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变革:南宁市第三中学新时期发展探索与实践

2020-03-13 08:11周代许李杰
中国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术育人课程

周代许?李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至今已有122年的发展历史。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897年的南宁乌龙寺讲堂,经历了8次更名、4次迁址,是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广西省南宁中学、广西省南宁高级中学的继承学校。从当初的“作育英才,为国基干”(1932年),到“面向全体学

生”(1979年)的办学理念;从“惟努力求知乃能救国耳”(1930年)到“保国爱生,求真向善”的优良传统,从“敦品力学”(1930年)到“勤奋学习,立志报国”(1984年)的校训,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学校师生经历了三次战争的考验,涌现出了大批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进步师生,弘扬了爱国爱校、敦品力学的南高精神,体现着三中特色的育人理念的发展与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现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国家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在新时期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在传承和变革中选择路径和实践策略,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是每一所学校在新时期需要思考的问题。南宁市第三中学,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在变革与传承之中,勇于突破自我,成功跨入立德树人谋发展、开拓创新向未来的新阶段。秉承“真·爱”教育的办学思想,积极打造“德育为先,文理并重,崇尚一流”的教育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品牌。

一、聚焦育人本質,彰显学校特色文化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现学校特色的体现。南宁三中毗邻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坐落在绿树成荫的青山脚下,拥有12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长串让世人瞩目的名字:教育家雷沛鸿、革命英烈朱锡昂、文艺评论家苏芜、国家领导人甘苦、著名将领莫文骅、中国工程院士李京文、著名音乐指挥家陈传熙、著名航天工程师吴公治、世界技巧锦标赛冠军陈铁……一大批杰出的校友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为学校育人文化的一部分。回顾我校一百二十年的办学历史,无论是当年烽火硝烟中还是如今享誉八桂大地,一直有着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先进的办学理念。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教育报国的鸿鹄大志就奠定了我校办学思想的深厚基石。2000年年初,学校提出发展目标:三年成为国家示范校。开展“四真爱”活动:领导真爱教师、教师真爱学生、学生真爱社会、社会真爱学校。正式提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真·爱”教育。2002年9月,时任校长方洁玲诠释了学校“真·爱”教育的办学思想,“真”体现价值追求,从育德看,即“真”的人格,即诚信;从育智看,即“真”的科学,即求实。“爱”是情感体验,教师把爱献给学生,学生把爱献给社会。“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把爱传播,培育爱我们的社会、民族、国家的人才。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中,南宁三中始终秉承百年老校“保国爱生,求真向善”的光荣传统,保持“真·爱”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确立“没有真就没有良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观。

学校将百年底蕴与文明校园相结合,立德树人,文明兴校,获得首批“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把文明之风与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和活动文化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校园里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走出校园之后,自己也成为文明的使者。

如今,学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形成了“喜有绿荫伴书香”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科学院、孔子园、流觞曲水文化园、“真爱”奇石等这些校园实景,不仅仅是一水一石,更是无声的浸染,是人文的积淀,无时无刻不发挥育人的功能。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书签作品展、校园一角绘画作品展等,这些更让学生的成长与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生长。

二、着眼学生发展,构建“真·爱”课程图谱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及教育价值取向的最终体现。

学校以“真·爱为本,追求卓越”为引领,形成学校精品课程体系,将学校打造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术型名校。学术型学校的育人定位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博雅的素养、开阔的视野、初步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思维品质为目标,以重基础、求发展、顾个性为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为载体,浸润着浓厚学术追求、学术探索、学术分享氛围的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学校统一意识和思路、统一规划与实施,最终实现了科学一体化、融合可贯通、多元可选择、生长可定制、开放可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以“真·爱”办学思想为主线,以课程主题化为特色,设置了“课型不同,目的趋同”的课程导向,学校形成了“真·爱”校本课程图谱(见图1)。

图1

学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素养。一是基础学术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数学、科学与生活四大领域。二是深度学术课程,包括挑战性课

程(竞赛课程等)、北大清华大学先修课程等。三是国际高中课程,包括美国AP课程等。奥赛课程的开设满足了优秀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学习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学生。

实践类课程的基本原则是教育生活化。实践课程是学生学科知识应用的一个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去认识、体验、感悟世界的一个途径。课程包括三大类:一是生活与生存,包括美食烹调、播音与主持、消防逃生自救等。二是实验与技术,包括国家课程中的技术课程部分。三是社会与实践,包括国家课程中相关部分,如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未来课程旨在引领性关注社会变化、把握社会和国际发展趋势,强化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做好接班人准备。一是创新力课程,包括批判性思维课程、创造力、审美力等。未来的人才应该是具有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对周边事物与格局具有清醒的认识的人。二是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作为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及学生诸多能力的核心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

健康管理是每一位学生应该拥有的基本技能。健康课程包括身体健康课程,如网球、轮滑、跆拳道、拉丁舞等。学校还把竞技篮球创编为大众篮球、教材篮球等校本课程,形成全校性篮球特色群众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类课程包括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积极心理等方面,培育学生心理自由,启迪心灵。

三、定位立德树人,深化实践德育模式

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目标,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南宁三中建立了以“实践型德育”为特色的多元立体德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成教育常规化、主题教育系列化、节日专题教育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通过参与,体验一种角色身份,引发学生的行为意向,最后引导和升华,让学生对自我的经历进行价值分析,发展理性思维、价值评判能力,最后通过思考、反省、内察、体悟,磨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学校以学习研究型社團、实践型社团、综艺型社团三个板块开展学校社团活动,共计100余个社团。同时,着力抓好学校课程开发,抓好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动,搭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平台。

学校每学年开展“四礼五节五会九赛”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价值都能体现。学生在“四礼”(入学教育、昆仑关爱国主义教育、成人仪式、毕业典礼)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在“五节”(读书文化节、科技创新节、映瞳影像节、新蕾艺术节、社团活动节)中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在“五会”(校运会、元旦晚会、高一合唱音乐会、高二交响音乐会、高三壮行音乐会)中感受人文关怀和百年文化的传承;在“九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墙画大赛、汉字听写大赛、英语拼写大赛、篮球联赛、羽毛球联赛、乒乓球联赛、足球联赛)中感受挑战与竞技的魅力。实践型德育模式是学校多年的发展沉淀总结出来的育人模式,在以真求知、以爱育德、以美养性中实现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确立学术引领,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一个学校课程的开发、有效实施以及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

南宁三中早在1996年就成立广西基础教育第一家中学科研所,以科研为先导,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2001年组织实施“六大工程”,即德育实效工程、教学改革工程、信息技术工程、队伍建设工程、组织管理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2010年1月,我校承担的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研究”结题,并荣获课题成果国家级一等奖,课题组被评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先进单位”。学校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五个一工程”(一节教学公开课、一个教学案例、一次备课组中心发言、一篇高考试题评价文章、一个微型教学课题),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形成了全校浓郁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

近年来,学校通过开设“真·爱教育”讲堂,请名师走上讲坛,用专题报告的形式,促进教师之间互学互助、共同成长,建立名师引领示范机制。此外学校更为教师发展建立了一系列的成长管理机制和研修课程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引领,为教师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培养出大量教学名师、奥赛名师、班主任名师。同时,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交流与学习,让教师们获得持久的成长动力。

学校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的思路,鼓励教师深入课堂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促进个人专业发展。学校举办多场教师教研讲座交流会,为教师提供专业的科研辅导,包括问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的实施及论文的撰写等。近年来,对教学成果的研究、创造,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学术能力和水平,科研兴校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学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与荣誉。在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发展的历史浪潮中,我们将不负历史赋予的教育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队伍,实现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学术育人课程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