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对人类生态出路的启示意义

2020-03-12 10:47徐昕
新丝路(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生态文明

徐昕

摘 要:自然具有相对于人的优先性,并为人类生存提供所必需的土地、原材料等各种自然资源,与人的劳动共同构成财富的源泉。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作为人类生产发展的一个阶段同样离不开自然界,然而,这一生产过程却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全然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状态,导致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资源环境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因而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生产不再相容。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就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中建构的。只有在“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未来的生态出路。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深入挖掘和系统学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的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对我们坚持和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本主义农业危机;共产主义

一、资本主义制度与合理的农业生产不相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农业危机本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引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或特点是,它发展工业比发展农业快。这并不是由于土地的性质,而是由于土地需要其他社会关系,以便按照它的性质实际加以利用。”[1]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掠夺土地自然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小土地所有制分散孤立的生产条件,还是大土地所有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人口的剥夺,对自然力的破坏而使得土地的生命力受到损害,持续不断的再生产难以为继。“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受到巨大冲击,人和土地自然力之间的物质变换难以为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农业技术异化导致土地越来越贫瘠。资本家会通过采用农业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但技术进步又会不断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掠夺土地自然力的新手段。

2.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对劳动者进行掠夺,使正常的农业生产无法维系

资本主义农业是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的天然优势使得大工业和按大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相结合成为可能,这种所有制有条件也更适合采用新技术进行生产,同时也就获得了掠夺性使用土地的条件。一旦农业按照工业化方式经营,必然会造成对劳动力和土地的双重滥用和破坏。致使资本主义农业引发一系列生态矛盾和阶级矛盾。

3.马克思在对棉花危机的分析中开始留意到市场机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注意到,资本家由于害怕长期投资,往往会避免在植树、土壤保持等等长期项目上投资。并且资本家对于利润的盲目追逐也使得他們无法兼顾到自然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稀缺性不仅仅是由自然资源短缺造成的,也是由资本主义无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时而发生稀缺性危机。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同合理的农业生产相矛盾。

二、解决资本主义农业危机的生态出路

把取自土地的东西还给土地——实现人与自然之间良性循环互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由乡村或者城市某一单方面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系统性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各种生产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由此形成的城乡生态对立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取自土地的东西无法正常归还给土地。因此,要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要使得城乡要素的良性流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保证城市土地高效利用。同时在农村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合理处置生产和消费排泄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有序进行。

坚持农业生态公正思想——人类要做好家长将改良了的土地传给后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农业生产中,我们更加不能从事破坏土地的有害劳动,要注重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做好家长,呵护好土地,将改良了的土地传给子孙后代,才能保证人类社会永续健康发展。人类只是土地的占有者,而不是所有者,我们要增强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树立生态公正的理念,合理使用土地自然力,保证人与土地等自然力之间可持续的互动关系。

人类走出农业生态危机的社会主义前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控制农业生产。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要基于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前提。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人们拥有足够的能力去科学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规律,使之为人类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真正从自然的压迫和人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解放,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道路,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真正统一,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三、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中国化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是我们在发展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在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其要义精髓。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以合作生产为基础的合作制经济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实践,这种制度不但能够动摇旧有的剥削制度的经济基础,还能够向世人证明,合作化经济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克服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一系列农业生态危机,通过“联合的劳动”仍然能按照现代科学的要求进行大规模生产。而这种生产已然是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活动,在新时代,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化道路,为农民探索兼顾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

唯物史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汇聚起亿万民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在全民共建中共享生态之美,守护住农村的净土和良田。建立保护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生态治理体制现代化,真正做到以人民为本位,回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新期盼。着力优化农业生态治理格局,积极探索保护措施、治理经验,形成民众智慧的合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下党领导合理规划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优越性。

生态问题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民生议题,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问题。农业生产关乎民生福祉,尊重和保护民众农业生态权益刻不容缓,这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的进展成效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在可持续性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进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3]落实生态宜居重在行动,不断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更大进展,守护住民众的乡土家园。

四、结语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生的理论著述和实践求索,他们从未停止过对“两大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人的和解”的思考,《资本论》更像是贯彻这两大和解的思想利剑,在思考阶级矛盾引发的社会矛盾的过程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关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析,充满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系统性思考。认真研读并反复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推动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开辟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道路,形成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32、4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页

[3]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求是,2019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生态文明
诗歌集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