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为足、以笔为眼”中外园林史图析模式教学

2020-03-11 03:10郑涛萨娜
教师·中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

郑涛 萨娜

摘 要:文章从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中外园林史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之间的互补关系,阐明了中外园林史课程在建筑学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同时针对目前建筑学专业开展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授课策略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中外园林史;教学探索;图析模式;空间感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5-0072-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建筑领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了建筑学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建筑设计人才。同时,建筑学的专业内涵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从专注建筑本体延伸到室外空间,开始重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有机协调、互补互益。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之间的渗透变得愈发深入且普遍,推动了建筑学学科向更深层次发展。基于此,建筑学培养大纲中逐步引入中外园林史、园林景观设计等风景园林学科的课程,以期对学生进行更全方位的培养。

二、建筑学专业中外园林史课程的教学现状

虽说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的关系日益紧密,但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课程体系间的差异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且目前社会对风景园林学依然有很大的误解,认为园林就是种种树、栽栽花,相比风景园林学,建筑学似乎更高档、更洋气、更具有设计内涵。这一错误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对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看来,建筑学专业中的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定位低,课时分配少

大部分院校普遍重视建筑相关理论课程或应用性课程,建筑相关课程都被列为必修课,且课时量分配较多。比如,中外建筑史课程多为上、下学期分列,约96学时;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约48学时。而中外园林史被列为专业限选课,且课时仅为32学时。从课程设置来看,中外园林史课程较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等课程,呈现出课程定位较低、课时分配较少的特点。从学生角度而言,必修课与选修课有着天壤之别,必修课意味着必须重视和深入学习,而选修课则意味着认知和了解,不需要过多的研究和思考。因此,很多学生并不重视对中外园林史课程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工作才能扭转这一局面。

(二)教学重视不足,教学投入较少

有些院校对风景园林的认识不足,是受社会普遍误解的影响,也认为园林就是对植物造景的研究,而跟建筑學相差甚远。这种错误的理念直接影响了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教育,带来了很多误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仅让学生专心研究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技巧,而忽略了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联,从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建筑外部环境设计能力进行培养。在学生认知建筑的过程中,部分院校对学生去古典园林认知实习也存有质疑,认为是做无用功,“蹭旅游景点”。这进一步限制了学生接触古典园林艺术,也影响了学生对建筑与环境间紧密关联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化

由于以上原因,中外园林史课程的教学研究往往容易陷入困境。教师也很难有动力去深入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目前,各院校的中外园林史课程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多媒体影音资料展示为辅助,仅向学生进行展示式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化。“只动口不动手”,学生在课堂上或许足够活跃,但形成的知识记忆却很少,设计能力的提升程度也极为有限。

三、加强建筑学专业的中外园林史课程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理顺知识脉络,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建筑与园林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脱胎于原始农业的园林与确立了人类定居模式的建筑几乎是一同出现的,且携手发展了千年。古希腊的神庙与圣林、古罗马的柱廊与中庭、中世纪欧洲的城堡与花园等,无不清晰地展示着建筑与园林间不可分隔的关系。因此,加强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有利于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建筑史与园林史平行发展的关系,认识建筑与园林学科理论与发展技术间互通互补的关系,更好地用人类发展的眼光来看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

(二)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空间感知

园林相比建筑而言,往往涉及的尺度更大、范围更广。对建筑学的学生而言,园林的研究可以使其思维延展到更宏阔的尺度,从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周边环境对建筑的影响,更好地思考建筑应该如何对附近有利及不利因素进行回应。例如,苏州沧浪亭的园林建筑设计就充分考虑了其外围河流的因素,充分利用水系作为园林的边界,通过一条双侧可游览的复廊,将园内的人工山林与园外的自然水景巧妙联系在一起。曲曲折折的复廊上设置有大小相似,但纹理完全不同的花窗,并巧妙设置亭榭类的观景建筑,让人身在建筑中,却感受到被两侧山林与河水环抱;行走在山林里,却能随时产生与建筑相互观照的多重体验。这样经典的园林艺术案例,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联,从而创造出更具有地域性和乡土性的优秀设计。

(三)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筑学本身也是综合性极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如对美的感知、对艺术的敏锐、对情感的把握、对光影和视觉要素的提炼等。这些素质和能力可以在学生认识园林、理解园林、学习园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古典园林凝结了无数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凝练的表达、超凡的审美。读懂一座园林往往就像是读一本厚重的艺术典籍,它汇集了文学、绘画、音律等艺术领域的元素,也包含着建筑、植物、地质、水文甚至心理等多学科的理论,对学生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形成、全面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均有巨大的帮助。

四、“以手为足、以笔为眼”——以图析模式为核心的中外园林史授课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在中外园林史教学中尝试引入图析模式,即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以绘图分析的方法,对古典园林进行逐一研究,将他们眼中的园林,通过自己的笔触,分解成一个个对景、一条条通廊、一座座建筑、一组组空间,并排版在一个有序的图面上。

通过两年的探索发现,图析教学模式在中外园林史的课程教学中具有以下优点:

(一)“以手为足,可以知尺寸”——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

相较于过去“只动口不动手”的教学模式,图析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广泛地搜集园林的资料,深入研究其空间的尺度,理清园林各元素间的比例关系。因此,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全面测算,细致绘图,才能真正完成言之有物的“图析”作业。

在此过程中,园林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空洞的平面和虚幻的影像,而变成了实实在在每一米、每一寸的构建。学生脑海中的园林具有了尺度和比例,也就具有了实在的感知和清晰的记忆。

(二)“以笔为眼,可以赏奇美”——增强学生对设计的感悟

在掌握了具体的尺度和比例之后,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就更容易感知园林设计中的巧妙构思。比如,拙政园中远香堂及其周边亭的互为对景关系,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但学生往往感受不深。通过绘图,学生真正用笔来描绘远香堂周围空间,会自发感受到其布局的巧妙、对景的丰富。而一旦形成这种思维感悟后,学生就会举一反三,对类似的空间布局产生准确的解读。因此,图析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通过画笔来感悟意图、鉴赏巧思,进而增强其阅读设计、理解设计的能力,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建筑与周边环境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手、笔、脑并用,促进全面理解”

传统课堂理论授课,即使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依然是口耳相傳的模式,其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俗语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曾针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做过一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听课同时动手写的学生,其成绩最为理想;单纯听课不动手书写的学生成绩较差。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授课,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步骤。图析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打通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动手之间的通道,以绘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理解、深刻记忆,与理论授课的内容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手、笔、脑”三位一体,促进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

五、结语

大量的建筑实践证明,建筑学与风景园林的学科联系已经变得非常紧密,且在未来将会有更深层的相互渗透。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开展风景园林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意义也很重大。中外园林史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课程,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实现与建筑学核心培养课程的高度协同,对学生的全方位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图析教学模式“以手为足,可以知尺寸;以笔为眼,可以赏奇美”,“手、笔、脑”三位一体,解决了传统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以理论讲授为主,以绘图解析为辅,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深入、更具效率。

参考文献:

[1]白 丹,闫煜涛.浅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外建筑,2013(4):54-55.

[2]赵瑞,王婷婷.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河南教育,2016(4):91-92.

[3]张晓非,张曦沐.建筑学专业中园林景观设计课的教学探索[J].华中建筑,2012(5):177-180.

[4]张红卫.在建筑学、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以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风景园林教育为例[C]. 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下册).2010:766-767.

[5]高 明.浅析中国园林对“景观建筑学”起源的影响[J].中华民居,2014(1):2-3.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尝试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