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王皮戏”音乐传承思考

2020-03-23 13:34马晓婷
艺术评鉴 2020年2期
关键词:曲牌传承

马晓婷

摘要:平阴“王皮戏”是一种民间歌舞小戏,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唱腔结构是曲牌联缀体,以明清时期的曲牌为主,曲调新颖、富于地方特色。当今,地方戏曲音乐存活状态如何?怎样传承?在现代某些体裁的音乐创作、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进行传承,是值得思索的。

关键词:“王皮戏”   曲牌   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014-03

“王皮戏”流行分布于山东平阴、东阿等县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仅存《十八大姐逗王皮》这一剧目,被称为“王皮戏”,又有“王皮调”之称。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夹缝中生存,王皮戏的传承工作多局限于其所在县区、乡镇和农村,且除了老艺人和有关文化部门外,关注的人寥寥无几。学术界对王皮戏的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研究范围宽泛,个案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个案研究为视角,思索平阴王皮戏曲牌、唱腔等元素的传承,为地方传统音乐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传承方向或路径。

一、传承沿革与现状

(一)传承沿革

《平阴县志》记载:王皮戏“起源于孔村镇郭柳沟村一带,已有380年的历史……作者是平阴县的兵部侍郎孙光祀”。[1]另有民间传说,“王皮调”的故事是孙光祀的父亲孙振图所编。当年朝廷命令各地优秀的民间‘玩艺进京献艺。孙振图根据自家门口缝鞋匠王新春(即王皮)的故事,编了这个节目。”[2]

据老艺人讲述:道光年间,一位云游的道士,在郭柳沟村东真武庙期间,将王皮戏教给了本村道士刘立木,刘立木又传授给了郭柳沟村的杨书业等人。1931年传给了赵书凤等人。赵书凤讲,村民开始只是凑在一起唱“王皮调”,光绪年间,村里组织起了王皮社,农闲时搭班演戏,春节期间去到临县和乡镇村演出,至今仍有歌谣流传:“郭柳沟不害臊,大人孩子王皮调”。文革期间,王皮戏经历波折,梁广斌同王皮戏第四代传人赵书凤将“王皮社”恢复,重新编排王皮戏,自此以后,梁广斌带领村民每年春节都组织“王皮戏”演出,王皮戏慢慢恢复了它的生机活力。2004年被济南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传承现状

王皮戏的传承主要是口传心授、节日表演和文艺演出的方式。

当今社会,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不断冲击着群众的眼球。在如此文化生态环境里,王皮戏的传承面临着严峻形势:多种艺术形式激烈竞争的环境;村里会唱“王皮调”的人已经逐步老龄化,年轻一代传承观念淡薄;群众新的审美体验迫切要求“王皮戏”进行不断创新。

二、音乐中的传承元素

(一)曲牌唱腔

王皮戏的曲牌主要有《耍孩儿》《叠断桥》《桂枝香》《山坡羊》等,十八大姐每人一个固定的曲牌和曲调,曲调中常伴有“哼咳”“嗨哎喲”“了那”等衬词,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咳”之称。曲调采用五声调式,徵调式和角调式居多,旋律婉转细腻,地方特色鲜明。

《叠断桥》单乐段,五声徵调式;节奏以四十六、附点八分为主;曲调诙谐、婉转;衬词“嗨哎喲”的长度达两小节。《耍孩儿》单乐段,五声角调式,节奏以二八、附点八分、四分为主,中速,散拍,自由延长音、装饰音和下滑音的使用,衬词长度最多可达四小节,使旋律自由洒落。

有学者提出,王皮戏曲调受到蒲松龄俚曲的影响,“王皮戏,是由民歌套曲演唱形式的‘平阴秧歌直接发展而来的,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全出戏共由十几首民间曲调联套构成:【耍孩儿】(娃娃),【序子】【山坡羊】【清江引】【叠断桥】……但从它每句后拖腔的运用,应是从蒲松龄俚曲【耍孩儿】处继承来的”。[3]

“王皮调”生长并扎根于地方文化生态环境,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活力,这些唱腔和曲调,正是传统音乐需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之所在。

(二)念白、唱词和数板

“王皮戏”的念白、唱词和数板,句式工整、合辙押韵,直白通俗。如,王皮的一段念白:“养子院里是家乡,千掐头儿把身藏……百家姓上第八位,人人称我是老王”;又如,钱氏的一段唱词:“钱氏带笑把头低,王皮做事太心急。奴家娠怀三个月,哪里就到临盆期”;再如,戏中一段数板:“王皮听说只发怔,好似菜瓜敲泥磬。娘子说话有藏掖,王皮心里如做梦”,王皮戏中的词是七字句,多为四三、三四结构,句式工整、押韵、朗朗上口,极具方言特色。

音乐文化的发展是持续性与变化性并存的。它们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同时,又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时代和地域特征。王皮戏中的念白和唱词,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融入方言体现地域特色,这是继承先辈音乐遗产所必需把握的。

三、对王皮戏音乐传承的思索

(一)传统传承方式的延续

平阴王皮戏的传承方式大致分为两类:口传心授和社会传承。社会传承主要包括文艺演出和节庆表演,是当今传承的重要方式。“口传心授”一直是我国传统音乐传承不可或缺的手段,但西方记谱法的引入、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信息化,口传心授受到严峻挑战。管建华曾言:“东方哲学强调主客体合一。中国的天人合一……这种整体论的宇宙观及方法论形成了东方音乐的创作、传承、教学方法的整体性”。[4]“口传心授”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一个特色,是中国哲学思想或文化行为方式的一个体现。

当今社会,文艺演出形式多样,令人目不暇接,“王皮戏”与时俱进走上舞台,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居于次要。然,要想使它永远的活态传承下去,培养传承人是重中之重,那“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是必不能丢失的。有关部门领导加大在县文化馆或文艺活动中心等地方组织学习王皮戏培训力度,传承人亲自授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一代传承、弘扬王皮戏。2018年平阴县文化馆迈出第一步,开设了《王皮戏》传承人公益培训班。欣喜之余仍觉任重道远。

(二)王皮戏音乐的创新性延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5]将王皮戏引入校本课程或实施“王皮戏进课堂”活动,并由学校创造条件请专业艺人进课堂亲自教授唱段,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同时,扩大了王皮戲的传承范围,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感,亦有利于王皮戏音乐的传承。

其次“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咳”的唱腔,在当今基于民间音乐创作的歌曲、器乐创作中,尽量保留原貌的同时,将王皮戏某些曲牌旋律融入进去,创作带有传统音乐印记的民族的、大众的音乐作品。

四、结语

在传统音乐不断受到冲击的时代,王皮戏仍顽强地存活在当地文化环境中,这是幸事,但又是不幸。它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应该得到我们的深思与重视,我们应该始终不忘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不忘我们这一辈人的历史使命,才能使王皮戏更加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注释:

①曲牌属平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熊泽功.平阴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2]苗晶.黄河音乐万里寻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刘晓静.蒲松龄俚曲中的【耍孩儿】[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报,2005,(01).

[4]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侯延爽.山东“王皮戏”传承及发展思考[J].东岳论丛,2016,(02).

[7]宋希芝.民间小戏“王皮戏”考索[A].山东省民俗学会.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贾力娜,马思梦.《满江红》传承人贺娟林研究[J].民族音乐,2018,(06).

猜你喜欢
曲牌传承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聊斋俚曲是一个系统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试论叠字体【叨叨令】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