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墨成为滋养孩子生活的一种养分

2020-03-12 13:55金向民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异构水墨线条

金向民

“孩子的生活中不缺少水墨元素,而是缺少发现水墨的眼睛!”

基于这个理念,源于学生核心素养校本落地的思考,在校博雅課程改革中,我们作为 “品艺”板块的主力军,根据师资特点和先前的教育实践,着力寻找美术学科拓展性课程的突破点。辨析传统水墨和儿童生活的关系,精准定位改革方向,以“水墨根植生活、生活情注水墨”的思想,开展“水墨生活”拓展性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近四年根植生活、漫步水墨的践行,以本土的人、文、景、俗、物为创作母本,形成了一个核心、二种协同、三类课堂、四项保障的实践策略,提高了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文化理解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创新思维,落地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也收获了一些草根成果。

一、一个核心,筛选滋养的文本

传统水墨与儿童生活的融合是核心。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认知水平和能力、知识积累和地区差别等进行文本的匹配性筛选。

(1)基于生活,确保文本的契合度。蹲下平视,从童真生活中寻找契合的内容,以孩子的视域去选择题材。2017年以学生生活和传承传统文化为主线来搭建,编撰印刷常态使用。2019年基于二年使用的深度思考,进行第二版修订,凸显单元化和人文味(见下图)。《邂逅水墨》、《诗画龙游》是欣赏古迹美景,寻根传统文化;《和谐龙游》、《博雅校园》是学习家风校训,弘扬祖传美德;《吉祥龙游》、《书香龙游》是普及民风民俗,感受人文精神。同时,注意以契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水墨技法递进为暗线的铺设。第一单元《邂逅水墨》的三课,从认识水墨线条、墨分五色,到线与面、中侧锋运笔,最后是感受点线面构成、发现色与墨可交互运用。第二单元《蔬果飘香》,开始体验色与墨的交互作画方法。

每课分五个部分。由“生活启示”的人、事、景入手感受文化,通过“走进大师”赏析名家名作, “小小加油站”给予重难点提示,加上 “水墨妙招”的分解示范,帮助孩子实验探究水墨,最后提出“童心涂鸦”的建议。将水墨学习和学生体悟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2)依托本土,提高应用的实效度。挖掘学生生活中富有人文性、地缘性的本土资源,确保匹配筛选的最优化。用水墨故事绘的形式表现学生亲身体验的事件,从表象到内涵,拓展知识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欢乐家和》、《劳动光荣》、《乐上学堂》对应家和、勤作、乐学的传统美德。《炫舞墨韵》、《运动健将》、《快乐课间》对应的修艺、健体、合作,是传统美德在学校生活的校本落地。集校园资源拓展厚度,集当地资源拓展深度,不求“高大上”只求“小趣活”。

二、二种协同,提升滋养的能力

(1)同质共进,挖掘团队合作的深度。成员的专业特长、教学年限、工作经验不相同,但对象是共同的,即愿景的本质相同。通过合作备课、平台互动、资源共享、研修评价,同质共进闭环打磨模式和策略,探索儿童味的水墨表现方法。挖掘合作的深度,打破个人壁垒,利用各自的人脉资源,寻求外援、分享外援,携手成长。

(2)同课异构,提升团队执行的力度。争论、验证和展示的三类“同课异构”提升团队执行力。争论能提高成员的创新力。开展争论型“同课异构”,可通教学落实之堵点、疏目标落实之痛点、消教材解读之盲点。

以《水墨线条》为例: 11月在县拓展性课程交流中,《舞动的水墨线条》虽受好评但仍可打磨:“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线条不仅存在,还是自由的、有生命的?”继续“同课异构”研磨。更换媒介,分别用生活中细若发丝的龙须面和阔似腰带的“裤带面”来启示学生,对应水墨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干湿、运笔快慢。改名《水墨线条的魅力》,感受形态→体验表现力→感受情感张力→探究用水墨线条画长寿面→知道由物化线可传神达意。从关注线条的形体变化到关注线条的感染力和情感表现。12月参加县教学评比,获得一等奖,且4日后在县课堂教学展示周开设公开课。

异校验证,在结对学校——沙田湖莘霖学校推出历时二年的“莘霖水墨”,“同课异构”验证了推广性,也引领兄弟学校共同提升。培训返校后的展示型“同课异构”让其他成员得以身临其境,学习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同课异构”使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了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三、三类课堂,拓宽滋养的途径

文本是否富有生命力,在教育实践中验证是唯一的途径。三种课堂的灵活推进提速课程的实践。

(1)固定课堂,确保落实的常态化。每周三下午进行拓展性课程活动,在必修的课堂中依据明确的课程实施纲要、教学框架及进度表,成绩评价标准和方式开展活动。每次活动上传校钉钉平台,积累日常研究数据。

(2)行走课堂,保证活动的新鲜感。趣味性不容忽视,但一味求新、求异,易游离出生活。与画家零距离对话、进社区、参加节庆、艺术周书画专场、设计舞美道具等,引生活之“活水”开设行走的课堂, 围墙内“小课堂”与开放式“大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学有广度、悟有深度。

(3)育人课堂,加大课程的传播度。主动求变寻找水墨在当下社会的价值。美化校园、美化生活、义卖捐助、宣传环保等在广阔的育人空间感受水墨的魅力,在广泛的文化情境加深对水墨及社会价值的认识。此外,倡导有作为才有地位,老师参与校园文化打造,让水墨生活的元素渗透校园角落。

三、四项保障,护航滋养的活力

专家引领、网络选课、过程管理、评价激励的四大保障策略,护航着课程的活跃度和执行力。在知名画家和省市教育专家的专业引领和名家面授下,头脑风暴可能遇见的困难,探讨得失研磨课例,掌舵实施的方向。投入数万元购买书籍,充实理论丰实自我。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网络师生双向选课,电子素质单呈现选修成绩,校钉钉平台过程管理。纳入全校评价体系,积分劵奖励,每月超市兑换。

四、五项归一,收获滋养的效益

课程实践让孩子爱水墨、爱生活、爱社会,也使教师团队发生了蜕变、提炼了模式、编印了教材、架构了文化、形成了草根理论。

(1)一种蜕变。团队有从量到质的变化。老师从课程落实变为课程设计;教学观变为课程观,从重课堂轻实践、重技法轻育人变为三种课堂并重、校内校外互补;平面、封闭、固定的学校课堂变为立体、开发、生长的社会课堂;达成三维目标变为落地学生核心素养。

(2)一个模式。形成强调设疑、质疑和解疑的“探·悟”教学模式,提炼出六个教学策略:情景导入、小组合作、文化感受、实验探究、创作表现、拓展延伸。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强调实验探究。生活引出水墨→水墨共情生活→生活指向水墨,一条注重文化感受的教学主线,使孩子学得酣畅淋漓。

(3)一本教材。课程有“书”可依,开发配套课件,成果物化、外显,使本课程呈现序列性、持久性、创新性、实效性和推广性。

(4)一种文化。以选择性学习、学习方式变革为基点,架构了团队开发、草根实施、有度整合、评价导向四个维度的课程开发文化。从生活化、情境式、儿童味、水墨韵、本土性来落实学习方式变革,以玩转水墨的实践活动为核心开展选择性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与等级制总结评价相结合,关注目标达成,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表现。

(5)一套理论。实施有深度且易懂,富童趣讲传承的课程,逐渐形成了草根的理论:①挖掘生活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让水墨不高冷,做孩子好懂的水墨课程。②关注学生生命个体,凸现人文教育,促课程显成效,做对学校有用的水墨化人。③开发传统本土资源,召唤人文内涵,使作品有温度, 做对生活有爱的水墨育人。“水墨生活”拓展性课程,传承本土传统文化,强调与生活融合、与儿童契合,让水墨成为滋养孩子生活的一种养分。

猜你喜欢
异构水墨线条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水墨
水墨人物
深度揭示小数本质的课堂教学——四位名师《小数的意义》同课异构的分析与启示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