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2020-03-23 09:36
北广人物 2020年9期
关键词:达斡尔铁柱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一带。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共有131992人。

细密柳条围栅的院落,木质门楼、茅草房顶、大烟囱,如果不是门上“达斡尔民俗展馆”几个大字,这里与普通农家院并无二致。里面展示的与达斡尔族息息相关的205件老物件,竟全是由一人搜集了12年而来,他就是达斡尔族老人鄂铁柱。

他被当地人誉为达斡尔族的“活化石”

以老物件和真实的场景还原达斡尔族人的过往生活,在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乡间,这种略显简陋的民俗展馆不时可见。“留住老屋,才能记住乡愁。”腾克镇达斡尔民俗陈列馆负责人鄂铁柱表示。

“达斡尔”意为“故乡”,也有“开拓者”的意思。自1 7世纪渡过黑龙江南迁后,达斡尔族人便在嫩江流域开田垦荒,兴建家园。300多年过去,这片土地收获了“大豆之乡”“曲棍球之乡”“歌舞之乡”等美誉,达斡尔族人也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着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腾克镇附近的达斡尔民俗村,记者见到了年逾五旬的达斡尔族民间艺人鄂铁柱。他能歌善舞,传承着达斡尔族的文化遗产,被当地人誉为达斡尔族的“活化石”。

鄂铁柱的家位于民俗村的最东端。这里的房屋全部按照传统的达斡尔民居样式,采用现代材料建成。所有的房舍,被木桩为经、柳条为纬的篱笆合围起来。

走进鄂铁柱的家,木质地板干净得让记者不好意思落脚。进入厢房,南北西三面都是炕。鄂铁柱说,在达斡尔族,这种三面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问及现在与过去的变化,鄂铁柱指着身上政府给他定做的民族服装说:“以前有钱人才穿这样的衣服。”鄂铁柱还兴致勃勃地展示了他的手机上网功能。他说:“现在可好了,我们也能跟上时代了。”

12年收集老物件

鄂铁柱一直从事民俗文化资料收集工作。他6岁便登台演唱达斡尔歌曲,并获诸多奖項。“我平时最大的爱好便是收集达斡尔族的历史、文化资料,喜欢唱达斡尔民族歌曲,将老一辈人口中相传的民间故事唱给大家听。”

“这个马鞍十分宝贵,费了好一顿口舌,才从一个达斡尔族老牧民那里‘淘到手,是我们达斡尔族马鞍。”鄂铁柱得意地指着这个马鞍说,“你瞧,蒙古族马鞍的后凸起高于前凸起,而我们达斡尔族马鞍的前凸起要高于后凸起。”

58岁的鄂铁柱自小在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熏陶中长大,对本民族生产生活用具十分熟悉。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现代生活的影响,达斡尔族的原始物品越来越少,民俗文化也逐渐被冲淡,出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难题。意识到这一点,2008年鄂铁柱开始搜集本民族的老物件,竭力“挽留”本民族民俗文化。

鄂铁柱对保护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的执着,被腾克镇的干部们看在眼里。腾克镇是达斡尔族人口聚居区,和鄂铁柱一样,当时镇政府也想要保护达斡尔族民俗文化。于是,2009年镇里专设场地,并资助鄂铁柱四处“网罗”最具达斡尔族民族特色的老物件,最终建成了现在的腾克镇达斡尔族民俗文化陈列馆。

一件接着一件,一年接着一年,经过鄂铁柱1 2年努力,如今他收集的达斡尔族老物件达205件,从炊具、生活用具、狩猎用具到日常服饰,几乎覆盖了过去达斡尔族人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陈列馆的参观人数最多时一年能达到4万余人次。

如今,腾克镇达斡尔族民俗文化陈列馆成了村里、镇里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鄂铁柱也成了馆长。不论是村民还是外来的游客,总有一波接着一波的人来陈列馆里参观。鄂铁柱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向他们一一讲解老物件背后的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同时不忘骄傲地来一句:“我是达斡尔族。”

据新华网等整理

猜你喜欢
达斡尔铁柱达斡尔族
相亲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来自呼伦贝尔大地的自然之歌——记达斡尔族词作家 诺敏
收场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大众传播对达斡尔民族文化的影响——以齐齐哈尔市洪河达斡尔族聚居村为例分析
从契丹小字解读探达斡尔为东胡之裔
论达斡尔族通婚趋势
达斡尔族文化认同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