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处”的阅读

2020-03-13 08:12杨健民
科学导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毛姆莫高窟草木

杨健民

我的阅读范围随着年龄的增大,似乎是越來越没谱了。大到《资本论》,煞有介事地坐在那里翻了一两个小时,却没灌入脑子里多少东西;小到对毛姆一篇简单的随笔,可以翻来覆去琢磨好几遍。这样的读书常常让我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却又若有所思。不过回头一想,“何故乱翻书”,即便是“别处”的阅读,只要有点会心就行。

什么是“别处”的阅读?其实就是不按照所谓的“套路”,挑你喜欢的随意读下去。不知多少人都在倡导“快乐的阅读”,却偏偏依旧把读书看作一项灵魂的担负。除非出于工作和专业的需要,我想随意的在“别处”的阅读,一定会对你心情的放松和眼界的开阔有利。阅读在别处,无论“大文体”,还是“闲笔”,都有许多的“陌生感”在追逐你,“诱惑”你。我并不爱好旅行,但时时把阅读当作无数场旅行的起点。那部老电影《罗马假日》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震撼了我许多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毫不犹豫,我选择了“灵魂”。

我也不太喜欢读游记之类的东西,一直以为那种导览式的文章反而会限制了我的视野,甚至阻挡视线。为什么要被别人牵着鼻子去游山玩水呢?人间草木太匆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王国,“一个私人的乐园”(泰戈尔语),那些永恒的回忆,那些曾经给我们的生活经历带来的神圣之光,也许不为他人所知,却毕竟是你需要去触碰的“别处”的灵魂。

十多年前我去敦煌,没有带任何的导游手册,虽然只是匆匆掠影,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地图上行走,发现了令人心醉神迷的图景。我逗留在莫高窟外面许久,突然意识到敦煌是个观念,莫高窟才是日常;敦煌是个传奇,莫高窟才是随笔。为什么一定要把莫高窟看得那么神奇?为什么就不能返回它曾经的日常?1922年,毛姆从英国乘船到锡兰,再经仰光到曼德勒,骑着骡子走了整整26天,就为了去缅甸东北部的掸邦看看那里的风光。他在随笔里对此的描述就没有小说里的机锋,反而觉得那里有着“我要细细品味的忧郁”。这就是毛姆要去探究的随笔似的“日常”,也是他的“别处”。

回到阅读层面来,我想任何一本你想阅读的书,都是一种“日常”,也都有它的“别处”。只有与书的“别处”的“灵魂”相望,才会有属于你的“别处”的感动。一本好书,可以寄存在我内心许多年,甚至一辈子——那肯定是我经历过的在“别处”的阅读体验。有时候哪怕一个小段落,都会让我惊喜莫名——那同样是一种在“别处”的书写。

的确,我一直把我所追求的“别处”的阅读,视同那些理智和冷静的描述。“别处”一定是灵魂的“转向”,正如《人间草木》一书在比较列夫·托尔斯泰与马克斯·韦伯时所描述的:面对死亡的自我忏悔和自我启悟——你无法信仰,因为太理性;你无法信仰他人,因为太自我。这种书写,同样是抵达了“行动的生命”与“沉思的生命”的底部,这就是书作者的“别处”。

猜你喜欢
毛姆莫高窟草木
不识草木
寒露
绘心一笑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草木皆有
探访莫高窟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丑角的原型
我的毛姆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