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步入新境的突破点

2020-03-13 08:11任勇
中国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突破点名师

任勇

【摘 要】唯有步入新境,才能拥有未来。师者如何步入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升华、从混沌状态到教有主张、从做好当下到谋好未来入手,以寻求突破。

【关键词】名师 步入新境 突破点

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新时代呼唤新名师,新名师是自觉步入新境的优秀教师,新名师如何步入新境?在笔者看来,有三个突破点。

一、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升华

经常听人这样说,中小学教师“实践有余,理论不足”,这多少反映了中小學教师的现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奔向“诗和远方”的教师,至少要把“实践有余”变成有“实践智慧”和“创新实践”,把“理论不足”变成有“一定理论”。

1.教师要有“实践智慧”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十分丰富的,优秀教师在注重积累的基础上,往往还特别注重学习他人的教育实践智慧。同时,对这些实践智慧灵活加以整合和运用,从而生成新的实践智慧。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从教育主导看,它要求教师在经验和公共教育理论之间有意识地建构合理的个人教育理论;从教育过程看,它要求教师把课程文本当作师生进行“理解”的引子,在师生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共有知识;从教育评价看,它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基于形成性评价的终结性评价。

二是教师对当下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教师打破对教育常规的过分依赖,在教育教学中有了“自己的视角”;教师树立了在教育情境中的反思意识,即“想清楚了再做”;教师确立更具弹性的新教育常规,即“心有常规,不惟常规”。

三是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行的注重。在目的维度,教师要消解认知主义,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和知、情、意、行方面的共生共长;在关系维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中发展有互动意义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有“创新实践”

一是在观念上创新。教师必须从“被动服从型”向“创新型”发展、从“礼让风格型”向“竞争型”发展、从“唯书唯上型”向“教学反思型”发展、从“独自教学型”向“对话教学型”发展、从“单纯教学型”向“教研结合型”发展。我们要相信,创新是每名学生都具有的潜能,而不是个别学生的专利。

二是在教学策略上创新。教师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学生用什么样方法获得知识,是死记硬背还是大量做题,无论是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不一样,这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大不一样。

三是在教学方式上创新。传统教学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先教后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这种单纯的灌输与接受的方式,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新课程中,教师考虑的是学生怎样“学”,“教”为“学”服务。

四是在师生关系上创新。长期以来,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中,课堂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地方;是师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地方,课堂是师生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五是在自身能力上创新。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整合和开放性的教学。教师要能说会画、能唱会跳、能书会演,对教材不仅要会用,还要会编,具有研究能力,会操作多媒体、制作课件、使用电脑、利用网上信息、查阅有关资料并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知识结构上,理科教师要学一点人文科学知识,文科教师要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成为综合型教师。

3.教师要有“一定理论”

教育教学研究离不开理论指导,而这正是中小学教师的不足之处。教师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做指导,是很难“步入新境”的。因此,教师应自觉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尤其是基于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学习,就是教师提高研究素质的有效途径。

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的真谛,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一个不断将外在的教育教学理论内化的过程,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只有上升到理论层面,才能“知其所以然”。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改变教师的教育图景和思维方式,可以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

相对于鲜活、生动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是“灰色”的。然而教育理论的本质诉求是实践性,其实践功能的现实化进程一般要经过理论的具体化、个体化和行动化三个阶段。广大教师要在这三个阶段中积极作为。

当然,中小学教师的理论学习,一是要注意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先进的理论一旦和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新的整体效应;二是在理论学习时,应对各种新观点和现象保持开放的心态,把自己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之比较,“比”出符合本真本原的教育之道。

让教育实践焕发出生命活力,让教育理论之树常青,师者“两手都要硬”。

二、从混沌状态到教有主张

基于教师自身的个性特质,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成长为富有个性的教学名师,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表明,教学主张是教师教学的独特视角,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的基石。可以说,教学主张是助推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而实现自我超越的专业生长点。

普通教师要不要有“教学主张”?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小学教师如果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那么,他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名思想者。”李老师的话告诉我们,普通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从这个角度上说,名师更应是“有教学主张”的教师。

李竹平先生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是十分可怕的》,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线教师—教师在一线,更在前线—直接面对学生,肩负启蒙的重任,如果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何以启蒙?何以成人?我们知道,并非与众不同、另辟蹊径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才是“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自己的”思想不是胡思乱想,“自己的”主张也不是乱放厥词,而是在经历了吸纳、判断、甄别、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自我理解,进而内化为自己所秉持的教育教学理念。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思想启蒙,都呼唤有思想、有主张的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的教师是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

余文森教授认为,中小学名师的教学理论研究就是对自己教学主张的理论论证,它要求教师暂时搁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在理论的高度和轨迹进行系统和抽象论证及阐明,从而把自己的教学主张阐明得深刻、清楚、丰富,有逻辑性、思想性。这个过程对一线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名师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并在这个挑战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这样才能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家。

这些观点鲜明的文字再次让我们认识到,名师是不能没有主张的。教学主张是名师“教育自觉”的关键标志。名师应当是思想者,是“反思性实践家”。思想者、反思性实践家存在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思想,而教学主张正是对教育教学深刻思考后所形成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不仅表达了对事业、对学生热爱的情感上的自愿,也表达了理智上的自觉。这种自愿与自觉正是对理想教育的追求,表现为教育自觉和自由。

成尚荣先生强调,名师应当有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他认为,教学主张是名师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是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与一般名师的显著区别。教学主张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见解,它坚定地指向教学改革的实践;植根于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与聚焦;是对学科和教学特质深度开发后的独到见解;坚定地指向实践,但又是实践经验的理性概括和提炼。

普通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实践路径,在教学实践中萌生自己的教学主张,借助理论学习,边做边学,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二是理论路径,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提出自己的教学假说,借助先进的理论和大量的实验验证,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无论是实践路径还是理论路径,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教学主张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说到具体的教学主张,提到李吉林,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她的情境教学;讲起王崧舟,我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他的诗意语文,还有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孙双金的情智教学等。

其实,教学主张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寻求过程,在寻求教学主张的过程中,教师必然形成了主动学习、实践、反思、内化的意识与能力,这一过程会不断促使我们从教学经验走向教学理论、从教学思考走向教学思想。

三、从做好当下到谋好未来

未来已来,已经悄悄来了;将至已至,已经渐渐至了。不管你信不信,面对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一场教育变革正在上演,我们准备好了吗?

其实,这里有两个课题:一是“当下工作”的“未来前瞻”;二是“未来教育”的“当下使命”。

1.“当下工作”的“未来前瞻”

我们在努力按当下的教育理念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时,不能“埋头拉车不看路”,应该积极探究未来教育可能发生的许多改变,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逼近“指向未来”的路。

未来教育会有哪些变化?顾明远教授认为“其变有六”:其一,学习的渠道扩宽了。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其二,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了。以往的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其三,课程内容要变化。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加以整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是综合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上发生的。其四,学习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个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变成人类共有的大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其五,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位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将促进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其六,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因此,今日之教师就要积极面对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提升自身的持续学习力,逐步转变角色定位,走向教育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的帮助者,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2.“未来教育”的“当下使命”

“未来教育”正成为近年来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人类正在从超越“现代教育”中走向“未来教育”。“未来已来”告诉我们,未来教育不在未来,而在当下,在今天正在发生的每一个超越现代教育特征的教育变革中,这正是内涵发展的持续。学校要持续内涵发展,既要“面向未来”去构建,营谋一种适应未来教育的文化氛围,探索一套适应未来的管理体系,引领一支胜任未来的团队,营造一所未来学校的样态,也要“聚焦当下”去超越,超越教室、学科、教材。尤其要关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广大教师不能等待,不能围观,更不能抵制,要积极践行,且行且悟,优化完善。

其一,未来教育新特质:高度开放与“私人订制”。我们就要积极营谋好如何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构建品质求“高”、内容求“丰”、体系求“佳”、运行求“活”、整合求“统”的课程体系,把学校打开、把教室打开、把课堂打开,做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的教育。

其二,学校教育新景观:平台化、创客化与个性化。我们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手段,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尊重学生的差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在“世界这个大教室”里,学习随时都可以进行。

其三,学生发展新生态:自主、可持续与终身发展。我们要认识到教育即将步入“学生决定教育”“学生自主发展”的时代,要努力把学生的天赋和才能进行充分挖掘,让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人。

其四,未来学习新样态:平等、开放与师生共学。未来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与学生常常以相同“学习者”身份出现,教师当下就要修炼自己的持续学习力和“新学养”,“新学养”意味着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究,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虚心向学生请教。

其五,教师挑战新基调:使命、功能與生活方式。教师的单向传授的“使命”将被师生的双向交流、多向交流所替代,教师原有的许多“功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将步入更具挑战的、复杂的、情感性的、艺术性的、创新性的教学,终身学习将成为教师的基本生活方式。

“谋好未来”先要“做好当下”,具有“预见未来”的教师的“当下行动”,其行必远。

(作者系原厦门市教育局巡视员、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突破点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找准高中数学突破点,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
用技巧演绎唯美
浅议"名师"
找准高中数学突破点,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点和侧重点
名师读意林
化学学科开展说课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想说爱“你”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