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显意旨

2020-03-12 04:2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45期
关键词:山道莫高窟风景

名家美文

寂寞天柱山

◎余秋雨

我们是坐长途汽车进天柱山的,车上有10多个人,但车停下以后一看,他们大多是山民和茶农,一散落到山岙里,连影子也没有了,真正来旅游的只是我们。

开始见到过一个茶庄,等到顺着茶庄背后的山路翻过山,就再也见不到房舍。山外的一切平凡景象突然不见,一时涌动出无数奇丽的山石,山石间掩映着丛丛簇簇的各色林木,一下子就把人的全部感觉收服了。我在想,这种著名的山川实在是造物主使着性子雕镂出来的千古奇迹。为什么到了这里,一切都变得那么可心了呢?在这里随便选一块石头搬到山外去都会被人当作奇物供奉起来,但它就是不肯匀出去一点,让外面的开阔地长久地枯燥着,硬是把精华都集中在一处,自享自美。水也来凑热闹,不知从哪儿跑出来的,这儿一个溪涧,那儿一道瀑布,贴着山石幽幽地流,欢欢地溅。此时外面正是炎暑炙人的盛夏,进山前见过一条大沙河,浑浊的水,白亮的反光,一见之下就平添了几分烦热;而在这里,几乎每一滴水都是清澈甜凉的了,给整个山谷带来一种不见风的凉爽。有了水声,便引来虫叫,引来鸟鸣,各种声腔调门细细地搭配着,有一声,没一声,搭配出一种比寂然无声更静的静。你就被这种静控制着,脚步、心情、脸色也都变静。想起了高明的诗人、画家老是要表现的一种对象:静女。这种女子,也是美的大集中,五官身材一一看去,没有一处不妥帖的,于是妥帖成一种难于言传的宁静。德国哲学家莱辛曾在《拉奥孔》一书中嘲笑那种把美女的眼睛、鼻子、嘴巴分开来逐个描绘的文学作品,这是嘲笑对了的。其实风景也是一样,我最不耐烦有的游记作品对各项自然风景描摹得过于琐细,因此也随之不耐烦书店里的《风景描写辞典》之类。站在天柱山的谷岙里实在很难产生任何分割性的思维,只觉得山谷抱着你,你又抱着山谷,都抱得那样紧密,逮不到一丝遣字造句的空间。猛然想起黄庭坚写天柱山的两句诗:

哀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

当然不是佳句,却正是我想说的。

长长的山道上很难得见到人。记得先是在一处瀑布边见到过两位修路的民工,后来在通向三祖寺的石阶上见过一位挑肥料的山民,最后在霹雳石边上见到一位蹲在山崖边卖鱼的妇女。曾问那位妇女:整个山上都没有人,鱼卖给谁呢?妇女一笑,随口说了几句很难听懂的当地土话,像是高僧的偈语。色彩斑斓的鱼在瓶里停伫不动,像要从寂寞的亘古停伫到寂寞的将来。

山道越走越长,于是宁静也越来越纯。越走又越觉得山道修筑得非常完好,完好得与这个几乎无人的世界不相般配。当然得感谢近年来的悉心修缮,但毫无疑问,那些已经化为自然景物的坚实路基,那些新桥栏下石花苍然的远年桥墩,那些指向风景绝佳处的磨滑了的石径,却镌刻下了很早以前曾经有过的繁盛。无数的屋檐曾从崖石边飞出,筹钹声此起彼伏,僧侣和道士们在山道间拱手相让,远道而来的士子们更是指指点点,东张西望。是历史,是无数双远去的脚,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诚,把这条山道连结得那么通畅,踩踏得那么殷实,流转得那么潇洒自如。

终于又想起李白、苏东坡、王安石他们了,在我们辽阔的土地上,让这样的文人能产生终老之计的山水,总应该增加一些而不是减少下去吧!冷漠的自然能使人们产生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向自然的真正挺进。天柱山的盛衰升沉,無疑已触及到这个哲学和人类学的本原性问题。苏东坡、王安石本是不错的哲学家,天柱山寺庙的僧侣中一定也隐伏过许多玄学大师,他们在山间漫步沉思的时候,是否也曾碰撞到这些问题的边缘?王安石一直叹息在这里没有人能与他谈学问,他是否也想揣摩一下这方面的玄机?

至于我,现今也到了苏东坡所说“年来四十发苍苍”的年岁,浪迹四野,风尘满身。当然不会急着在这里觅地建房,但走在天柱山的山道上,却时时体会着“万里归来卜筑居”的深味。我不是也一直在寻找吗?

好像寻找的人还相当多。耳边分明响起比我年轻的人的恳切歌声:“我想有个家……”

是的,家。从古代诗人到我们,都会在天柱山的清寂山道上反复想到的一个远远超出社会学范畴的哲学命题:家。

(节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赏析

“聚焦”是确立文章焦点的一种写作技法。如果说“立骨”是文章直陈意旨的一种技法,那么“聚焦”则是文章暗示文眼的一种技法。古人讲究“理不可直指,情不可显出”,意旨在文章中有时并不用明线直陈,而往往如云中之龙,只隐约露其鳞爪,或者虽贴切却不露痕迹,这就是所谓的“用线贵藏”。同学们可以采用事件聚焦、形象聚焦、景物聚焦等暗示意旨之法,通过这些焦点,贯串全篇,深化意旨。

在上文,余秋雨写到了风景,写到了他们的旅行。在风景之外,余秋雨的命题是——家。它附丽于风景,又在风景中迷离。在历史上,天柱山被许多文人寄寓了丰富的意义。余秋雨又给天柱山赋予了“家”的含义,使“家”蕴含在我们今天阅读到的文字之中。在文字的流动里,作者引领我们走向了“家”,而家的含义也在生与死、是与非中一次次地改写。在文中,作者将文意逐步聚拢到对家的追问。

学子仿作

莫高窟之梦

◎于可宜

坐4个多小时的长途车,我来到了漠漠黄沙中的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沿途山是黄的,沙是黄的,天却是蓝的,勾勒出一幅色彩和谐的明丽画卷。正是正午时分,烈日灼着大地,翻卷起层层热浪。“沙海飞蜃影”,空气中扬起的薄沙在日光下织成雾,与远方的莫高窟一同织出一场瑰丽的梦。

百年前的莫高窟,困于沙海与苦难中无法脱身,无数次的破坏与劫掠使她浑身布满伤痕。她有姣好的容貌,却无人能够窥识;她有深重的苦难,却无处可以诉说;她有曼妙的身姿,却只能在每个寂静的深夜独自起舞;她有一个关于文明、关于民族血脉的梦,经历重重磨难也不曾褪色,不曾黯淡。

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因与一张图册的偶然相遇,便毅然前往敦煌,在此扎根多年,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与外界隔绝的时间里,他守护着莫高窟的文化火焰,代代相传,不曾断绝。这火焰,燃烧的是他的青春,是他对祖国、对文明的热爱与坚守,是那崇高的情怀与义无反顾的决心。常先生以岁月坚守,点亮了敦煌,也点亮了走向世界的莫高窟。

步入洞窟,才能真正感受到莫高窟无与伦比的魅力与奇妙。一开始只有寂静,菩萨低眉,金刚怒目,佛像无声,行者无言。但我却在这一刻听见了心潮的澎湃声,看见了时光的流逝,听见了思想迸发瞬间的“吧嗒”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凿出洞窟,来供奉他们的信仰。佛像静坐,见证朝代的更迭,见证游人的思悟;驼铃声声,奏响盛世的乐章。站立于此,我仿佛做了一场千年的梦。

举头与那绘着飞天的壁画对视,仿佛可以窥视那段文明的剪影,揭开恢宏历史的一角。奏响的胡笳、翩翩的乐舞、悲悯的佛像与微笑的飞天,无数次在我的梦里出现,吸引着我来此游览,共赴那梦中的约定。

沙海茫茫,莫高窟静谧无言地展示着她的美丽。她见证了我的匆匆一旅,见证了我的思考与情感;而我在此也见证了她的历史与璀璨:这难道只是一场神奇美丽的梦吗?

【湖南张家界市雨露学校高一(3)班,指导老师:王伟安】

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该生描写了自己游览莫高窟时的独特感受,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在游览中生发的强烈情感。作文构思奇特,以“梦”字为中心,聚焦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从三个方面展示其丰富的内涵,凸显了莫高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明传承。

猜你喜欢
山道莫高窟风景
活下来的山道
莫高窟的诞生(上)
探访莫高窟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山中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山村通了水泥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