紧俏防疫物资——测温仪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防护服、测温仪都需要哪些原材料?为什么增加供应这么难?《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中国防护服产能已成倍扩张

根据工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月1日,全国医用防护服产量仅为2万套,目前产能已经成倍扩张。产能暴增的背后是大量防护服企业的加班加点和相关企业的转型投产。安徽富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工人返岗以及原材料供应的加大,该公司防护服日产能已由原来的800套提升至近5000套。

在安徽省淮北设有工厂的今一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原本是以制造外贸衬衫为主,近日也从台湾运来了一批医用防护服的原材料与设备。今一公司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3月5日开始,防护服生产线一天运转16小时,预计下周的周产量可以达到1万套。

据《环球时报》记者统计,已有多家服装、纺织业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开始生产医用防护服,如红豆、水星家纺、报喜鸟等。此外,一些企业也转产医用隔离衣,缓解市场供应。2月3日国资委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后,中国化工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紧急研发转产医用隔离衣。曙光院拥有军用防化服阻隔材料技术和制备工艺技术的基础,也拥有一整套设计、裁剪、制作隔离衣的生产设备,以及大批熟练工人。当前,曙光院具备日产2000套医用隔离服的能力。

由于目前全国防护服的产能正在节节攀升,加之国内疫情正得到有效控制,工信部近日表示,中国是防护服生产的大国,鼓励国内防护服的生产企业积极对接国外需求,按相应标准规范生产出口。

相比防护服,测温仪市场供应仍然紧俏。根据阿里巴巴国际站公布的数据,测温仪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仅次于医用口罩和洗手液的热门商品,近30天,测温仪市场需求增速达4306%。河南一家小型企业的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政府要求复工复产企业必须为员工测体温,“但要买20把红外额温枪把我难倒了,耽误好几天的复工时间,最后只能买500多元一把的”。

随着2月中旬复工复产和返程高峰,企业、小区、餐馆、超市乃至菜市场都对红外测温仪提出了巨大需求。目前,国内测温仪最大的几家生产商——九安、鱼跃等均已表示正在全力扩产。九安公司表示,额温枪日产已突破1万台,对比去年同期,产能足足提升3倍左右。鱼跃医疗也对外透露,公司额温枪2月份内10天的产量就超过公司过去3年的产量。

原材料不足成最大瓶颈

目前,全球医用防护的面料大多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烯烃材质,均为高性能聚合物,具有较高耐水压性能,能阻隔细菌病毒,且有一定的透气性。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全球公认的防护服等级质量最高标准是美国杜邦公司垄断的聚乙烯材料特卫强(TYVEK)。今一公司的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其工厂制作的防护服就是从杜邦方面“抢”来的特卫强材料。美国CNBC网站近日报道称,杜邦方面已经表示,其厂房都在全速运转,最大的弗吉尼亚州厂甚至产能是过去的30倍。

“用于制造防护服的材料PTFE织物的市场需求以前非常低,几乎仅用于国家储备,但现在每天的需求量超过10万米”,江苏吴江涂泰克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该公司是中国防护服主要的原材料供应商之一。张宏卫表示,“平均来说,一套防护服需要2.5米的原材料。我们目前的日生产能力为7万米,可以用于制造2.8万套防护服”。但即使像涂泰克这样的企业全力生产,制造的面料也只能供应湖北日均25万件防护服的1/10。一位业内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医用防护服的生产是一种“紧平衡”,一些工厂有可能突然就因为原材料供应不上而停产。

为缓解防护服原材料的紧缺问题,如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也在帮助企业全球“扫货”。2月5日,阿里巴巴开通“防疫直采全球寻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全球商贸及生产企业上传的医疗物资供应信息,将与平台发布的需求信息匹配,最大限度寻找货源、扩大产能。

除面料供应依然紧张外,由于医用防护服的接缝处需要用专业胶条进行处理,以有效防止病毒等从接缝位置穿透,将密封条热压在接缝处的压条机开始“一机难寻”。2月9日,工信部官网发布征集压条机的公告,称缺少压条机是制约医用防护服增产扩能的瓶颈。经过一段时间紧急调配,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4日表示,现在压条机的供应已经阶段性满足医用防护服生产的需要。

相比防护服,测温仪虽然看着体积不大,但需要的零部件有上百个,其中红外传感器和MCU(MicrocontrollerUnit,微控制单元,或芯片)是最稀缺的。北京康铂医疗公司(Comper)生产的红外额温计此前一直在海外销售,近日取得相关资质开始全力为北京供货。该公司CEO杜涵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的日产能已经攀升至3000台,但全力投产是可以达到日产1万台的,主要还是卡在了红外传感器供货不足,这也是行业目前的普遍问题。

深圳一家红外测温仪厂商负责人周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国内测温仪的红外传感器主要来自德国海曼、瑞士泰科、比利时迈来芯,以及中国台湾的众智和上海烨映等公司,其中台湾众智的供货量是最大的。周先生表示,此前一个红外传感器售价也就几元钱,现在能被炒到70到90元。芯片原来也是几元钱一个,现在也被炒到50到60元,加上其他原材料的涨价,出厂成本价几乎将近200元,“这前提还是你能拿到货”。杜涵表示,传感器属于芯片行业,从原材料、工艺、封装到最后的质量把控都有较高要求,国内厂商生产的产品稳定性、一致性和精准度与国外厂商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对于防护服和测温仪生产者而言,虽然生产的商品天差地别,但都遇到了同一种问题:上游原材料的供应不足成为制约生产的最大瓶颈。

对医用防护服而言,最核心的原材料是两种:面料和密封条。作为医用防护服,既要能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有毒有害的液体、气体或具传染性的病毒和微生物侵袭,又要穿着舒适,在具备阻隔性能的同时,还要具备透气性、抗菌性及防致敏性,不得危害人体健康,这就对防护服的面料提出极高的要求。

测温仪使用,中国不如西方

杜涵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国内大部分家庭还在用水银体温计,而在欧美、日本,博朗、欧姆龙等品牌的额温计、耳温计已经比较普及,这次疫情也是对公众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0年中国测温仪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预计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超26亿元,红外测温仪产量明显提升,2020年预计可达到65万台。

不少测温仪制造商也希望借助此次疫情,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近日就表示,“从技术上看,做出一台额温计不算高门槛,但要做出一台优秀额温计门槛其实蛮高的。门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二是如何累计大量临床数据不断优化测温准确度。”

杜涵称,测温仪的智能化、物联网化也会成为行业趋势。传统体温计只能让用户获得一个数据,后续解读依靠经验或者医生,而转变成智能硬件的测温仪可以在测量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连线医生进行远程问诊和后续健康追踪,成为智慧医疗重要一环。▲

猜你喜欢
红外防护服医用
网红外卖
医用生物敷料栓对肛肠病术后疗效的观察
改良医用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与防护性能分析
巾帼风采
抗疫空调防护服及其保障系统
特殊的“衣服”特殊的爱
医疗器械:千亿市场面临洗牌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
基于蓝牙转红外的遥控装置
马静坡 元像·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