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Unit 4 Reading部分为例

2020-03-14 05:06郑云霞
英语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阅读课初中英语文本

郑云霞

引言

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一般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关注的是语篇表面的文字信息,其主要任务是梳理文本背景知识、理解文本大意、培养阅读能力等。第二课时则更多关注文本深层理解,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运用本课时所学的语言知识就相关话题进行表达,最终学习语言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提升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教育部 2012)阅读课第二课时实际上是第一课时的延续与升华,但是在实际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文本内容中蕴含的作者意图、语篇结构、情感态度等,仅仅将阅读教学放在单词、词组和语法等知识点的讲解上,无法体现文本阅读的真正价值。

一、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研讨课中,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无形中变成了重点单词、词组和语法讲解课,学生亦感觉“语言知识教学枯燥无味”。细看课堂,不难发现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一)语言点讲解过多,脱离文本信息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文本中的语言现象,体会语言特色,而是抛开文本孤立地讲解语言知识。其实,阅读文本本身就提供了语言知识运用的场景和范例,纯语言点讲解把对文本信息理解与语言知识教学剥离开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及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情境创设零乱,脱离文本话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一些教师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接触、体验并理解真实语言,继而学习和运用语言。但是,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较零乱,甚至忽视单元话题的整体性,使得语言任务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整体的、连贯的语言学习体验。

(三)教学任务设计欠妥,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忙于播放PPT,呈现尽可能多的问题和任务,而学生也疲于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学习任务。另外,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欠妥,课堂活动的难易区分度欠佳,不能很好地兼顾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策略探究

以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4 Reading部分为例,探讨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策略。阅读文本主要讲述了篮球运动员斯伯特·韦伯(Spud Webb)的故事,介绍了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变成篮球巨星的故事。他所经历的磨难告诉读者成长的真谛。

(一)承上启下创情境,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恰当地开展导入活动,不仅可以为一堂课创造一个好的开端,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支撑、辅助的作用(陈静波 2010)。第二课时是对第一课时的延伸和升华,温故而知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文本复习方式往往过于简单,以回答问题为主,不够深入。在简单的导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语言点讲解,开始“一言堂”。复习环节可以设计复习文本的活动,这样既可以查看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阅读文本的内容。

在本堂课导入环节,教师以学生熟知的NBA谈起,导入本文话题。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Do you like basketball?Do you like watching basketball matches?”学生对篮球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尤其是男生。教师趁热打铁,提问:“There is a big event for basketball fans around the world,especially in America.What is it?”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NBA.”教师顺势提问:“Who is your favourite NBA basketball player?”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告诉学生自己最喜欢的篮球巨星是斯伯特·韦伯,并播放关于斯伯特·韦伯的简短的视频。该视频的主题与课文一致,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教师导入本课人物及授课内容,根据视频,先呈现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一问一答,完成缺词填空,最后呈现语篇,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上导入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复习旧知,同时水到渠成地创设篮球话题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乐于融入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当然,阅读文本话题各不相同,复习文本形式千变万化,具体活动的操作形式教师可以视情况而定。

(二)巧妙设计讲要点,让学生快乐中求新知

语言知识的学习应通过文本阅读来实现。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然后引导他们在阅读材料的语境中感知形式、理解意义、识别功能,熟悉语境,建立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为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提出问题,带着学生提纲挈领式地回顾文本内容,然后进入本课的重头戏——文本内容的处理,即语言点的学习。很多教师对于语言点的讲解深感疑惑:“教什么”“怎样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样”。根据基础教育倡导的教学原则——教结构、学结构、用结构,教师应精选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语言点,适当操练,并反馈掌握情况,无需精讲每一个知识点,更不能苛求面面俱到。在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打实基础。

教师在本课的第一环节已埋下伏笔——斯伯特·韦伯是NBA历史上最矮的篮球运动员。教师设计如下:

T:Spud Webb was small,but he had a big dream-he wanted to play in the NBA?Did he realize his dream easily?

S:No.(He met a lot of problems because of his height.)

T:What a pity!But he didn’t give up.He kept on trying.Let’s come to his basketball career to evidence his growth.

此时,语言情境铺设已经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情境发展主线也十分明朗,随后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围绕斯伯特·韦伯怎样开辟成功之路而展开。课堂反馈活动也是在这一情境主线下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整理出重点词组:be refused to do,lose heart,go on to do...,take notice of...,as a result,not matter...并设计如下页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斯伯特·韦伯的篮球生涯。

教师要尽量创设与文本话题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在实践运用中内化语言知识(许颖 2015)。

课堂上,教师根据相关语言点,创设相应的情境,及时操练,完成词与词组的语言输出。

创设情境:假设某孩子总是撒谎而被拒绝做某事(...The boy is refused to do...because he always tells lies.)

要求学生围绕“诚信的重要性”这一主题进行语用功能的训练,完成整句的信息表达操练。关于lose heart这一短语,教师设计了合作学习的课堂活动:

A:What makes you lose heat?(什么使你灰心丧气?)

B:...

A听完B的回答后,要为其提供可参考的意见或者鼓励的话语,然后交换着进行问答。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知识点的综合操练,小语段的输出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然后,将 go on to do sth.和 go on doing sth.结合起来讲解,通过对比区分两者的用法,并结合题目进行巩固。本课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情境中自然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言点讲解环节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形式呈现或操练语言,如翻译、选择、填词等,同时配合相应的高效学习模式,如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

(三)深层挖掘文本,让学生实践中促发展

教师要认真研究阅读文本内容,挖掘文本中的隐性情感因素,然后影响学生,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本堂课中,教师采用了图表和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永不言弃”精神在文本中主人公身上的体现,更鲜明地突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情感教育目标,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情感目标——成长的真谛,即面对困境,不畏惧,不退缩,不放弃,勇往直前。根据情感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语言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更高层次地理解文本内涵,强化所学知识结构。教师要求学生就本堂课所学知识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位运动员,体现其拼搏、不服输的精神,从而真正落实口头和笔头的双输出,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原则

(一)结合文本重操练

阅读教学中语言任务的设计和课堂活动的安排一定要紧扣文本,与本课时或者本单元的主题和话题紧密相关。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操练,让他们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能提高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对文本内容和思想的感知,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结合认知提水平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读后活动要考虑学生对活动是否熟悉,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话可说,是否有输出困难等,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思维重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评价一堂英语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思考:是否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是否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方向,是否给予学生思维指导。总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结束语

在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继续走进文本,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领悟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要实施好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还要围绕文本话题,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吸收并运用语言知识,切实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研读,多视角地解读文本,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品味文本,感受文本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的高效。

猜你喜欢
阅读课初中英语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用问题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一堂组文阅读课的感悟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