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七十载 绿色脚步不停歇

2020-03-12 10:47苏利英
新丝路(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生态建设

摘 要:70年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鄂尔多斯在生态建设的路上走过一段不平凡的路程,遭受过挫折,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宝贵经验;走过弯路,也一脚迈进生态建设的快车道,勤劳勇敢的鄂尔多斯人永不放弃,砥砺奋进,最终使生态环境发生了从整体恶化→逐步遏制→局部好转→整体向好的生态蝶变,本文试从回顾绿色足迹,展示成果,总结生态智慧,以启迪美好生活。

关键词: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绿色足迹;生态智慧

“建国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后40年是四十不惑”。前30年生态建设伟大实践让鄂尔多斯人明白一个道理,“搞好生态建设是鄂尔多斯老百姓生存和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为后40年开展生态建设伟大实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了基础。而后40年,鄂尔多斯人不断提升认识水平,付诸行动,使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转变为总体向好。

一、“三十而立”——建国30年的生态建设在曲折中前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土地干旱贫瘠,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状况,伊克昭盟就开展了草场农田的保护建设。1949年11月,在新街召开的伊克昭盟第一次各族各界临时人民代表会议上,提出了“禁止开荒、停止移民、保护牧场、发展生产”的16字施政纲领,调动了牧民生产的积极性,有效保护了草场。50年代实行“以牧为主、兼顾农业”、“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生产建设方针,理顺了农牧关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为响应“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伊克昭盟开展了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并向沙漠进军,把种树种草和保护现有植被、综合利用三者结合起来。60年代伊克昭盟在总结治沙经验时,提出:种树、种草、基本田“七字诀”,进一步解决了认识和方法问题,对农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因“粮食自给”、“牧民不吃亏心粮”的错误路方针,经过三次大开荒,致使广大农村牧区的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了开荒—沙化—贫困,越贫困—越开荒—越沙化的恶性循环,加之不合理放牧和草场载蓄量过大等原因,导致大片土地沙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顶点,水土流失面积占54%,沙化退化草场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80%,残酷的现实让伊克昭盟人得出教训:以扩大耕地面积来解决粮食问题是死路一条。于是,伊克昭盟提出“逐步退耕还林还牧、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70年代中期,治沙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为后四十年的生态建设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二、四十不惑——改革开放40年的生态建设高歌猛进

改革开放40年,历经三个阶段和发展时期,鄂尔多斯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思想不断解放,生态建设作为立市之本的理念达成共识;成果不断扩大,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到总体向好的生态蝶变。进入新时代,鄂尔多斯人守住发展的绿色生命线,正在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路子。

1.从生态恶化到初步遏制(1978—2000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伊克昭盟按照中央、自治区要求,重新确立经济发展重心,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它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一届接一届,一代接一代,代代接续,常抓不懈。从70年代的“林牧为主,多种经营”;80年代“三种(种树、种草、种柠条)五小”(小流域、小水利、小草库伦、小经济林、小农牧机具)建设;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西移,90年代把植被建设作为立盟之本,“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实施“两翼一体战略(以水利水保(植被)为“两翼”,带动“主体”农牧业经济腾飞),“3153”工程(从当年开始,用3年时间,在旱作农业地区实行人均3亩基本田,1亩花果树和5只羊,户均3口猪),基本每一个十年都有政策印记,伊克昭盟迈向绿色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在林业建设、草原保护、水利水保、环境保护等工作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相关工作相继启动。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伊克昭盟人民自改革开放至西部大开发的近20年,全市累计种草1944.5万亩,年均102.5万亩,保存面积359.7万亩;累计种柠条1894.1万亩,年均57.6万亩,保存面积1093.1万亩。两种保存面积是1978年全部5倍多,有效控制了沙化和水土流失,使许多地方的生态条件和小气候发生了变化,以柠条为重点的灌木人工草场的建设控制了风沙,扩大了草牧场,为抵御自然灾害提供了物质基础。植被的扩大,促进了畜牧業的发展,特别是以绒毛为原料的轻纺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山羊绒加工企业,产品出口国际市场,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这个时期是伊克昭盟生态重建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生态建设才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人们把单纯的植树种草和生态工程结合起来,把脱贫致富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全国第一家以沙生植物沙柳为原料的刨花板厂——漫赖刨花板厂在东胜区漫赖诞生,由于它开启了恢复生态、治沙产业、发展经济三者循环共生的先河,被生态学家称之为“漫赖现象”。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造林大户,先进集体和治沙企业。如全盟劳模乌日更达来,治沙女杰王果香、全国劳模殷玉珍,杭锦旗人民修成了第一条横穿库布其沙漠腹地的公路,也凝练出了宝贵的“不屈不挠,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穿沙精神。

2.从初步遏制到局部好转(2001—2011年)

虽然全盟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而言,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全盟是国家确定的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近期生态建设目标最为重要的水土流失区、严重荒漠化的风沙区和草原区。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生态优先方针指导下,伊克昭盟盟委、行署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在全国率先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标准化舍饲养殖,根据全盟生态植被状况,实行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三区规划,启动建设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促进生态自我修复。依托国家实施重点工程的机遇,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步伐,2005年鄂尔多斯生态现象被备受全国关注,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由此进入历史上发展和恢复最快的时期。在此期间,鄂尔多斯不断丰富绿色鄂尔多斯的内涵实践,通过科学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高起点引进和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路子,并创造出誉满全国的“鄂尔多斯模式”。

自2000年确立建设“绿色大市”的发展战略以来,鄂尔多斯市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荒漠化土地得到了全面逆转,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得到大幅提升。这10年完成森林覆盖率10.85个百分点,超过之前51年建设总和。2011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30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4%。与此同时,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比2000年前减少2000万吨。毛乌素沙地的治理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70%,库布其沙漠的治理面积占到总面积的23%。生态环境扭转了多年来治理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的局面,呈现出整体遏制,区域好转,局部地区重现“风吹草底现牛羊”的景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系列报道,“鄂尔多斯生态现象”受到了广泛关注。2005年在鄂尔多斯市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将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工作推到了全国的前沿。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鄂尔多斯市时高度赞扬退耕还林还草的举措。林山产业在此期间蓬勃发展,惠民富民效益显现。鄂尔多斯市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纸张、饲料、饮食品、药品、保健品加工和生物质发电、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201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比2005年提高33.1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也由2005年的368元增加到2300元。

3.从局部好转到总体向好(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鄂尔多斯市响应国家、自治区战略部署,提出绿色转型:由分割型向融入型转变,自觉把生态文明同经济社会融合起来。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发展环保市场,完善市场补偿机制。鄂尔多斯乘风破浪,深化改革,在水权、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方面成为内蒙古的试点,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积极探索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监管制度、水权交易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在领导干部生态考核方面铺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试点等。十八届四中全会用法律制度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依法赋予设区的市拥有地方立法权。鄂尔多斯制定出第一部实体性法规《鄂尔多斯环境保护条例》,为本地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更为有效的法制保障。响应国家、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的号召,《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出台,从空间规划、自然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循环经济五个部分对本地绿色发展进行规划。除此之外,注重区域合作,出台《鄂尔多斯市加快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共同推进呼包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综合治理环境,力将呼包鄂建成全区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十九大以来,鄂尔多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着眼新矛盾,满足人民对优美环境的需要。天蓝、地绿、水清、宜居的美丽鄂尔多斯展现在人民面前。

如今,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三线一单”试点城市、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荣膺桂冠接踵而来。2017,一个地级市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和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习近平主席两次发来贺信。鄂尔多斯向全世界分享了荒漠化治理经验和独具中国特色的荒漠化治理鄂尔多斯模式,为中国荒漠化治理和鄂尔多斯市生态建设再起航、再腾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最重要是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新时代,“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在大漠深处筑起一座改天换地的精神丰碑,治沙绿化的劳模們继续在生态建设的路上奋进,亿利资源集团、东达·蒙古王集团、伊泰集团等企业带头实施市场运作、投资与反哺生态建设,推动了鄂尔多斯生态治理的快速发展,全民义务植树已成大潮,爱绿、植绿、护绿已经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三、生态智慧启迪美好生活

勤劳智慧的鄂尔多斯人经过70年的生态建设实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模式,成为中国西部生态治理模式的典范。和谐共生守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鄂尔多斯市的生态建设历程半步没有离开这条规律。随着生态建设实践的发展,认识不断提升,由单纯植绿到产业增绿再到心中播绿,鄂尔多斯人形成了绿色低碳、爱绿护绿的可贵的生态自觉;久久为功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起点,没终点,一直在路上。政策连续,措施正确、制度严密是保障;坚定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聪明的鄂尔多斯人算清了开发与保护这本账,绿富同兴生动的说明保护与发展的统一性。人们将荒地丘陵沟壑沙地变为绿水青山,通过项目带动、产业支撑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诠释;利益驱动更强劲,库布其模式显示,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社会的自治之手,三者缺一不可,形成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格局;产业拉动,项目支撑可持续,70年来,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际项目及地方生态工程助力,使全市有了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产业支持,既增收致富又加快生态建设进程。

作者简介:

苏利英,鄂尔多斯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生态建设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改善环境安居乐业
“慕课”建设本土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网友留言 “鬼城”救赎该借鉴海南
三年阵痛,鄂尔多斯今如何
“危机”鄂尔多斯
用开放促发展
人人创业方能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