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访谈报告

2020-03-23 07:11鲁微肖婷喻馨桐徐红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村小学家校共育

鲁微 肖婷 喻馨桐 徐红

摘    要: 家校共育是一种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培育方式。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方式对家校共育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小学对家校共育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共育成效,作者提出地方政府相应部门应加大对家校共育的宣传号召;学校方面应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并利用有限的形式合理安排共育内容;教师应加强对家校共育的理论学习和方法研究;家长应更新教育意识,有效参与共育。

关键词: 乡村小学    家校共育    访谈报告

1.调查目的与意义

1.1调查目的

国内家校共育研究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乡村小学学生家长将“教育”二字割裂:认为“育”是家长的事,“教”则是老师之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发展,仅靠学校单方面无法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家校共育可以整合家、校教育的优势,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成长。因此,为完善家校共育理论研究、提供先进的实践方法,发挥家校合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仔细调查家校共育实施现状,深入分析背后原因,并提供科学的对策建议,这就是本次调查之目的所在。

1.2调查意义

A校是荆州区极具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对A校家校共育实施现状进行访谈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对策建议,引导荆州区乡村小学家校共育的实施并使之健康、协调发展。

2.调查设计与过程

2.1调查设计

为真实、具体地反映家校共育在乡村小学的实施现状,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对A校3—5年级共13名教师、50名学生、50名家长进行访谈。访谈设计编制后,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正式访谈设计,结构如下:

2.2调查过程

事先与A校校长预约好访谈时间后,2018年11月22日,调查小组正式进入A校展开第一次访谈,访谈对象主要为教师;2019年4月17日再次进入A校进行第二次访谈,访谈对象主要为学生及家长。并在得到受访者允许的前提下通过手机录音、观察其神情及肢体动作收集信息,最后通过抽取关键词法提炼观点,对访谈信息进行处理。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共育意识

3.1.1学校、家长对家校共育有足够的重视

在访谈四年级某位班主任对加强家长与学校合作的态度时,他说道:“我当然是一种倡导的态度,现在光靠老师已经没办法教育好孩子了。”且在与其他非班主任教师及校长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都持支持态度。同时在对学生家长的访谈中,绝大多数家长表示极为赞同,认为自己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贡献力量。因此,学校和家长都予以家校共育足够的重视。

3.1.2大多数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不高

在访谈教师时得知:由于A校大多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为监护人且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多数人认为孩子吃饱穿暖就行,而教育则是老师的事,“老师你帮我负责管吧”,这是老师们经常听到的话。在访谈家长时,发现很多家長表示“我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怎么教,也没什么时间,索性就都交给老师了”。由此可见,家长在共育过程中存在怠惰,参与意识有待增强。

3.2共育行为

3.2.1共育行为的内容范围较狭隘

家校双方基本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情况,且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才会进行沟通,家校共育的价值没有充分显现。有班主任表示“平时沟通内容主要就是学习,生活方面很少。除非学生生病了,家长就会要老师多关注一下”;受访的家长大都表示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并且只有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的时候,老师才会与其联系。

3.2.2共育行为的形式缺乏多样性

在问及家长有关家校共育的活动及方式时,家长提及最多的是家长会(普遍一学期两次)、微信群(每天联系),部分家长还谈到家校共育手册(仅用于记录作业和家长签字),诸如家长委员会、亲子运动会、家长沙龙、家访等共育活动,家长均表示未曾开展,家校共育的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

3.2.3共育行为的过程缺乏信任

当问及教师在实施家校共育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时,有教师说“家长对我们的辅导存在偏见,有抵触情绪”,这一点我们在访谈家长时深有体会,例如有家长认为,教师少布置家庭作业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与家长相互不理解、不信任,给共育的实施又添阻碍。

3.3共育结果

1.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法欠科学,各种主客观因素交织导致参与度较低,因此,共育活动基本形同虚设。

2.共育意识不强、内容面狭隘、方式落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家校共育收效甚微。受访的家长表示在家校共育实施前后,孩子的变化不太明显,短期内或许有所改善,但从长远看,变化不大。

4.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对此次调查研究作小结可知:乡村小学家校共育总体呈现出“家冷校热”的现状——家校双方都认为共育是必要的,但实施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校方对家校共育的理论研究和方式创新不足,家庭的教育观念落后、有效家庭教育的缺失及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共同导致共育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共育成效。

4.2建议

第一,针对乡村小学学生家长教育意识不强的现状,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2015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5]10号)明确指出:家长在教育中应承担主体责任,推动家校密切合作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响应号召,加大对家校共育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可参考南京市《江宁区优秀家长标准》做法,引导家长有意识、有目标地参与到孩子教育当中。

第二,针对家校双方“不沟通”“不理解”,学校方面应该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增进与家长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领导帕夫雷什中学在小学生入学前两年就举办家长学校,每月组织两次学习活动,由最有经验的老师授课,给家长传授最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与家庭教育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学校应总结已有经验,真正落实创办家长学校,除了给予家长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之外,还应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沟通、组织授课内容、创新授课形式的能力等。同时听取家长意见,双向沟通而非单向灌输,使家校加强沟通、增进信任,在孩子教育上保持一致。

第三,针对沟通内容范围狭隘、共育方式较少的问题,笔者考虑到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及家长的年龄、工作等客观因素,过于追求形式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应充分利用有限的形式合理安排共育内容。其中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即“家长会”和“微信群”,定期召开家长会及在微信群中直接与家长进行沟通。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传递信息时不应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更不应只在孩子犯错后才联系,而应关注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表现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另一方面家长应主动向老师咨询,了解孩子的各种动态并对异常行为及时调节,做到家校“无缝对接”,实时掌握孩子的发展动态。

第四,针对家校共育收效甚微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并对共育结果保持乐观。努力构建健全有力的监督体系、形成客观有效的量化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反思总结,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共育过程更加透明;共育后续发展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胡白云等.家校合作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J].教育探索,2017(6):25-30.

[3]刘小洪.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7(8):7-10.

[4][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38.

[5]赵迎男.小学家校合作的研究现状及提升路径[J].基础教育,2018(6):219-22.

通讯作者:徐    红

猜你喜欢
乡村小学家校共育
如何提高西藏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谈乡村小学电教设备管理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如何培养乡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信息技术走进乡村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