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风地动仪

2020-03-19 08:48李广进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复原方向科技

李广进

东汉时期,中国传统封建经济模式得到巩固,不仅与西域诸国互通友好,往来贸易,国内的社会景象也是一派繁荣。中医药理论的成熟发展促使人口迅速增长;铁制农具的创新应用致使耕地面积逐步扩大,农副产品日益丰富;廉价纸张的发明书写了文化传播的新方向;河南荥阳以东至高青县的治黄工程,更是书写了中国古代传统水利科技的新篇章,使得黄河800年不曾改道。这就是我国汉代灿烂的科技文化氛围,候风地动仪便诞生在那片肥沃的科技土壤中。

遗憾的是,2017年的秋天,缘于对地動仪复制原理的争议,由王振铎先生主持复制的相关内容已被历史教科书所不录,影响数代人的“地动仪形象”将逐渐淡出新一代青年人的视野。但就此项发明而言,它是我国汉代科技发展高度的标志性体现,大有科普之必要。虽然学术尚存争议,但就复原一事的过程而言,不必说它是科技史家辛苦历程的精神体现,就是复制过程中的经验性启示,也是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应被后人珍视。我们只有正确地对待地动仪复原的探索之路,才会让这项古老的科技发明走得更远。因此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华夏之光”展厅,同时为公众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复制模型及相关的原理介绍。

据文献记载,候风地动仪的发明时间为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通体铜铸,外表像盛酒的器皿——酒尊,直径约8尺,折合现代尺寸约184.8厘米,外部由8条龙和8只蟾蜍组成,代表8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龙的口中衔有铜球1枚,为活动状态,在尊的内部与龙相对应的是“八道”,中间装有都柱。当有地震发生时,受地震波的影响都柱则会触碰“八道”中的一道装置,引发龙嘴张开,铜球落入蟾蜍口中,依此来判断地震发生的方位。

专家学者的主要争论焦点在于“都柱”的形态及安装方式等方面。王振铎先生认为,都柱应上粗下细地矗立在地动仪内部中央;冯锐先生则认为都柱应为悬垂摆式悬挂于地动仪内部上顶。此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矗立中央难于立稳,随时会有倾倒的可能,而悬挂于顶部又容易触碰旁道,产生误判。另外悬垂摆式采用钢球滚动触发“八道”的方式,也有待推敲,因为有专家提出远在2000年前的汉代很难制作出如此规格的球体。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悬垂摆样式的“质量摆阻尼器”减震装置,于实际的建筑构造中也有应用。其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当地震发生后,楼房向某一方向倾倒的同时,“质量摆”会给建筑一个与建筑倾倒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或减缓建筑物的倒塌,从而达到抗震的效果。

地动仪的复原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因为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资料中,只有《后汉书·张衡传》中与之相关的200余字记载,依此来推想古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未来的复原之路一来有待相关文字史料的进一步发现,二来便要靠科学家和科技史家的共同努力了。

猜你喜欢
复原方向科技
复原力是一笔人生财富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科技助我来看云
发掘及复原恐龙化石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改变颜色和方向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