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的作用

2020-03-11 04:33曾凡星刘强
ViVi美眉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抑郁焦虑心理健康

曾凡星 刘强

摘要:探讨在公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其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9~2020学年在公寓住校的大学生400名,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对参加测试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前后进行焦虑、抑郁水平比较。结果?在公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焦虑、抑郁水平、人数比例明显低于教育前,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公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不仅改善了大学生不良情绪、心理状态,而且为教育机构和学生管理部门开辟了一个教育管理新思路和新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焦虑;抑郁;作用

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课余时间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可以进行思想、学习交流,产生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许多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比如对环境的不适应、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情感纠纷等导致的心理问题,此类问题的逐渐积累延续,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的还会造成恶劣的后果,出现自杀、赌博、打架斗殴、凶杀等不良现象,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的林森浩投毒杀人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1]。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在公寓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公寓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也在增加,最为常见的就是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为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辟多途径的教育管理模式,笔者在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探索心理健康进公寓的途径和创新的经验和方式,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抽取的样本是我校的2019~2020学年的在校大学生,采用统计学抽样方法在公寓中抽取各类专业学生400名,年龄在18~22岁,平均为(19.48±1.39)岁,男女比例尽可能做到相对平衡。排除重大心理疾患和精神疾病患者。

(二)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课题组人员和参加测试的学生进行问卷方面的培训,尤其是表格的填写,在课题组人员的指导监督下当场答卷收回;参加研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心理老师在公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专题教育,开展心理活动(心理沙龙、心理游戏、团体辅导等)。一个月后,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表格填写,当场答卷收回。对参加测试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三) 研究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的,它含有20个项目、分为四级评分的自评量表[2]。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于1965年编制的,它含有20个项目、分为四级评分的自评量表[3]。

(四)观察指标

对测试的大学生焦虑、抑郁状态按照标准分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标准分在50-59分之间为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之间为中度焦虑、抑郁,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抑郁。

(五)统计分析

所有问卷的材料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焦虑、抑郁评分采用t检验,对焦虑、抑郁程度的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二、结果

(一)在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比较

表1结果显示,在公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低于教育前,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二)在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表2结果显示,在公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抑郁人数比例明显低于教育前,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三)结果分析

在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焦虑、抑郁评分和程度在心理健康教育后得到明显的改变,差异性特别明显。从表2中我们得出,轻度焦虑和抑郁程度最为突出,分别由52.75%(211/400)下降到20.75%(83/400)、56.75%(227/400)下降到25.75%(101/4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重度焦慮、抑郁患者也存在着较大的下降,差异也很明显。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在公寓开展,效果显著、作用明显、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

三、讨论

焦虑、抑郁情绪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最为普遍的一种不良情绪状态。据不完全同统计,全球患有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状态的人数高达3亿多。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患有焦虑、抑郁的人数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特别是影响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研究,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是焦虑、抑郁的高危多发群体,所处的环境也极易造成心理问题的场所[4]。轻者影响一般的学习、生活,造成自己、家庭、社会的烦恼,重者出现严重的人生事故。因此,从多途径、多形式的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开辟在公寓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不论从大学生焦虑、抑郁情况评分,还是焦虑、抑郁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后都明显低于教育前的水平,远远达到预期水平,相比较一般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效果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公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的是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像课堂那么严肃,时间也不是那么固定集中,形式也多样,有些知识在活动游戏中渗透进去,学生在自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大大缓解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疏泄了不良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此项结果创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可以在全国学生教育管理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化斌,乔海祥,刘苹.公寓管理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5,170(5)?:80-8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8.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

[4]?张禹,郑一超,郭冀民.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6,29(28)?:59-60.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和山东省学校后勤协会2019年课题立项研究项目;编号:YBKT2019026;HQXH2019009

作者简介:

曾凡星,男,1967年9月出生,山东省东平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20篇,主要从事医学心理学工作。

猜你喜欢
抑郁焦虑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