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影视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的思考

2020-03-08 14:43钟大鹏
大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摘要]加强大学生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本研究在分析高职院校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创新“互联网+”影视媒介素养教学模式、强化课程教学管理过程、加强影视媒介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加强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影视媒介素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148-03

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影视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传播方式,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面对影视媒介这把“双刃剑”,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影视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白信和民族认同意识,并白觉地利用影视媒介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摆在高职院校和一线媒介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影视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T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以下简称《意见》)[1],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意见》为高等院校积极开展美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对高等院校的美育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归属美育教育的范畴,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一门涉及文学、美术、摄影、音乐、戏曲、科技等领域的综合视听艺术,具有形象、生动、可视化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开展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有多种途径,但我们认为最快捷而有效的途径是把影视媒介素养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采用课程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影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的课程多以电影欣赏、影视概论等为主,把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等同于影视艺术欣赏,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责任[2]。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及相应的课程资源。此外,影视媒介素养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教育融合不足,制约着高职生影视媒介素养的培养。因此,针对目前影视素养教育的课程类型单一的现状,有必要对影视媒介素养课程进行建设,开发出多种影视媒介素养植入式课程,以适应新时代对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

二、影视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引入,高职院校的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育人功效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影视媒介素养普遍得到提升。但是,在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影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其他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相比依然薄弱,其课程建设依然是短板,课程教学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l)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由于影视媒介素养课程开设的随意性,造成课程目标难以准确定位,导致课程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的。(2)教育资源紧缺,开课率不足。高职院校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短缺是造成公共影视素养类课程开课率不足的主要原因,而课程建设滞后、教育资源缺乏、学生人数过多、公选课时太短、教学设备落后的状况也是制约影视媒介素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3)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类型偏少。目前高职开设的影视艺术公选课程多为电影欣赏、影视赏析等,就影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而言,类型还不够丰富,内容也不尽合理,难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影视媒介综合素养。(4)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脱节,学生缺乏体验。影视媒介素养教育要取得实效,实践体验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如摄制微电影、拍摄微视频、撰写影评、网上分享自己的视频作品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除了教学理念落后外,硬件资源不足也是重要因素。(5)教育教学模式单一。据调查,高职院校的

影视媒介素养类课程教学缺乏创新,课堂教学仍以影片放映加评点为主,这种方式很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三、影视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通过开展课程的统筹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促进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本课程设定的总体目标为: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影视媒介素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文化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参与能力,增强学生的影视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意识,整体提高学生的影视媒介素养。

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了解的内容:影视媒介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及时代意义、影视媒介的社会价值与教育价值;中国影视作品对历史的深刻反映和反思、西方影视作品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宣扬及浪漫主义的幻想;影视叙事的特点、电视新闻的概念、微电影概念与特性。(2)理解的内容:影视传播的形式、作用和影响;画面艺术、蒙太奇与长镜头,影视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影视音乐的表现形式,影视叙事方式;电视新闻的功能和特征;优秀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表现。(3)掌握的内容:媒介、媒介素养、影视媒介素养的概念、内容及三者间的关系;影视构图方式、景别及其造型功能,镜头运动方式与功能,画面光影的功能,画面色彩的功能,蒙太奇的作用;声音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声厕之间的关系,影视叙事方式的种类及结构;电视新闻的常见表现手法;影视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微电影(微视频)创作技巧;影视信息的获取、识别与批判性分析的方法,网络影视媒介的有效利用与传播。(4)应用的内容:学会运用影视艺术知识对影视作品进行基本分析与评价;对反映社会问题的新闻有自己的见解,学会对假新闻和谣言进行判断;独立鉴赏优秀影视作品,撰写影评;创作一部微电影;能有效利用网络媒介进行视频信息规范传播。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内容涉及文学、戏剧、舞蹈、音乐、摄影、科技等多个领域。影视义是最能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媒介。因此,在构建影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时,要注意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影视媒介素养,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

课程内容应按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把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基础内容,并处理好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注意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贴近现实社会生活,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影视媒介素养,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3)注意课程内容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层次和特点相适应,以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更好掌握。(4)注意课程内容的拓展性。课程内容要有一定的拓展性,方便学生对内容的白我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考虑到高职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整个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为影视媒介素养、影视作品解读、影视媒介的表达与使用、影视媒介拓展四大模块。影视媒介素养模块主要包括:影视媒介素养概述、影视艺术基本知识。影视媒介素养概述模块具体内容有影视传播的形式、作用和影响,媒介、媒介素养、影视媒介素养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影视艺术基本知识模块具体内容有:景别及其造型功能、镜头运动方式与功能、画面光影的功能、画面色彩的功能、蒙太奇与长镜头、影视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影视声音的三大类型、音乐的表现形式、声画之间的关系、影视叙事的特点、影视叙事方式及结构等。影视作品解读模块主要包括:影视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优秀电影作品解读、中国优秀电视作品解读、西方影视作品解读。影视媒介的表达与使用模块主要包括:影视信息的获取识别与评估、网络影视媒介的有效利用与传播。影视媒介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微电影剧本创作技巧、微电影导演技巧、微电影摄影技巧、微电影剪辑技巧。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但义有内在的关联,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

(三)开发具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是指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供给而提出的某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线上线下多种教学资源[3]。开发高质量的立体化、数字化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影视媒介素养教材建设滞后的现状,高校应高度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通过整合校内师资力量,重新梳理影视欣赏、艺术鉴赏等传统的人文艺术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设好相应的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校本立体化教材。影视媒介素养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为: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中心,统筹规划,重点放在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上。在内容方面,应考虑基本知识、教案、课件、学习软件、案例及案例分析、习题库及答案、白测软件等内容的提供。在形式方面,可相应开发主教材、辅助教材、电子资料库和教学网站等。也就是在开发好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设计开发好网络课程、在线课程及资料库(包括学习指导资料、微课、微视频、微教案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满足课程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通過立体化教材建设,一方面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素养与能力,有利于教师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另一方面使教材呈现出视觉表征多元化,丰富教材的形式,提高其适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发展性学习需求。

(四)创新“互联网+”影视媒介素养教学模式

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互联网+教育”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覆盖面和实效性。针对高职生的学习特点,结合“互联网+教育”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在设计和制作系列影视媒介微课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1)课程知识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微课资源。影视媒介素养微课内容包括画面艺术系列(景别、运动镜头、画面光影、画面色彩等)、声音艺术系列(对白、音乐、音响)、声画关系、长镜头、蒙太奇、故事结构、影评方法、媒介应用等。(2)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和关联化。为便于高职生自主学习,影视媒介素养微课内容主要是基于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设计,即每个微课视频均是独立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微课内容既相对独立,义有一定的结构关联。(3)课程的微课形式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基于PPT的微课、基于拍摄的微课、基于动画的微课、基于录屏的微课等多种形式来加以呈现,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4)任务驱动,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增强高职生学习的积极参与性,有利于培养高职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此外,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为基础,积极探索影视媒介素养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育实践,如影视媒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多途径提升高职学生的影视媒介素养。

(五)强化课程教学管理过程

高效的课程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必须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管理机制[4]。一是根据影视媒介素养课程教学计划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二是加强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情感体验;三是要抓好课程教学过程的备课关、上课关、作业关、考核关、质量关,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互相促进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四是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督导制度,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五是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积极开展基于微课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六是加强立体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造影视媒介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形成影视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七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考评机制,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灵活采用“师评”“互评”“白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整体性评价[5]。

(六)加强影视媒介素养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师的影视媒介素养的高低及传授媒介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针对高职院校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十分匮乏的现状,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加强影视媒介素养师资队伍建没:(1)提高认识,加强培训。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影视媒介素养的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定期开展培训,使非影视媒介素养专业的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应的影视媒介素养知识和技能,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其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2)整合校内教育力量,形成教学团队。提高学生影视媒介素养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责任,因此,影视媒介素养师资队伍建设要促进影视媒介素养与学科的融合,整合和利用好各教学单位以及思政、党群、宣传、学工等部门的影视媒介素养师资力量,多途径培养学生影视媒介素养。(3)强化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鼓励教师利用各类资源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通过创新实践,提高利用影视媒介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让教师更加直观地感受影视媒介与课程融合教学的优势与魅力。(4)积极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引进影视媒介专业人才和建立校外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兼职教师“双师型”队伍库,弥补影视媒介素养师资力量的不足,以满足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的需要。

四、结束语

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创新“互联网+”影视媒介素养教学模式、強化课程教学管理过程、加强影视媒介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有利于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4-2).[2019-5-10].http://www. moe. gov. cn/sresite/Al 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一377523.html.

[2]李欣.普通高校影视素养教育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9(3):152-153.

[3]黄敏.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出版发行研究[J].出版广角,2014(22):120.

[4][5]崔建平.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1.

[责任编辑:钟岚]

[收稿时间] 2019-05-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以高职《影视媒介素养》课程为例”(编号:GXGZJG201980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钟大鹏(1965-),男,广西岑溪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媒介素养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