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肝切除术在原发性大肝癌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2020-03-25 13:24王勇黄炜郝龙周小帅洪晓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肝门血流肝癌

王勇 黄炜 郝龙 周小帅 洪晓明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五位,病死率位居第三位,手术切除治疗是肝癌治疗的最佳方法[1]。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自90年代初用于肝癌治疗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2-3]。对于肿瘤直径<5cm的小肝癌,LH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早在2008年就已经得到了共识[4],然而LH用于大肝癌(直径5~10cm)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尚存在争议[5]。为了分析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作者开展如下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来本院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根据术式分为剖腹组(剖腹肝切除术)和LH组(腹腔镜肝切除术)。剖腹组纳入病例59例,LH组纳入病例48例。其中剖腹组男34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87±18.22)岁;Child-Pugh A级38例,B级21例。LH组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龄(64.64±17.10)岁;Child-Pugh A级27例,B级21例。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肝癌且肿瘤直径为5~10cm的单发肿瘤;(2)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或B级;(3)术前一般情况良好,无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排除标准:(1)既往肝细胞癌或者转移肝癌治疗史;(2)出现肝内外转移者,肿瘤细胞侵犯肝门静脉、下腔静脉等主要血管者;(3)凝血功能异常,黄疸严重者。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生化常规、影像学检查、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及术前禁食。所有患者均进行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1)剖腹组:取仰卧位,正中或者肋缘下切口,充分显露术野,探查腹腔内情况以及肝脏形态、质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明确需要切除的肿瘤范围,按照传统剖腹手术进行肝肿瘤切除,关腹前置留腹腔引流管1~2根。(2)LH组:取仰卧位,头高脚低位,脐上穿刺建立气腹,气腹压力设置为10~15mmHg,该孔作为观察孔。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在上腹选取3~4个操作孔,其中主操作孔靠近肿瘤位置。采用超声、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情况以及肝脏形态、质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转移情况及肝静脉系统是否有癌栓,明确需要切除的肿瘤范围,用电凝钩在肝表面进行标记,沿着标记线采用超声刀完整切除肿瘤。电凝止血后,反复冲洗肝断面和腹腔,确保创面彻底止血,常规置留引流管后缝合穿刺孔。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及保肝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引流液情况。术后疼痛较为剧烈者,给予镇痛处理,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避免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间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比例和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术后恢复相关指标:ICU停留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3、7天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白蛋白(Alb)。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手术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间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间手术指标比较(±s)

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min)剖腹组(n=59) 225.68±89.56 468.57±213.44 12(20.34) 24(40.68) 24.68±15.46 LH组(n=48) 241.43±102.43 492.41±265.47 9(18.75) 20(41.67) 26.99±16.43 t/χ2值 -1.451 -1.042 0.04 0.01 -1.32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中输血率[n(%)]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比例[n(%)]

2.2 两组间术后恢复情况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间术后恢复情况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间术后恢复情况相关指标比较(±s)

时间(d)住院时间(d)并发症发生率[n(%)]剖腹组(n=59) 2.32±0.72 2.56±0.76 14.56±3.45 27(45.76)LH组(n=48) 1.55±0.45 1.41±0.68 10.23±2.78 11(22.92)t/χ2值 3.672 3.192 4.018 6.03 P值 <0.01 <0.01 <0.01 <0.05组别 ICU停留时间(d)术后下床活动

2.3 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剖腹组比较,*P<0.05;与术后3d比较,#P<0.05

指标 剖腹组(n=59) LH组(n=48)术后3d 术后7d 术后3d 术后7d ALT(U/L) 398.75±177.42 178.49±148.48# 310.48±143.95*106.42±110.43*#AST(U/L) 342.54±133.40 102.87±92.60# 263.45±103.44* 72.13±67.09*#TB(μmol/L) 27.73±15.40 20.49±13.23# 22.30±16.27* 16.87±13.29*#DB(μmol/L) 8.92±4.02 6.79±3.56# 6.93±4.13* 5.45±3.04*#Alb(g/L) 34.48±6.28 35.82±6.17 33.89±6.29* 33.02±5.18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LH在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也日趋成熟。日本肝癌研究组对LH治疗肝癌的疗效进行了大样本、为期15年的跟踪,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案下1、3、5和10年生存率不存在显著差异[6]。然而临床上关于LH在肿瘤直径为5~10cm的肝癌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还存在争议,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报道。我国>80%的肝癌患者伴有乙型肝炎且存在肝硬化,导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下降,而采用腹腔镜手术可有效减轻手术对患者腹腔的损伤,从而减少术后感染、术后腹水等手术并发症的产生,另外因创伤减少还可以有效减少白蛋白丢失、维护电解质平衡、减轻炎症反应等,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改善预后。

本资料对LH治疗肿瘤直径为5~10cm的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两组间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比例、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恢复情况指标:LH组ICU停留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剖腹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剖腹组(P<0.05);术后肝功能指标:LH组ALT、AST、TB、DB水平均显著低于剖腹组(P<0.05)。可见采用腹腔镜治疗肿瘤直接为5cm~10cm的大肝癌安全性和近期疗效均优于剖腹手术,且术后恢复更快。

然而LH在大肝癌的治疗上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因视野的因素导致肝静脉系统出血不易控制,因此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手术人员操作,正确认识肝脏的解剖结构,及时准确的识别和处理出血点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血流阻断。另外因数据的限制,本文尚未对LH治疗大肝癌的远期疗效进行统计,随后的5年时间内作者将持续对本次纳入研究病例的肿瘤复发、5年生存率等指标进行跟踪,以完善本研究,支持LH用于大肝癌的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肝门血流肝癌
腹腔镜在围肝门区肿瘤外科中的应用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新生儿黄疸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肝门部纤维板块对胆道闭锁腹腔镜手术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