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0-03-18 16:40朱建萍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朱建萍

摘要:在国家高度重视行业工匠型职业人才的视角下,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本文分析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探究了培养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方法。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培养

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人员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也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需要更好地研究用人需求,改进教育模式,进一步挖掘办学的新模式,以便在新时期,寻找新的方法应对新的问题。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才能够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必然性

1.国家政策引领“工匠精神”培育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指出要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要培养制造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会计技能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呼吁“工匠精神”型人才

凡是掌握某些技术或技艺制作出作品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工匠”。一名敬业称职的工匠需要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然后努力改进技艺,力求完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之所以能成为制造强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正是因为他们的员工对待工作特别认真、严谨,注重细节,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追求完美,他们的“工匠精神”是以较为规范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基础,加上企业的培训作为连接的纽带,然后再进行技艺的传承。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敬畏,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在发达国家备受社会青睐,在大数据、云会计时代,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

3.发展创新迫切需要“工匠精神”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创新是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是在传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打造会计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落脚点应放在创新上。这就要求学生在注重专业积累的同时,还要在会计专业学习中不断创新。通过创新,首先,学生可以更好地在会计法规、规章制度的指导下开展会计工作;其次,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在时代长河中财税法规的变化;最后,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云会计平台下成为新时代的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定义不明

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目前,高职教育的定义比较模糊,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不够明晰,没有有效地指导高职院校技能实践型人才的具体培养方法,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盲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

2.课程设置“工匠精神”融合不深

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过程中,笔者发现“工匠精神”尚未能够引起高职院校重视。若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就应该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做出一些变革。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工匠精神”融入不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专业核心课中相对缺乏职业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课程设置重视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训练,但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未能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职业态度。第二,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相对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引领。学生不知道今后自己能从事什么职业,对未来工作生涯缺乏正确的规划,部分学生的心里预期比较高,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第三,在实训课程中相对比较缺乏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技能训练课程上往往满足于完成一套账套,而缺乏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若学生能够多了解一些优秀工匠的工作事迹,就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对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

3.教师传递“工匠精神”不顺

要想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工匠精神”,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和操作技能,主要是因為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几乎没有在企业实践的会计经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些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不高,缺乏对学生专业精神的引领,难以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的规范要求;第二,高职院校在引入专业教师时,往往更关注其名气与学术影响力,而不重视教师在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影响。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方法

1.“工匠精神”应渗透人才培养方案

“工匠精神”应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中。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融入“工匠精神”,而在课程结构上,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还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学习和渗透;其次,高职院校应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改传统填鸭式教学为在线学习平台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大数据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借助名师工作室、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可以从校企合作入手,健全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并将其落到实处,扩大校企合作的成果,并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受益。

2.“工匠精神”应融入专业课程设计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需要结合“工匠精神”进行优化,如内容的侧重点、内容的优先顺序等,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从职业行为、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这三个方面优化课程设计。

第一,专业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围绕会计职业要求,结合“工匠精神”,重点提升会计职业道德、信息素养和会计伦理等课程方面的内容;第二,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行为习惯;第三,在课堂教学中,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加“工匠”讲座、案例观摩等形式,学习明星“工匠”专业的工作作风和态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要想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教师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名师工作室和相关制度引领,在适当的激励机制下,让会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会计专业继续教育、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考试等考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外出参加进修培训、骨干教师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技能比赛等活动,在开阔教师眼界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会计专业教师的业务成长;最后,在校企合作、教师进企业锻炼的过程中,企业和高职院校应善于发现并吸纳优秀的财会精英到学校为学生现场讲课,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输送新鲜血液。

总之,高职院校及教师应为创建一流的教学团队而努力,重视会计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鹭.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探讨[J].时代金融,2017,(32).

[2]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

(作者单位: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