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教育的火把

2020-03-13 08:11赵栩斌
中国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松山湖微课英语

赵栩斌

卢巧儿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小学英语骨干教师、东莞市小学英语第三批教学能手、松山湖园区优秀教师,曾在学校教学方式变革评比中被评为“课程教学最佳课例”“变革先锋”,多次荣获东莞市英语微课制作特等奖及一等奖、市英语优课比赛一等奖、全国智慧课堂展示课例一等奖。

“How do students in different places go to school?”

“Why do they go to school in different ways?”

“Which way do you like?Why?”

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发着学生的思考。在卢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传统英语课堂上目不暇接的活动、此起彼伏的应答,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真切的交流,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是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2011年9月,刚刚毕业的卢老师来到松山湖中心小学,几年来,她紧跟学校课堂变革的步伐,迅速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多次作为课例展示教师承担省、市的教研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同行的好评。

慢下来,让学习真正发生

温柔的笑容、不紧不慢的语调,是这位年轻教师身上的特质,她的课堂总是让人如沐春风。2018年以来,松山湖中心小学进行“深度学习”课程改革,而构建深度课堂学习,营造润泽的学习氛围,卢老师的做法是把教学节奏“慢下来”。

以问题为主导,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卢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并不会立刻要求学生应答,而是留出学生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从而得出更深刻的回答。学生在回答之后,卢老师不会立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而是采用“二次开发式”的追问,扩大课堂的参与面,提高问题的逻辑性,让课堂从气氛上的活跃转变为思维上的活跃。

且看卢老师在执教“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时,先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慕尼黑、阿拉斯加、帕帕韦斯特雷岛及中国江西四个不同地方的学生是如何上学的,接着提出了主观性的问题:你喜欢哪一种上学方式?为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们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卢老师又让大家思考:为什么慕尼黑的学生走路上学?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讨论,有的说是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近,有的说是因为城市的公共交通比较发达,有的说是因为当地人比较注重环保。卢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俯下身体,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小声和学生交流。

到这里,卢老师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再次追问:“那其他几个地方呢?大家能讨论他们这样上学的原因吗?”学生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并选定其中一个地方,从地理位置、社会人文等方面分析原因,整理语言,最后汇总成一个报告进行展示。

英语的学习要灵活运用,不能仅仅谈论课本上的内容,还要结合实际生活。卢老师便继续发问:“你们还知道其他地方的学生是怎样上学的吗?”并展示了上海、南宁、东莞、云南等地的不同上学方式,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说出自己知道的上学

方式。

这节课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织开展的小学英语“同一堂课走进东莞”活动的展示课例,卢老师担任录播展示主讲教师及现场展示授课教师,全国各地约55万人次同时收看网络直播。她以这种“慢节奏”“追问”的方式,不仅挖掘了文本的深度,也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让学生充分思考,追溯、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合作交流,增长学生的见闻。

走下来,体会等距离的爱

在卢老师的班级里,摒弃了秧田式座位,采用U形座位,U字开口面向讲台。这种改变表面上是座位形式的变化,实质上是教学形态及文化的变革,目的在于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倾听、对话与合作。

教室采用U形座位后,卢老师不再“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之上,而是“走下来”,走到教室中间,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的距离更加亲近,当有学生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她可以快速走到学生的面前给予指导。同时,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学生能更加清晰地听到发言者的言语、看到表情,更加关注发言的内容。

低年段的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时刻关注,卢老师在一年级的课堂里一直走到学生中间授课。在教授“Whats this”一课时,卢老师先和学生们说:“Today well play some games.”她在黑板上先用粉笔画了两条平行的竖线,让学生们猜猜这是什么。有的说是小树,有的说是积木,有的说是雨水。然后,卢老师微笑着给两条竖线加了一小段弧线连接起来,又让学生们继续猜,最后才加上了一个尖尖。学生顿时喊出来:“是铅笔!”“Yes!Its a pencil!”卢巧儿笑着回应。她又走到学生中间,随手拿起其中一位学生的铅笔,说:“Look, its a pencil.”又拿起另外一位学生的铅笔:“Its a pencil, too.”学生纷纷拿起自己的铅笔要递给卢老师,她便趁机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铅笔。语言的习得便是如此自然而然发生的。

在教完鉛笔、书本、橡皮、钢笔、铅笔盒等文具后,卢老师站在U形座位中间,并邀请了一位学生上来。她让这位学生用双手盖住自己的眼睛,然后快速拿起身边一位学生的橡皮,问:“Guess!Whats in my hand?”让这位学生猜猜她手里拿着什么。孩子猜了好几轮都没猜中,而其他学生都知道她手里的东西,不禁都笑了,有的学生甚至做起了夸张的动作要给出提示。台上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提示,很快就猜出了正确的答案。所有学生都集中精神在教室的中间,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卢巧儿的游戏示范,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学生都学会了怎样和同桌玩这个游戏。一节课在欢乐中结束了。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站在教室中间,改变以往站在讲台上讲授的局面,位置的改变代表着教师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而U形座位的中间通道也是教师的“高速通道”,让教师能快速出现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边,进行指导。当学生发言时,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接近,更能催生“等距离的爱”。

无边界,学习不止在课堂

学习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学生与外界之间是一个学习社群生态系统,学习远不止存在于课堂之内。学习的“场”可以是客厅、书房、公园、餐厅等。因此,卢老师结合松山湖中心小学英语老师提出的深度学习英语“TBLT教学”的研究思路,实现“学习时空无边界”,在课堂上,她熟悉地操作着平板,电子课本与课件流畅切换、点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原汁原味的纯正英语,在线搜索图片、视频让学生拓宽眼界,录制微课讲解重难点,让学生能在课堂之外巩固提升。

2017年12月,卢老师到安徽省蚌埠市参加“第四届全国智慧课堂观摩研讨会”活动,并作为现场课授课教师进行展示。她提前一天到授课学校与学生见面,发现当地学生与广东的学生学习水平有所差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卢老师晚上回到酒店,便决定修改原来的展示微课,根据当地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学习习惯,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她将skeleton骨架文本的教学模式渗透在内,采用“小步子”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桥梁,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几年来,卢老师一直在提升自己的微课制作能力,在历年的东莞市微课征集评选活动中,她获得了12个特等奖、5个一等奖,并应邀参加人教版小学英语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制作工作。

除了微课,卢老师还精心设计课前、课后学习单,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建立完整的学习闭环。针对课时的难点,她设计了课前学习单,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渗透课时相关的话题内容。而课后学习单则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内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上“My favourite seasons”一课时,卢老师发现阅读文本虽然简单,但与季节这个话题的相关内容却非常丰富。她决定整合季节话题相关内容,丰富语料,拓宽表达方式。在设计课前学习单时,她让学生回顾与季节话题相关的内容,如天气、景色、衣物、活动等,列出每个季节的相关词汇。同时,卢老师制作了一个课前微课,介绍了松山湖、泰国、加拿大、北极四个典型地区,帮助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梳理与季节相关的话题,渗透更多的课外词汇,也为课堂中的拓展环节推荐一个最棒的地方做出了铺垫。学生在完成课前学习单后,对本课时的内容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能自如地描述四季不同的特点,有些学生还能说出“Its cloudless in autumn. I can see frozen rivers in winter.”等课本上没有的词句。在拓展环节中,学生们小组合作推荐一个最棒的地方,他们聚在一起交流、分析推荐原因,有些学生拿出自己的课前学习单,参考上面的内容,最后汇总成一份推荐报告,由其中一位小组成员向全班进行推荐汇报。

课后,卢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后学习单,就季节这一话题独立完成一份思维导图,涵盖四季里天气、景色、衣物、活動等相关内容,再进行思考后自行添加其他内容。思维导图模式的学习单既能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话题相关内容,不断滚动新知旧知,形成综合知识网络。

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卢老师坚持在从教的道路上,她要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一颗颗火种,待到来日,定会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松山湖微课英语
松山湖的春天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才艺专辑
中国梦,少年梦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松山湖,美丽的家园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