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2020-03-16 02:31张永跃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公共数据政务信息系统

张永跃

(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天津市 300221)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2016年国办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为全国各省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技术指引。天津市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按照指南开展建设,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在平台提供服务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数据需求部门对获取数据的用途和用法不够明确,存在有多少要多少、接口服务滥用等问题。同时,近年来随着城市大脑、数字政府等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数据中台、区块链等技术概念十分火热,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公共数据资源的共享活动还应从实际出发,明确应用场景和需求,以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丰富扩展其他数据共享手段,打造通用化、个性化灵活配置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实现共享模式按需配置,灵活选用技术方案,避免过度设计、重复开发和各类资源浪费。

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发展,运用区块连、数字孪生、云原生等新技术,打造城市数据要素体系、数字底座成为下一阶段任务,届时现有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格局也将面临转型,在这种转变交接时期,更需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数据共享技术方案,为未来数据共享业务转型做足准备。

1 共享需求分类及现状

为配合支撑国家、市、区三级政务部门政务服务、便民办事、行政管理以及重大专项等工作,天津市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完成了以下几方面主要工作:

(1)为全市各级政务部门配置数据交换节点,与国家共享交换平台实现级联对接;

(2)明确数据和文件交换规则,提供服务接口发布平台和发布规则;

(3)开通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检索和发布服务;

(4)提供在线数据共享服务,基本完成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核心建设,实现了服务网络、服务规则、服务发现和服务应用的数据共享业务闭环打造。

平台自上线以来,通过数据推送、接口调用等方式支撑了各类跨部门数据共享场景,如企业开办、公积金提取、公交敬老卡优惠等。通过服务各级部门发现,公共数据资源共享的主要应用场景特点和实现方式各有不同。

1.1 专项归集类

是指根据国家有关工作要求,完成地方相关数据归集并向国家级平台推送的任务,这类场景包括“互联网+监管”、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等。此类场景的特点是需求明确,对数据资源的元数据、数据项均有明确要求和定义,主要以库表数据形式交换,数据格式标准统一、推送频率固定,具备增量数据更新条件,数据对账机制完善,多通过共享交换平台加前置机交换形式实现。

1.2 业务协同类

是指全市各区、各部门在开展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以及便民事项服务办理过程中,通过数据共享实现对服务对象主体进行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查询、核验及要件留存等,这类场景包括企业注销及开办、“海河英才计划”落户、学生一卡通办理等。此类场景的特点是针对特定服务对象主体的单条数据获取,数据量小,要求查询或核验的响应速度迅速,通常在秒级,对所需数据的权威性、精确性、时效性要求高,对获取的数据要求遵循一数一源原则,通常采用服务接口形式实现共享,后台数据来源多为各部门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或主题数据库。

1.3 融合分析类

是指为了满足内部业务管理和分析研判而需要共享特定的数据集,以便与内部已掌握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分类碰撞等使用。此类场景的数据需求部门通常能够提出较为详细的数据需求,同时也因为需求目的性较强,其所需数据多为敏感类或需加工处理后的结果类数据。在共享交换体系规则下,数据提供部门为数据编制目录并发布是数据共享实现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此类场景下,数据提供部门通过编制、发布目录并通过线上流程实现共享的意愿较低或不便于编制目录,多数情况仍通过传统的离线传递等方式实现共享。

表2:共享模式选取考量指标参考

1.4 引证使用类

是指用作决策参考的共享数据,在政策研究制定、报告编制及决策分析时,通过引用重要而权威的特定数据或数据集,来证明观点、结论等。此类数据的特点是数据量小,时效性强,权威性及参考价值大,更新频率低,往往不以结构化数据格式存在,多出现于报告、总结、统计结果类文件中,且数据多为经分析计算或提炼得出,具有统计、评价或量化指征意义,有别于原始采集数据的原子属性,多以表格、文本文件形式传递共享。

1.5 数据库建设类

是指利用共享交换平台提供的系统化、标准化交换能力和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和目录化特性,实现特定领域数据地快速归集,例如用于支撑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建设相关的原始数据采集过程。此类场景特点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提前规划数据库建设内容和服务输出形式,包括明确数源部门、信息类、信息项、服务接口定义等。在此场景下,数据库牵头建设部门需与拟归集数据的提供部门充分沟通,明确归集数据的精度、冗余、更新频率等,并以库表交换形式实现共享。共享需求特性概况如表1 所示。

2 数据共享模式分析

2.1 发展历程

数据共享模式是伴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按照“十五”期间全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各级政务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如十二金工程等,形成了各部门相对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格局,数据共享处在初级阶段。随着大数据时代成为进行时,“互联网+”行动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发展,同时虚拟化、容器化等技术不断成熟,助力各部门信息系统上云,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提高了运行效率,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模式也发生了改变,通过建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数据先集中再共享的模式。此外,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工作要求的提出,各级政府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重构社会管理模式等探索,也加速了数据中台、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运用,从信息系统构建时期就破除了数据共享不畅的问题。综上,数据共享活动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单点互联、共建互联、原生互联三个阶段。

2.2 共享方式特点

单点互联阶段。以往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时期重业务轻共享,未考虑系统运行过程中跨系统数据共享的标准化解决方案,仅通过系统间需求对接实现点对点的数据交换以满足需要,往往通过专线连接形式实现,对接成本高,给数据供需部门的系统维护带来很大压力。

共建互联阶段。是在单点互联阶段模式基础上,通过推动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一方面清理僵尸系统、整合在用系统,另一方面旁路构建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立资源梳理、目录编制、数据集中和数据共享的标准化工作机制。通过数据资源目录串联业务需求、加强业务理解,通过库表、接口、文件等交换方式实现共享。

原生互联阶段。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已经成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可信数据共享新途径,同时解决了数据共享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信任和溯源问题。系统建设从集中建设方式转变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建设模式。考虑到需要维护分布式账本特性以及信息系统现状,区块链技术不适合作为基础、通用的数据共享方案,在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中,以场景规划为前提重构信息系统,从而与现有的数共享交换体系互为补充,形成数据共享方式合力,典型的应用场景如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主题库应用建设。

3 模式选取方法

共享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特点和实施环境选取,主要可从业务需求实现的时间、成本、安全性、复杂性等维度衡量。下面就几种不同的共享形式进行分析比较。

数据库表交换。数据库表交换适用于大体量、时效性、周期性的结构化数据交换场景。依托共享交换体系实现,交换规则定义简单,实现速度快,开发成本和共享业务复杂度较低,是最基础的数据共享交换手段。缺点是数据共享链路较长,需分别经过提供部门业务系统和数据交换前置机、共享交换体系中心数据资源库、需求部门前置机和业务系统。

文件交换。适用于无系统承载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文件交换场景,实现周期短,文件交换体量小,交换规则简单。

服务接口交换。适用于小数据包、高频次、时效性、周期性的数据交换场景,满足资源需求方通查询、核验等需要,特点是相对复杂度高,有一定的开发周期和经费投入,通过接口安全设计和使用策略,数据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区块链技术。适用于跨部门行业应用,对安全性、响应速度、溯源需求较高的数据交换场景,具有一定的实施复杂度和建设周期,需要统筹规划场景建设,将共享任务融入到区块链节点布置、合约编写、数据定义等开发过程中,优势是安全性较高,输出服务可用性更强。共享模式选取考量指标参考如表2 所示。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共享需求、共享模式、模式选取方法等方面的分析和对比可以看出各类场景和共享模式之间的选取匹配还是应因地制宜,互相补充。未来,新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可能会从根本上解决数据联通性问题。在新的数字化社会建设和政府运行机制体制下,数据共享将不再成为阻碍城市高效运行和社会服务管理的掣肘。为此,我们需立足当前,在科学合理的技术选型基础上,构建数据共享工作格局,同时做好迎接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建设等全新工作格局的准备。

猜你喜欢
公共数据政务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论公共数据管控权的规范建构
公共数据开放许可的规范建构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