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一体化的发展新模式:公共投资撬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赤水经验

2020-03-20 10:03王惠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6期
关键词:赤水旅游业农民

王惠

摘要:赤水从一个穷乡僻壤的贫困县走到贵州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富裕市,旅游业正是它摆脱贫困的支柱主产业。赤水创造了旅游促扶贫,扶贫推动旅游业良性发展的一体化新模式,关键在改革之初就确立了旅游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的战略思想。经过几十年的拼搏,至今成为拥有八块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名片的旅游胜地。从最早“十丈洞”开发到“申遗”成功,总投资不超过100亿,而如今取得平均年综合收入超过150亿的成就,真正实现了公共投资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巨大的转换。

关键词:旅游扶贫一体化;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投入与产出

赤水经过全国第三方严格检查验收,2017年实现了贵州省全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县级市。不同于一些沿海地区依靠以土地入股同外资联合办厂来脱贫,也不同于土地宽阔的平原地区采用生产、加工与销售一条龙经营的合作集约化方式实现共同致富,赤水市所采用的是发展旅游产业及与旅游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方式来实现脱贫摘帽。这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于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的广大山区,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值得我们从理论上去探究、分析。

赤水市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贫困县,全县除了围绕县城周围是属于丘陵,其余绝大多数地区,属于高山、密林、沟壑纵横的贫瘠山地。土地肥力差,日照不充足,粮食产量低,农民种粮不够吃,只能多种薯蓣、蔬菜类来补充。城镇人口大多数却依靠竹木材家庭手工和小作坊加工简单成品、半成品运往外地销售来换取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赤水市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将这一落后面貌彻底改观呢?赤水没有地下矿藏资源,工业经济得不到发展;高山、密林、沟壑纵横虽然是致贫的自然条件,但换成另一种思路来考虑,不就是发展水电和旅游业的天然资源吗?这种思路一经形成,就成了全市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共同的意识。在赤水风溪河流域水电建设指挥部于1989年9月撰写的《在电力开发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与旅游综合效益的风溪河流域》的这份验收报告中提到了就电力开发同旅游产业协同的构想战略。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的撰稿日期是1989年。那时,全国还没有旅游业,各级政府也没有设立指导旅游发展的专门部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赤水市(县)政府和普通百姓就有了发展旅游业的想法,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超前意识。所以,当贵州省水电厅在审查来自赤水的这份报告时,就十分赞赏,而且,还将这份报告同时递交主营水电部门的省长和省政策研究室,希望省政府从中得到重视旅游发展的启发和思路。从这份报告诞生到现在,已有三十年。这三十年中,赤水市委、市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然而,不管谁来主政,像接力棒赛跑一样,都一直坚持这种旅游和其他产业综合发展的战略思想。今天的赤水旅游业蓬勃兴旺,以2017年为例,这一年的旅游综合收入就多达185亿元人民币。这对于只有30万人口的县级市来说,是一个惊人的变化。赤水市委、市政府是怎样运用自己手中有限的财政投入,撬动这每年都有上百亿元综合收入的旅游业的呢?

以往的資料显示,赤水市将旅游业确立为发展目标到如今规模化的配套产业的出现,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从1981年建设两河口电站起,到1992年赤水旅游局的正式诞生为第一个时期。从赤水旅游局的成立到现在为第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两河口电站建设指挥部为主体,吸收民间有识之士,收集、整理关于风溪河流域的地理、物产资料、或拍成照片、录像、或撰写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宣传、汇报、争取这些部门的支持。指挥部的这些举措所换来的成果就是将风溪河流域纳入全省的旅游开发计划。由于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国一些重点大学地质系的教授亲自带队前来赤水作科学考察。贵州师范大学的教授着重考察被称作活化石的古生物桫椤(又名树橛,上亿年前恐龙的食物)的分布,继后又配合北京大学教授一同考察赤水各码头的古镇及城堡的成因,中国科学院教授前来考察赤水的气候、地质与物产。广东中山大学的教授着重考察赤水的丹霞地貌并确定地质生长特点。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着重考察的是赤水号称千百条瀑布的不同特点以及形成的地质构造原因。北京大学的教授除了考察赤水古镇、城堡的成因之外,还着重从全国的角度对比性的分析、评估了赤水旅游的价值。所有这些考察,除了刊载在学报上之外,还将考察过程制作成影碟在中央科教频道多次播出,所有这些科学性的考察,对于扩大宣传赤水,提升赤水的品味价值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说第一个时期可以理解为由政府和民间共同主导时期,那么第二个时期则属于政府为主导,民间为协助力量强力推进旅游产业时期。为了扩大宣传赤水旅游价值,让全国乃至世界都知晓赤水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美丽的地方,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市委、市政府组织了一干人马,书记或市长亲自挂帅,到成都、重庆、贵阳、广东、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去挂图片和放录像的宣传,多次邀请全国各大知名度较高的几十家报社的记者到赤水一游,让这些记者写出感受赤水游览的一系列散文在自己的报刊上发表。在邀请的名录中,还有几次重量级的邀请活动:全国摄影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到赤水进行采风。在这些文人采风活动中,以阎肃和徐沛东为团长、副团长的采风团最为著名,赤水给他们的美好印象太深了,为此他们还现场集体创作了歌曲《神秘的赤水河》献给赤水人民,离开赤水后,又创作了一批歌曲。由于各类文人的强力助推,赤水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连许多国家的老外都受此影响,纷纷前来赤水游览、观光。

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期间,赤水市政府开始年年组织举办全国性的自行车山地爬坡赛和冬泳赛,这虽然属于体育项目,但它带来的对外宣传效应同样是巨大的,因为各地运动员在进行比赛的同时,领略赤水大自然的雄奇与壮美,回到家乡后,口口向朋友、同事细说,让同乡产生向往赤水一游的冲动。由于是全国性的体育竞赛,各大新闻媒体自然不会错过及时报道的机会。

赤水申遗成功后,便进入了一个以旅游业为中心,其它产业配合的全面发展大提速、大提升的阶段。在大规模引资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扶贫工作也就相应地提上了日程。赤水市委、市政府非常清楚,要扶贫,就必须建立适应当地资源并能带动周边农民一同发展致富的主产业,而发展这种主产业,又必须与市场完全对接。毫无疑问,旅游业作为主产业,围绕这一主产业配套性的发展各种服务业是与市场完全对接并能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好项目。自从赤水申遗成功之后,市委、市政府在促进旅游主产业发展的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扶贫工作。

首先,将城区周边几个乡镇的农民转为城市居民,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在未来20年内将赤水打造成具有20万~30万人口的国际旅游都市。为此,市区面积必须拓宽。赤水城周边的六个乡镇纳入市区范围。这几个乡镇的农民所得到的土地、房屋、果木等损失赔偿款,除了购城市新房外,还有可以自己创业(主要是开小饭馆、小旅馆、小商铺等)的剩余资金。划入市区的农民得到城镇居民待遇,老年的享受低保,年轻的可以由政府无偿培训在旅发公司当导游。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旅游潮,避免游客对某些景区过分扎堆拥挤,旅发公司按政府的规划建立了一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功能最齐全的调度各景区旅游人数转换的游客中心。从游客中心到各景区需要大批人员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这对失去土地的青年农民,将他们安置到这里作保安或保洁员等,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不失为一种特殊的脱贫方式。

其次,对还不能城市化的农民来说,脱贫的办法是政府出政策扶持和信用幫助,鼓励有经商能力的农民在各景区周围做生意,如开小饭馆、小旅馆,或卖本地土特产、干笋、玉兰片、虫茶等和以竹为原料的各种手工艺品等。景区的游客量大,所开设的饮食店往往供不应求,饭店所需的蔬菜和肉鱼类,由附近的养殖户提供。

如果说,家住各景区附近的农民主要靠直接服务于游客的方式脱贫的话,那么,不在景区附近又不属于市区规划为居民的农户又靠什么脱贫呢?靠同样的政府扶持,信用帮助,建立家庭饲养场和果蔬基地的办法致富。赤水城市人口在迅速扩大,这是一个较大的也是相对稳定的消费市场。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城郊的农民建起了一个个家庭养鸡场和养猪场,或建一个个家庭蔬菜基地和水果基地。这些饲养场或果蔬基地虽说规模小,但由于市场需求量大,这种家庭式的经营往往互相带动,连成一片。

对于居住在高山地区的农民来说,除了极少数靠高山养鱼和高山养蟹可以脱贫之外,大多数农民是很难致富的。政府扶贫工作的重点就摆在这里。对这部分较困难的农户,一个是异地搬迁,由政府出资集中修建居住地,将一部分农户安置在这里。新的居住地还必须为适龄劳动力提供生存保障,所以往往在居住地附近,还为他们建一个规模较大的鱼池。对于还留在高山原处的农民,则将土地,山林通过转包方式重新组合,连片种植,如茶园、石斛等。高山之地虽说产量不高,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土地未受任何污染,可以生产无公害的有机食物。在长沙镇有一处高山之田就被香港一个老板看中,雇佣当地农民租田种水稻。这种水稻加工成大米直接销往香港,一公斤可卖一百多元。赤水政府还成功地探出在高山修建供来自大城市人避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式建筑、新街,从而带动周围农民由单纯的种植向种植与服务为一体转变的一条新路。此外赤水市委、市政府开始着手部署旅游业的大提升,如在依山傍水之处打造养老养生基地,改造古风犹存的老场镇,使之变为集揽胜、民俗、文化等综合体验的新型旅游重镇。与此同时,加强各景区互相连接的大环线建设,争取高铁、机场早日在赤水落户建成。这都为实现赤水的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常态化提供所必要的条件。随着这些建设的一步步到位,又将会提供一大批就业机会,同时,还会为已脱贫的农民提供增大收入的机会。

由水电开发带出旅游业,由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成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实现。这就是赤水旅游扶贫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路径。任何一个地方的扶贫,要想要让贫困的农民脱贫致富,就必须有一个将自身资源优势发挥出来的主体产业,而且这个主产业还必须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赤水选择旅游作为主产业,可以说选对了方向。旅游业既是赤水的基础产业,也是赤水的主导产业,旅游业的基础作用决定扶贫工作变得十分扎实而不是虚空,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又决定了建立在这一基础产业之上的各种生产与服务性的小产业能全面开花结果,从而通过扩大就业的门路来实现脱贪。总之,赤水的扶贫工作紧紧依托于旅游业,并与旅游的发展相互依存,融为一体。赤水市委、市政府在扶贫事业上之所以信心十足,就是因为他们早就认定经过几十年打造的旅游业是能改变赤水贫困面貌的坚实牢靠的产业。

从1984年由指挥部从工程款中拨四万元投资到十丈洞景区的开发起,到赤水申遗成功止,赤水政府总计投资,不过几十亿元,然而,它却撬动赤水每年平均150亿元以上的综合收入,如此巨大的效益,不仅实现了全市农民全部脱贫,更主要的是,它还将长久地使脱贫农民朝富裕的方向迈进。从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看,这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成功转换。赤水本身没有地下矿产资源,这决定了赤水要想发展经济,只能在地面上的竹木资源方面作谋划下功夫。对于这些竹木资源,既可以发展加工业,也可以发展旅游业,赤水早在全国还没有形成旅游业的改革初期,就已经确立了发展旅游业这一战略远景,正是这一战略远景,才使得赤水市从领导到普通百姓,都上下齐心,始终不懈地朝这一方向迈进。赤水能获得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名片也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近三十年努力拼搏的结果。正是这样的战略思想和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奋斗,才能做到投入少,产出大的最大转换,才顺理成章地创造了旅游、扶贫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神奇民族医药学院经济商务学院)

猜你喜欢
赤水旅游业农民
耕牛和农民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农民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赤水情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