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有“知”有“觉”的教育

2020-03-08 14:27林波
神州·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摘要:文化自信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知”、“觉”教育,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知与觉;思辨能力

“知”的解释:1.知道、明了。2.学识。3.彼此了解、交好的人。“覺”金文=(學,获得经验、知识)+(見,发现),造字本义:因获得内在经验而发现某种真相。这两个字恰恰诠释了优质教育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了解,关系融洽,学习的过程是:因获得内在经验而发现某种真相的探索过程。

习主席在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是“文化自信”的教育,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出空洞说教等特点,不能鲜活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不能得到學生的认同。因此,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有“知”有“觉”的教育。

一、通过体验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达到“知”。

(一)借助体验传统节日活动,了解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健康理念。

教师可以借助上巳节,查阅相关资料,尝试体验“曲水流觞”的文雅活动。重阳节时,让学生体验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在体验活动之后,要启发学生思考:三月三的上巳节和九月九的重阳节,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对比之后,学生从饮食、活动等方面谈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资料)

“因为春天是唤醒生命的时候,不仅仅人会出来活动,病毒也会出来,所以要到河边沐浴,洗去污秽,去除病患,保证健康。”

“三月三大家出来踏青,活动筋骨,准备春种。而秋天的九月九,人们登高,是在回顾自己一年来的收获,反思自己的问题,也是向大自然告别,并待来年更好的发展。”

“春天采兰花,秋天赏菊花,兰花和菊花都暗示人的品格高尚。所以,我觉得古人不仅仅重视身体的健康,还重视心理的健康。”

(二)借助体验传统节日食品,了解传统文化中幸福的含义。

春节,教师带领学生设计、制作、品尝创意饺子,教育的主线:启发学生对比中国饮食与西方饮食的不同,感悟传统饮食中蕴藏的对于幸福的诠释。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感受到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幸福的追求就是“圆满”。这跟西方各国家不大一样,我们不以大富大贵或标新立异为幸福的最终追求,而以家庭团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为我们的幸福的标准。学生在体验中看到饺子、汤圆、月饼都是把色彩缤纷的馅儿藏在里面的,蕴含着中国人内敛持重、鄙视浮夸的做人原则,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借助学生的疑惑进行探索,获得“觉”。

(一)通过书画感受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一次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学生的问题就很好:“为什么齐白石要画丝瓜、柿子、小鸡、小虾这些小玩意?”“书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留白?”因为他开始“思”,有思才会有“觉”。经过探索,学生有真实的感悟:“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不会只关注大型的东西,他们都会对弱小的东西也一样喜爱,一样欣赏。”“书画中的留白,是一种不强迫、给空间、懂敬畏的健康的价值观,同时也传递”“满招损”的处世原则。”

还有一次课堂上,一个学生讲述的画是描写江南风景的,一头水牛驼着一个小牧童,悠闲地在河中。一个学生问“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画水牛?外国人怎么不爱画水牛,他们总喜欢画马。”

学生分组收集资料,结合地理历史,分析各种资料的关系,对比牛和马在各地区的作用等等,最终得出结论:东方人喜欢牛是因为东方以小农经济为主,牛能帮助人们种庄稼,因为牛有韧性、性格温顺能吃苦。而西方很早就以商业为主,马可以帮助商人运货、做生意等等。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中国人有牛的性格:坚韧、勤奋、内敛以及知足常乐的健康生活理念。这种深度学习,让学生获得对中华文化的“觉”。

(二)通过汉字,来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教授“神奇的汉字”一课。开展“探索汉字之韵”的学习。

学1:“患、恚”这两个字一看就知道表示不健康的心理,看上去压了一层又一层的东西,心理感受一定不好。再看“慧”上面的彗是去除的意思,所以把心上面的脏东西丢掉就好了,就智慧了。

学生2:“俗、仙”这两个字太有趣了!人如果在山谷里,视野窄,见识少,就会俗气,人如果站到山峰上,见识广博,就会超凡脱俗,成为仙。我从这两个字里感受到,要想心理健康,就要多学习长见识。

学生3:“老师,我们发现仁义的義,乐群的群,美好的美,吉祥的祥这些字都与羊有关,因为古人喜欢羊的性格温顺,喜欢群居,所需很少奉献很多这些优点,所以把很多美好的字都用羊作部首,从这里我们也发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在探索中,学生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无穷,底蕴深厚。

三、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有“知”有“觉”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一)体验式学习获得真实的“知”。

教师要重视体验的真实性。仅仅依靠图片、视频是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道德体验,只有当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活动,从内心体验到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时,才谈得上学习的实存性。这对于道德知识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很大的作用。

(二)坚持“真问题,真探究”才会获得“觉”。

一定要坚持在“真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真探究”。关于书画的教学,采用了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一定坚持“真问题”,也就是一定要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真问题、真困惑,这是激起学生探索热情的捷径,这样的探究才有价值。

这种有“知”有“觉”的教育实现了深度学习,让文化自信的教育涵盖学生的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中,分别指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做”与“思”。活动“体验”绝不能仅仅是表面热闹地参与,而要注重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形成高水平的学习素养。这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先擢、苏培成《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01月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学科融合主题活动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行动研究”CIDB194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波(1972-06),女,汉族,本科学历,北京市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