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2020-03-10 20:22蒋君红阮书云宋冬冬刘亲荣陈玉媛张小萍劳丽萍吴云韦石龙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教育思政教育

蒋君红 阮书云 宋冬冬 刘亲荣 陈玉媛 张小萍 劳丽萍 吴云 韦石龙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引导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和行为方式至关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育人功能。基于此,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还存在文化氛围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作用不明显及生态文明实践体验教育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三全育人”机制,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打造生态文明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以及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生活化等方面着手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教育;思政教育;机制;融合

本课题组于2020年2月-9月期间,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实地走访调查,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相关内容形成了系统认识。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必要性;高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现状以及高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现将研究报告内容梳理如下: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和修养,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类文明的历史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到生态文明。这既是总结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这是党对社会发展实际作出的科学判断。相当长时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人力和资源的高投入。这种发展方式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人们思想观念的问题。相较于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更为不易。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关乎“美丽中国”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道德的教育和生态文明习惯的培养,具有长远意义。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其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必然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作出了科学论述。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理念能够深入民众内心,使民众养成生态文明道德和行为方式。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和导向功能,使民众对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的观念,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引导和教育,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所谓全面发展,简单理解就是使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因此,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守道德规范使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要求人们重视并遵守和谐原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做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关爱自然,爱护环境,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进而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效果,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围

“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表现相对缺失,甚至远远滞后于其他的教育传播方式。”对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体途径进行了解,而在高校没有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资源投入。高校目前的专业课设置中,大多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即便在林业和环境类相关专业,更多的也是仅限于专业技术层面的学习,缺乏对专业背后设计到的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授。在公共课中,以思政课为例,生态文明教育在《基础》课和《概论》课中只有较小的篇幅介绍。这一情况导致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专业课的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公共课的宣传展板和实践参观,这些构成了校园文化亮丽的风景线,也丰富了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而生态文明教育因为课程的不成体系和资源投入的稀缺,从而缺乏了形成校园文化氛围的物质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作用不明显

在高校目前的设置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有思政课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成效甚微,这是因为:第一,思政课课堂教学受制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限制,无法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在目前的思政课教材内容中,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篇幅较少,授课过程中又因为课时安排等因素,无法对生态文明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第二,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生态文明的教育往往是零碎短暂的,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如一些高校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了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但这种短暂临时的活动无法培养学生强烈,持久的生态文明意识。基于此,生态文明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却无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生态文明实践体验教育不足

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究其根本,在于生态文明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教学体系,现有课程的设置占用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没有成熟的教学安排进而给予充足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只能以零散,短暂形式组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二是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的缺乏,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绿水青山”场地并不缺乏,缺的是“绿水青山”场地和理论教学的结合,还没有开发出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用来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参观的同时来深入理解生态文明有关理论知识。进而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构建

针对高校生态文明体系制度存在的问题,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以及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进而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三全育人”机制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三全育人”机制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的必要举措。首先是全员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生态文明教育也一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父母要有意识通过自身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父母自觉遵守生态文明道德规范,从爱护一方草坪做起,做好孩子的榜样。学校要创新协同育人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政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和辅导员兼任思政教师制度,进而调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的积极性,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政府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规划一批具有鲜明生态风格的场地用作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要推动社会资源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等社会组织,搭建生态文明育人平台,共同担负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堂教主要途径之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针对性,系统化和目的性强等优势,通过课堂教育实现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需要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思政课程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教育作用,发挥出课堂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最大合力。

1.抓实抓牢“思政课程”这一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

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载体。要通过思政课的理论传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这就要求思政课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描述,引导学生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最后进入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教育学生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和谐的观念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授课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如恩格斯曾经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通过这些论述的深入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进而为生态文明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如通过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等方式让学生形成对生态文明的感性认知。再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当中,可以结合“建设美丽中国”等章节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讲授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让学生在对生态文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2.“课程思政”,挖掘和增强生态文明教育要素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深入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素,对于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将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如在英语课程中,开展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论述的教学设计,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金句翻译到英语课内容中。在安全教育课中讲授森林防火,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起因,引导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在非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应增加具有人文属性的生态类学科内容。“目前, 生态环境专业大都分属于传统的理、工、农、医等各类学科, 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显性结合点较少。”因此,应在非人文类社会科学课程中增加诸如生态经济、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等生态文明的课程元素。实现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覆盖。

(三)打造生态文明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既要有课堂教育的理直气壮,如雷贯耳,也有日常无形熏陶的“润物细无声”。基于此,打造以生态文明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具体包括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以及学生榜样的树立等方面内容。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创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场域

高校校园建筑既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也是形成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因此,合理布局校园的物质建筑,将生态文明元素融入校园建筑设计中,对开展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依托学校公园、博物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持续推进生态校园、美丽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以宿舍楼、操场、食堂、林荫道、人工湖等校园建筑为依托,合理设计校园生态元素,致力打造校园周围路、店、树、等环境。形成布局错落有致,各种建筑交相辉映的校内外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生态氛围中接受生态文明熏陶,接受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高校精神文化是大学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师生的精神、信念和信仰,让师生自觉形成一种与校园文化精神相匹配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潜心打造具有生态文明元素的校園精神文化,能够无形中让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的熏陶,进而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高校要结合本校特色,提出具有本校特色,生态文明元素的校训、校歌、校徽、办学精神、学校建筑名称等精神文化内容。充分发挥这些学校标志性精神文化在人才培养,凝聚共识,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特色和标志性环保节日如“世界水日”“植树节”等节日,举办具有生态文明元素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全校性的生态文明“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了解。同时“世界动物日”“植树节”等生态节日为契机,开展绿色环保时装秀、植物识别大赛、昆虫标本识别大赛、种子识别大赛等系列活动,使学生直观感悟生态,增强生态意识。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有意识选择和制定的。”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理应融入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之中,故而高校应该在制度建设中凸显生态文明的元素。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学校特色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将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第一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将具有生态元素的校园活动制度化,如“生态好青年”评选活动,“美丽中国我歌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完善的校园活动制度。学校的制度如果能够反映学生的意见诉求,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就会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同时能够在制度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4.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抢占网络生态文明教育阵地

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精心设计具有生态文明元素的网络板块内容占据网络生态文明主阵地。一方面,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凸显生态文明元素,加快完善网络法制建设。高校必须将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制订相关的规划,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推动网络生态文化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对于网络上关于生态环境的负面信息要及时加以引导和说明,理清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的误区。

5.树典型、立标杆;打造大学生生态志愿服务队;创建大学生生态文明社团组织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接受在心,践行重在行动。这时候榜样的力量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树典型、立标杆,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余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行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围绕生态文明理念认识打造生态志愿服务队。精心遴选素养高、生态文明兴趣浓厚的学生组成团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校园范围开展生态文明主题相关的采访,理论宣讲,文艺节目展示等活动,带动全校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其次,围绕生态文明践行打造生态志愿服务队。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净一条路”“护一片林”“清一湖水”等实践活动,打造系列“生态行,我最美”品牌活动,在校园范围营造“生态文明光荣”的校园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实践中来。

(四)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生活化,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要成系统体系,也要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做起,从小事着眼,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首先,培养大学生日常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比如,不使用孰料带和一次性餐具,不乱丢垃圾,程公交车出行或步行出门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和行为养成,要于小处见大。其次,要尝试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正面清单,运用支付宝,微信等软件,统计学生的绿色健康行为,定期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形成正面宣传效应,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0.

[3]张博强.略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6).

[4]孙英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21).

[5]姜赛飞.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教学与管理,2011(36).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中国林业政研会2020年研究课题,课题编号:LZY2000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教育思政教育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