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共情构建“后疫情时代”校园物业服务新格局

2020-03-16 12:50刘德明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后勤共治

文/刘德明

共治共情构建“后疫情时代”校园物业服务新格局

文/刘德明

(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东明德物业管理集团董事长)

2020年伊始,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在全国打响,在党中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共同记录了一段峥嵘岁月。在高校后勤防控的特殊战线上,校园物业人始终坚定地站在防控第一线,从冬到秋,从封闭管理到全面复学,丝毫不敢懈怠,彰显了校园物业人的担当与责任,也凸显了校园物业服务在校园共治格局中的新型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大考面前,校园物业服务多年来推进的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机械化建设经受住考验,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呈现了物业服务的全新面貌。

新冠疫情爆发后,在教育部“早谋划早安排”的部署下,全国各高校后勤系统快速响应、周密部署、细致摸排、上下联动,构筑起校园防控的坚实防线。在这条防线上,专业化的物业人队伍承担起环境消杀、分流登记、体温监测、物资配送、网格管理等关键岗位工作,以专业力量“护好一校人”。

科学防治需要标准指引。疫情爆发后,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迅速组织专家力量,编写《校园物业管理区域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并于2020年1月31日发布,为全国高校物业服务提供科学指引。各省级物专会、各地高校后勤单位、社会服务企业也结合各自情况,编写发布相关疫情防控指引、工作办法等,指导校园物业科学有序防控。

疫情期间,机械化、数字化带来的“无接触服务”,展现了校园物业服务技术推动转型升级的新成果。无人配送、无接触测温、机器人清洁设备、无人机消杀、云端健康追踪、数据轨迹分析等悉数登场,一幅智慧校园、智慧物业的新图景展现在人们面前,物业服务有了新的想象空间。

当进入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如何总结校园物业服务的新变化,以此为契机,构建校园物业服务的新格局,值得我们校园物业人思考和探索。在物业服务的基础上,我对防控管理提出两个方面的思考。

校园治理需要新型共治格局。疫情期间的社区管理模式让物业行业“走红”,如何以党建引领构建新型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成为行业的热点话题,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的小区党支部等基层治理模式正在探索中。校园防控期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高校后勤系统与社会服务企业共同承担起防控职责,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先锋示范作用,勇于担当,冲锋在前。在校园日常管理中,建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以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师生党员代表、社会服务企业共同组成的基层党组织,建立“协商会议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协商解决问题,凝聚共识,提升师生满意度,形成新型的共治格局,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治理模式。

有温度的服务是有“共情”能力的软服务。在疫情期间,物业的服务范围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四保”,物业人承担起快递配送、蔬菜代购、绿植代养、云晒被等暖心服务,公寓管理员承担起留校学生的心理辅导、生活关怀等责任。开学季,物业人还为师生尽心准备了防疫包、欢迎卡等,让师生感受到“满意+惊喜”的亲情服务。在加强基础服务“硬实力”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物业服务的“共情”能力,提供有温度的暖心服务,实现服务育人、以文化人,也是物业人需要深刻理解的服务内涵。

后疫情时代,校园物业服务需要跳出传统物业服务的束缚,重新定义校园物业服务的内涵,在持续稳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搭建共治格局,提升共情能力,赋予服务温度和情感,增加对话和沟通,以危为机,推动校园物业服务再升级,为师生创造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高校后勤共治
“多元共治”乐融融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后勤工会创新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