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散箍的小木船

2020-03-18 03:30晋华
决策探索 2020年23期
关键词:木船造船手艺

晋华

我是一艘小木船

荡漾在龙潭

风儿慢慢地推着我走

紧沿着四面山

青山称四面

八方俱是山

船儿浮在胜湖上

跟着那名山转

——庄奴《小木船》节选

“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慢工细作,永不散箍。”木船在中国的大小河湖上,行驶了數千年,还曾载着600年前的郑和等中国航海家,远行至非洲,造就了“不沉不散”的奇迹。

地处长江流域水乡兴化的古镇竹泓,河流纵横水网密布,船,便是这里千百年来出行的主要工具。摇荡在水乡间的小木船,在满足乡民们劳作出行之需外,又哺育了一代代以木船制作为生的手艺人,也为竹泓摇来了“造船之乡”的美誉。家传六代的造船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化小木船的传承人周永干就是竹泓造船业中的佼佼者。

精心打造 永不散箍的木船

从兴化县城出发,一路穿行在秀美的水乡风光里,行不多远就来到了竹泓镇,待转入竹二村造船园区,霎时眼界大开,道路两边是一家家颇具规模的造船厂,找到“永干船厂”并不费力。周永干是“竹泓造船协会”的会长,在当地知名度很高,随意停在一家船厂前上前询问,老乡直接就给指了方向,一进永干船厂,就传来“钉钉叭叭”的敲打声,满头是汗的周永干师傅正将一根根铁钉有节奏地送入木船的船舷。

“钉钉钉,叭叭叭……”周师傅运斧挥凿,一招一式干净利落,虎虎生风,透着一股飒爽的英武劲儿。“这是木船制造中拼板的‘送钉工艺。手艺人叫‘打排斧。”在旁人眼里眼花缭乱的钉锤像是变魔术一样,而周师傅却悠闲地掌握着节奏,丝毫不乱,轻松悦耳的“钉叭”声仿佛在调节劳动情绪,他脸上甚至露出了亲切的笑容。

“一条船正常要钉14斤左右铁钉,打排斧需掌握好力度,每一锤都要砸害!” 14斤,200余根有棱有角的铁钉,要经过钉船人一双血肉之手,一根一根地锲入船板中,这是一项繁复浩翰的工程,更是软与硬、水与木的较量。

这一道道工序仿佛早已刻在经验老道的周师傅心上,只是他从不允许自己有一丝的马虎,唯尽心希冀这份手艺不会消失,能够在更大的舞台得到更多的认可。数十条成品船和半成品船有序地排列在厂房内,一眼看上去就会被其精湛的工艺深深吸引,拍案叫绝。

竹泓木船外形娟秀古朴大方,颜色以棕色、棕黄色为主,更增添了一份典雅的气质。美观大方的木船不仅轻巧灵便,而且结实耐用,像一弯弯的小月,微微翘起的船头和船尾使它的造型更独特、俊俏。民间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勤劳和心血精心打造的这些木船,充满了和谐、生气。

繁复浩翰 永不散箍的技艺

“木船下河出海,人命关天。要想木船永不散箍,船体结构就是基础。” 周师傅一边“钉叭钉叭”地干着活,一边和我们聊着。造船木料以杉木为主,杉木结实有韧性,所以造出来的船耐用结实,浮力大,因而载重量大。

一条船的船体大抵由船底、船帮和横梁组合成船头、中舱和船艄三段体。周师傅领着我来到院子里搁着的一条尚未钉完的小木船前,俯下身子,指着船底中心板两侧的两块半圆状厚板说:“这是船底的筋骨,绝对不能马虎,必须用上好的对开圆木。”而船底的制作讲究更多,前后底分别叫前“挡浪”和后“挡浪”。

对造船之道周师傅可谓烂熟于心,从选料到断料,从分板到投船,在他的口中,一道道工序如数家珍。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由来已久,老一辈传下来的制船工序及细节非常讲究,一般而言将工艺生产流程概括为选料、配料、破板、刨板、拼板、投船、打麻、油船、下水九道工序。

“要想船不散,投船最关键。”投船即组装,需要将中舱底板与前后隔舱板连接,“长缝不对短缝”,周师傅说,挡浪板缝与船帮板缝要错开,这与砌墙时让砖头“咬缝”是同一力学原理。然后,均用“爬头钉”“扁头钉”咬紧木身,并用各种铁锔加固结合部,使其牢不可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竹泓的能工巧匠们之所以能造出价廉物美、闻名遐迩的好船来,除了这方得天独厚的水土赋予他们的灵气,使他们个个心灵手巧之外,还仗着他们自己手中的“十八般武器”。周师傅展示了他的主要工具,除了传统的木工工具外,还自制了麻绳、扒箍、拉夹、盘头、走趋、尖头刹等各种专用于造船的工具,正是凭借这些原始而古老、简单而实用的工具造出了千万条美观而实用的好船。

无船难行 永不散箍的历史

生于1964年的周永干,从16岁师承父亲周福友开始钉船,经手的船不下千条,老鸦船、张卡船、开泥船、鸭船、脚划子……无不涉及。周师傅拿出了保存完好的爷爷周宏才留下的造船单据,慢言细语娓娓叙述中,竹泓造船业的历史得以再现出一鳞半爪:兴化历史上曾是出海口,无船难行。

在宋代范仲淹修筑“范公堤”之前,当时竹泓镇上就有了造船的手工作坊,到明清时期,竹泓木船制造已成气候,清末鼎盛之时,全镇以周、郑、陈、王、冯、崔、李等几大姓为主,近百户从事纯手工造船,并延至现今。造船不仅仅是竹泓人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由手艺孕育的民俗文化底蕴以及一代代造船人演绎的人生酸甜苦辣更让人关注。

在周永干的记忆中,竹泓镇竹二村的造船作坊开始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单干”,父辈以制造农用船、渔船、客运船为业,满足自己生活出行外,也不时有外来客商上门订制渔业用船。年少的周永干往来嬉戏间入眼处也多是手艺人制船的场景,来了兴致,便问东问西,不知不觉间已在心中烙下深刻的记忆。

进入九十年代后,周永干的造船技艺逐渐成熟起来,25岁他结婚后,父亲给他分了些木料让他像两个哥哥一样独自经营, 第一个订单就接下一个16米长的大船,客户拿来图纸后,由于文化不高,看起来挺费劲,急得周永干好几个晚上睡不好觉,不服输的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机会,通过实地调查、多方学习,他和妻子连夜干了起来,妻子也是出生在造船世家,爷爷是有名的木匠,干起活来一般男木匠也顶不上。

凭着过去的经验和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两人边研究边干,成功地造出了16米的大船,虽然费了很大精力,但他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周永干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认真的态度、精湛的技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拓展市场 永不散箍的创新

竹泓的造船业曾经如此兴盛,远远近近的渔民从四面八方赶到竹泓添置木船,或当场购买或定制,小小的古镇竹泓每天热闹非凡。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前后,公路的快速发展以及鱼市疲软,农用船、渔船市场渐趋饱和,加上水泥船的竞争,木船制造似乎已经光辉不再,镇内造船作坊从近百户锐减到十来户,从业人员也因为行业太苦、收入太低而后继无人。周永干缘于对这项手工艺发自骨子里的深爱,同时因为多年的丰富经验、想客户所想的仁厚使他一直拥有固定的客户,所以苦苦支撑,坚守了下来。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幸运不期而至。2005年荷兰客商到上海外贸订做中式木船,刚好有个本地姑娘参与接待工作,她听到外商的意向需求,不禁讲述起了自己的家乡遍地都是造船厂,于是外商来到竹泓考察,这一张荷兰客商170条传统木船的订单意外“闯入”了这个以造船为生的小镇,也给当时的竹泓木船制造业带来了新的转机。

竹泓木船制作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单独接下这份庞大的订单,周永干惊讶于国外客户的到来,也惊喜着传统制船手艺被认可,觉察到这不同寻常的机会不可错过。当时的周永干手艺在镇上已经数一数二,再加上他为人善良,待人诚恳,大家都很相信他。于是他牵头召集了村里20多个人形成一个临时“小组”一起合作接下了这笔订单。那时候的小镇每天都响着此起彼伏的造船声,整整20个月,他们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将手艺人对木船制作的慎重都钉进了每一条船上。

这次契机带给周永干的不仅仅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更是一种理念的更新。他看到了家庭小作坊的局限,于是他有了办厂的念头。2007年3月,周永干创办了竹泓第一家正式注册的木船制造厂,聘请十几个工人一起,承接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甚至国外的订单。“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要传承,也要适应性地有所创新。”周永干的创新是从工具、形式方面着手,木船厂生产制作的船只类型不再局限于农用、渔用船,而是向旅游、环卫船只方向发展,更以独特的手艺研制开发出尖头船和“龙舟”等新品种。

非遗助力 永不散箍的传承

周永干等造船人把产业做到国外的事,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当年申报非遗项目时,镇政府关注到了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每天都干的活儿还能申报非遗?咱这又不是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周永干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奇。

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周永干整理了从1951年开始祖爷爷制作木船报税的税票帖子存根等相关材料,2008年竹泓木船工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这项古老的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船厂悄然兴起,竹泓传统技艺制作的木船已不再局限一隅,逐渐在更远更广的地域摇荡出彩,也增强了竹泓镇造船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周永干也在竹二村看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2005年之前,村里30岁以下的制船手艺人不见影踪,而今20多歲的年轻人也开始重视这门工艺复杂、工序繁多、耗费工时的手艺活。2009年4月周永干被国家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木船制造传承人”,还被推选为 “竹泓镇木船制造协会会长”,他成为了竹泓造船行业领头雁,这是一份荣誉,也带来了更大的责任。

在木船制造上,周永干对自己及工人有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在营销方式上,他自学了网络知识,建起了网站,拥有自己的外贸平台、淘宝店面,万元以内的订单很多网上直接交易,数额较大的订单客户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然后再实地考察达成合作。

在技艺保护中,担任镇木船制造协会会长的他,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也牵线搭桥让手艺人有更多交流;收徒授艺,传承创新,担当起促进竹泓木船制造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用周永干的话说,“国家给了你这个称号,你不能糟蹋了”,所以已经年过半百的周永干依然坚持与工人一起干活,他所制造的每一条船都是他自己的样子——结实、坚固、精致。“既然身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人,那么就不能将自己的手艺丢掉,我需要赚钱,但是更需要将手艺传承下去。”周永干的身上有着水乡汉子的坚韧、执着,最重要的是他的心里始终拥有一份对木船制作传统工艺的虔诚。

猜你喜欢
木船造船手艺
手艺
最贵的不是手艺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老手艺
造船技术2016年(总第329期~334期)总索引
《小木船》后传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造船出海 扬帆启航
江苏太仓元代古木船
木船友情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