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类课程精准对接专业课程需求分析

2020-03-11 15:18李颖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4期
关键词:零件图机械类专业课程

李颖

在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中,机械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机械识图》与《机械基础》两门课程,通常被认为是学生接触机械类知识、接受工程训练最早的“专业基础课”,其学习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是任职岗位能力的形成。然而,就现行的教学实践效果来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水平能力参差不齐,且入学前多未接触过机械零部件,再加上在现行教学执行中,所教授的内容多让学生感到在“漫无目的”的学,完全不明白到底与以后从事的专业有何联系,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体系前后脱节,这样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机械基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对接研究就变得极为迫切。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理论,在教学上也形成一套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对专业课程支撑不明显,对学生能力培养上存在纵向缺失问题,同时,专业与专业之间还存在着横向不平衡问题。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需求及专业岗位需求相脱节,而导致这一脱节最直接的原因是课程,从更深层次看是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不够协调、教学方法手段与信息化融合不够深入、课程内容与专业需求不完全匹配造成的。而导致这些后果的产生我们认为有两大根本原因:

一是崗位任职能力对专业基础课程的需求定位不够精准,多数职业院校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标准不够精细,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化。这就导致大部分专业的学员在学习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时,采用同一个课程标准,相同的授课内容。学员学习后,会出现后续专业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没学深入,对岗位支撑的作用不明显,使得课程改革难以持续深入。

二是现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和课程实施过程很难达成教学目标。虽然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无论是机械基础还是机械识图,从结构上看仍然是先强调储备知识,然后把知识与具体工作的对接放到个体日后的专业实践中去完成,这个过程称为知识的应用。但这个过程缺乏专门人员来研究到底各不同专业需要怎样的储备,导致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大多数仍实行绪论—概述—概念的授课模式,最终导致知识与需求形成一种“模糊相关”。

二、基于岗位任职能力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需求分析

机械基础类课程的开设,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做铺垫,对学生的学习、实践以及工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此类课程进行改革和重构的同时必须对后期的专业课程及实际需要进行专门的需求分析,从而确定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在此,我们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进行教学需求分析,以期对其他专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对机械识图课教学需求分析

从汽车维修专业的任职岗位课程群来看,研究的对象是车辆底盘、车辆发动机以及车辆的维修与保养等,而在认知这些零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就会用到结构图及原理图,要想能够顺畅的读懂这些结构和原理就需要必修机械识图这门课,所以汽车维修专业的任职岗位对机械识图课程的需求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要能具备将强的零件图和装配图能力。如在《车辆底盘构造维修》课程中,有离合器的认知与维修部分,且需要学生掌握对应的结构及原理图,包括零件图和装配图,如图所示的双片离合器结构采用的是剖视图表达手法,并且是全剖,从全剖视图中,双片离合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工作原理等一目了然。并且这里面还牵扯到螺母、传动销和弹簧的标准画法,以及轴在剖视图中按照不剖画,所以要相看懂这些结构及工作原理,就需要在对该专业进行教学时直接使用该图作为教学用图,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识图相关知识,且让学生明白学完之后会在哪里用到。

2.对机械基础课教学需求分析

由于研究对象是车辆底盘和发动机,要想对这些装置进行操作、维修和保养,就必须清楚它们的结构。而这些装置都有轴系部件、联结件、常用机构以及传动装置等组成,所以要想对这些零部件及传动装置进行维修与保养,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因此对机械基础这门课的需求就是使学生了解机械零件、常用机构、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如在《车辆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主要培养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组成;理解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原理和维修方法,完成发动机各部件的检修,为发动机维修技能的形成和车辆维修岗位任职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而这些内容均涉及到机械基础中常用机构的曲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因此,我们在针对该专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时可直接选用指向性很强的发动机零部件进行讲授,以此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三、基于岗位任职能力的机械基础类课程体系重构

结合专业需求,将《机械识图》、《机械基础》结合《计算机绘图》进行有机整合,以《机械基础》为主线,采用“螺旋型”课程编制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新教学体系。新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机械认知》、《识图基础》和《机械基础及识图》。《机械认知》是学生首先接触的一门机械专业基础课,学生对机械零部件了解和接触的很少,更不具备对机械制造方面的任何知识,因此,我们在课程的一开始增加了机械认知实践课,通过参观工厂或车间,结合现场、实物讲解和观看录像片等,使学生并对机械识图和机械基础建立起一定的实感,具有一些初步认识。

《识图基础》模块相对原来内容增加了形体的构型设计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构型设计的能力。用三维造型的基本体取代传统画法几何中的基本体,在此基础上建立构型—立体—投影图的绘图新思维,同时建立基图—拉伸体—三维形体的看图新思维。通过构型设计,即拓宽了教学内容,也化解了教学难点,加强了学员在三维空间上的实体分析及创新构思能力,也使之萌芽了一定的工程意识。

《机械基础及识图》模块对应原《机械识图》中零件图和装配图识读以及《机械基础》内容,且融入了螺纹及标准件的识读,轴类、盘盖类等零件图及相关装配图的识读。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在整个过程中,借助CAD三维建模,对机械零部件、常用机构进行建模,既锻炼了技能,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火箭军士官学院  山东  青州  262500)

猜你喜欢
零件图机械类专业课程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轴承的配合制选用”的教学心得
《机械制图》中装配图的识读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