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总理”的防疫故事

2020-03-24 08:51臧运卓
环球人物 2020年5期
关键词:邻里小巷居民

臧运卓

邹紫娟。1967年出生于浙江衢州,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2015年被全国社会工作协会评为“全国小巷总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红马甲,手持测温枪,虽然不在病房里与病毒搏斗,但驻守在每一道进出家门的关卡上,成为直面新冠肺炎疫情的一道坚实防线。在2020年春节这场“人民战争”中,他们与医生、科研人员、警察一道,成为我们最信赖的人。

他们的名字叫社区工作者。

警报拉响前,他们忙着对付家长里短,让岁月静好;警报拉响后,他们立即成了战士,披甲上阵,守土一方。在这个特殊时期,《环球人物》记者专访了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邹紫娟。疫情暴发后,浙江作为首个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省份,交出了被广大网友誉为“快来抄作业”的漂亮答卷。而网友们或许还不知道,71年前,新中国的第一个居民委员会正是诞生在杭州的上羊市街,这里成了居民自治的起点,而居委会的书记、主任也在共和国的治理史上获得了“小巷总理”之名。

如今,疫情之中,邹紫娟这位“小巷總理”再一次利用起群众路线的法宝,与当地居民一道“御敌于门外”。

特殊的正月

从上羊市街社区工作站到邹紫娟家,只有短短15分钟的车程,但她已经快一个月没回家了。也就是说,整个正月,她就没怎么回家。疫情防控,基层社区是第一道防线,这一个月,每天早8点到晚12点,是她固定的工作时间。而通常的情况是,晚12点,卡口站岗的任务一交接,她还要回办公室整理上传这一天的疫情数据,再回到住宿地点时,都是深夜两点以后了。

“街道在社区附近租下了一处酒店,方便我们休息。要入户排查,还要在卡口站岗,我们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安全的,这种情况下不敢和家人有接触。”邹紫娟嗓音暗哑,比起几天前记者刚联系她时,明显更疲惫了。这是2月下旬,杭州的工厂进入复工期,社区里的外地租户们陆续返程,防疫的压力更大了。

地图上的上羊市街社区不过指甲盖大小,面积仅有0.206平方公里,西湖湖面是它的30倍大。但这里紧邻西湖,属于杭州市中心的老城区,人口密集,人员复杂。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实行社区代管。12名社区工作人员,要担负社区内3800户近万名居民的防疫任务,作为党委书记,邹紫娟直言“压力山大啊!”

她有两个助手,大数据和群众路线。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杭州一直处于前列,疫情防控中也率先将大数据纳入防控体系,特别是在“排查摸底”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3800户居民中,常住人口有哪些?外来租户有哪些?一个月内是否去过湖北?乘坐过哪些公共交通工具?何时何地与确诊人员接触过?……这些信息,以动态图表的形式显示在邹紫娟的电脑中,大大提高了她的工作效率。

“社区工作没什么大窍门,就是有两个精,精准和精细。”邹紫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大数据帮助她做到了精准,而精细就体现在“人”这一要素上。“数据告诉我们哪里该注意该警惕,但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就只能靠双手、靠双腿,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上羊市街是老旧社区,没有院墙,小区道路直接与外界联通,即使采取护栏、隔离带等方式封锁,还是留下了8个供人出入的卡口。很显然,靠12名社区工作人员守住这8个卡口,远远不够。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邹紫娟用上了“群众路线”。

2月9日零时19分,她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夜深了、起风了、下雨了,但你们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我为你们骄傲,为你们点赞!她感谢的,是社区居民中加入疫情防控队伍的100名志愿者。他们披上了红马甲,手持测温枪,与社区工作人员一同上岗,并肩守护自己的家园。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社区有40户居民要实行严格的居家隔离。14天里,社工就是他们唯一与外界接触的桥梁,不仅要做快递小哥、外卖员,还要扮演采购阿姨、心理辅导员等各种角色。看着分身乏术的志愿者们,邹紫娟告诉他们,面对不合理的诉求要学会拒绝,但往往到她自己身上,“学会拒绝”又成了“将心比心”。

她负责的隔离户中,有个从温州返杭年纪不大的独居男孩。最多时,邹紫娟一天接了20通他的来电,买零食、买牙膏、买卷纸,光外卖就帮他送了6趟,甚至到晚上10点,男孩提出想吃冰激凌,“非吃不可”。虽然无奈,邹紫娟还是耐心满足了他的每一个要求,“其实想想也情有可原,一个人在外地,本身就很无助,加上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感染的恐惧心理,人会变得很焦躁。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尽力像家人一样去陪伴安慰他。”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筑起了一道离我们最近的防线。

2020年2月9日零时19分,邹紫娟拍下的照片中,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关卡站岗执勤。

邹紫娟这个月多了好几个微信群,成员是被隔离的居民,三五户一组,她当群主,“没别的,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聊家常、宣泄情绪的地方”。群名很常见,是最高概率会出现在你我手机中的那些名称:我们都是一家人、相亲相爱一家人、永远一家人。

特殊的新年

这个新年,对邹紫娟个人来讲极其特殊。从事社区工作的11年里,因为年年除夕要值班,她没回家陪父母过一个年。腊月里,哥哥打来电话,说母亲病重,只盼着一家人能在一起吃个团年饭。

“虽然只在娘家待了几天,但总算陪母亲过了个年,工作后这是第一次,也许就是最后一次了。”邹紫娟有些哽咽,声音柔柔的,和她照片上的气质很像,典型的江南女子,身材小巧,长发梳成马尾,虽然已经53岁,但一点也看不出年龄。这和大多数人印象中社区书记的模样有些不同,因此在她的社区,居民们喜欢叫她“小女人书记”。

“小女人书记”对基层管理工作感兴趣时还是小女孩。父亲在家乡的镇政府工作,邹紫娟一点点大就喜欢跟随父亲上班“断公案”。邻里街坊的事情繁琐细碎,但在她眼里却有烟火气、有人情味。2002年,杭州开始面向社会招考首批基层社区工作人员,邹紫娟果断报名,考至上城区江边路社区,担任书记一职。

当年的江边路社区属于杭州的城乡接合部,本地人口只有800人,剩余的5000人全部是外来人口。有的是来杭务工人员,还有极大比例是超生的孕妇。“那时候的社区工作不像如今这么分工精细,人口、环卫、计划生育,统统迎上来,让我措手不及,而且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管理‘大肚子,我不适应,觉得一团糟,晚上经常偷偷哭。”想起刚进社区时的慌乱,邹紫娟觉得有些好笑。

好在她是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察觉出社区工作的重要。“社区就像一个小国家,无数个这样的小国家构成了我们的大国,老百姓的小事看似婆婆妈妈,却是能影响社会整体运转的大事。”

2016年,邹紫娟调至上羊市街社区时,已经有了14年的社区工作经验,但老旧社区遗留下来的大堆问题还是让她措手不及。“社区工作人员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你追着居民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大家追着你解决问题。上羊市街是第二种,每天早上社区中心一开门,就像菜市场一样,大家排着队反映各种问题,等着你去处理。被问题环绕着虽然能让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但是基层社区治理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引导居民学会自治。”

邹紫娟来上羊市街前,社区里存在着一颗困扰居民多年的“毒瘤”——辖区的万江路农贸市场后门直冲居民楼,只有一道浅浅的绿化带相隔。由于市场疏于管理,那边厢的商户们为了图方便,习惯将垃圾、废弃物等直接丢进绿化带,久而久之,把这片绿化带当成了生活垃圾堆放处。这边厢的居民楼住户们因此一年四季不敢开窗,下雨时,污水还会直接流进楼道。十多年了,市场和住宅区相互推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如今,“居民”成为上羊市街的发展底色,社区活动中心内有邻里话坊

邻里客厅、邻里书吧等各种供居民使用的主题设施。

元宝街还留有第一位“小巷总理”陈福林的塑像

这件事,邹紫娟要办,但面对“邹书记,怎么办”的提问,邹紫娟只给了一句回复,“你们说该怎么办?”

“如果我出面,问题一时会解决,但十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有深刻的根源。如果居民自身看不到根源,也就不会认可我提出的解决方式。”整整8个月的时间,邹紫娟召开了近20次民意讨论会,终于让双方达成协议,住宅区白天免费为市场提供停车位,市场负责清空绿化带,并落实责任,承诺绝不再违规倾倒垃圾。“这20次讨论会上,我只是一个调停者,真正作为社区主人的永远是他们。”邹紫娟说。

后来,她的这套理念被总结成为基层治理“六步工作法”,即民事民提、民议、民决、民筹、民办、民评,在民生事务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居民充分参与,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为了推动“六步工作法”在上羊市街的落实,邹紫娟特意设置了“民意小圆桌”制度,每周,居民代表们围坐一堂,按照议事日程上的项目群策群力,寻找建设美好家园的最优选项。虽然是老旧小区,但在社区管理与自治上,上羊市街唱出了新曲。

相处久了,老街坊们也看出邹紫娟“小女人”的外表下有“铁娘子”的心。大家信任她,“有事儿找小邹”成了上羊市街的高频句子。随意走入社区内80岁以上住户的家里,墙上一定会贴着大大的两串电话号码:社区服务中心的座机号,还有邹紫娟的手机号。

特殊的上羊市街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70周年华诞的那天,邹紫娟写下了一封特殊的信件,收信人是“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的前辈们”。这是邹紫娟作为上羊市街第二十三任社区书记写给前辈们的信。

长街小巷,白墙黛瓦,极具老杭州特色的上羊市街在中国的基层自治建设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949年10月23日夜,开国大典后的第二十二天,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250多名居民代表接到通知去西牌楼小学礼堂开会。昏黄的灯光下,他们每个人领取了一张选票,代表辖区2250户老百姓选出自己管理自己的一个组织——居民委员会。

2008年,民政部经过考证,正式将上羊市街居委会确认为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凡事大家商讨,这是最好的民主方式。”70年前,当选的居委会委员说的这句话,贯穿了社区发展的大事小情:上个世纪60年代组建消费合作社、70年代待业青年开起小餐饮店,直至后来安装路灯、改造化粪池……居民,是上羊市街的主体,也构成了这个社区的发展底色。

元宝街上,还留有当年选举出的居委会主任的等身铜像,他叫陈福林,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小巷总理”。

陈福林出身贫苦人家,拾过荒、拉过黄包车,但他为人和善又能吃苦,深得邻里信任。10月23日晚的那次选举中,他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上羊市街居委会主任。一同当选的同事里还有木匠、教师、银行经理和茶馆老板。这些人本就是杭州城里的普通市民,选举他们的也是街坊邻居。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崭新历史——人民当家作主。那一晚的小小选举,是这段大历史在中国最基层的投射。

“陈福林和前辈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想给街坊邻里当好‘大管家,关键是要时刻想着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不仅如此,还要主动邀请他们一同治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我们社区里,退休老人居多,他们如今都过着不错的物质生活,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幸福不是住多好的房子有多少存款,而是能不能参與美好生活的构建,为自己做主为自己当家,小康不只是物质,还关乎精神世界。”邹紫娟告诉记者。

如今,在元宝街1号的上羊市街社区活动中心里,邻里客厅、邻里话坊、邻里学院、邻里书吧、邻里广场等围绕“邻里”主题的设施场馆在300平方米的区域内依次排列,全天候面向社区居民开放。这里时而丝竹绕耳,时而辩驳激昂,是邻里们的议事厅和大舞台。

每年10月,金桂飘香的季节,上羊市街还会迎来一年一度的邻里节。居民自筹资金、自备节目、自行策划。高大的香泡树下,长街宴摆起来,老少街坊们欢聚一堂,笑声飘满长街小巷。每到这个时候,坐在大家中间的邹紫娟都会想起陈福林生前说过的那句话:办喜事,我帮着敲锣开道;冬夜,一家酱园着火,我第一个跑去救火。“小家,大家,无论哪个家,都是需要我们共同经营的家。为大家当好家,让每一个小家都能参与到幸福生活的构建中,拥有参与感与获得感,这是我作为‘小巷总理最大的心愿。”

猜你喜欢
邻里小巷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邻里+”铸就崇川社会治理“小康梦”
小巷
邻里图书馆
秋痕
邻里之间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