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打牢专业功底

2020-03-25 02:54杨文婷
大学生 2020年2期
关键词:论文专业管理

杨文婷

从2011到2020,从本科到博士,公共管理专业已经陪我走过了近九年的时光。遥记2011年6月刚参加完高考时,我还对大学里各种各样的专业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报志愿时,我采取了“随波逐流”战略,把当时最热的财经类专业列为主要目标。最终结果并未如我所愿,我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录取了。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得知结果的我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只用字面意思简单理解了这一专业的含义,哭着跟家人和老师说自己不想学一个每天“复习公务员考试内容”的专业。

揭开专业面纱

2011年9月,怀着对这个专业的误解和偏见,我开始学习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它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政治学、行政学等多个领域的课程,可谓包罗万象。大一时,我继续按照高中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保持着课堂、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背诵着似懂非懂的专业名词和解释。大二和大三的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案例讨论和小组展示的机会,我这才逐渐学会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联系起来,结合现实来理解理论内涵,借助理论来深入地思考现实问题。我的学习方式也逐渐从死记硬背向理解和思考转变,专业的神秘面纱被我慢慢揭开。

2014年夏天,我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的保研夏令营,这不仅是一次考核,也是一次学术盛宴。我现在的导师介绍了他做的研究,主题是借助仿真建模来预测火灾救援需要的物资数量,以提高火灾救援的效率。举个例子,在一个工业园区内,突然厂房发生了大火,如果救援不及时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在考虑周边消防、医疗等设施的基本情况下,这样的研究能够准确预测出园区需要配备多少消防设施、放在什么位置,以提高组织应对火灾等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把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降低到最少。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社会科学领域的定量研究,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专业可以用政府运行的数据做非常有意义的分析,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范畴,更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

我第一次和一线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是在大四毕业时。在每周为社区孩子免费提供绘画课程的公益活动中,我认识了天津西青区一个以外地务工人员为主要构成的社区的负责人。她告诉我,虽然活动方提供了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但他们依旧面临着资金短缺、场地有限、缺乏上级支持、居民身份认同低、和社区融合程度差等重重障碍。

当时,我和同学正在参加北大光华公益案例分析大赛,我们便以公益组织和其培育项目的关系为视角开展了调研和访谈,分析了支持方和被支持方在项目沟通、财务报销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就这样,我们的调研报告成为一架信息互通的桥梁,不仅让双方意识到了现存的问题,更引导他们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寻找更好的解决思路。也是在这时,我感受到了公共管理专业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的重要作用。

挑战“不可能”

2015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攻读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硕士第一年,在导师的严格要求和不断鼓励下,修改本科毕业设计并发表人生中第一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经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篇论文关注的是公众负面情绪与雾霾天气的关系。通过微博文本的词频分析,我发现雾霾天气越严重,微博上公众的负面情绪就越高。然而,这一结论仅仅证明了空气污染和公众情绪的相关性,缺乏理论层面的研究,看上去像一篇研究报告而非学术论文。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修改,这篇论文的学术规范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主题仍停留在简单的雾霾与公众情绪的相关性讨论上,缺乏理论意义和更深入的现实问题探讨。这意味着我需要再次阅读大量的文献,找到更好的突破口,并对论文主体部分进行大幅度修改。

憑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以公众负面情绪、环境污染为主题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撒网式阅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从研究公众情绪的论文中找到了“风险感知”这一概念,它是指我们在面临无法掌控的风险时的主观感受。人们面临雾霾时情绪的波动,对人们的风险感知有怎样的影响?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既能从环境问题视角解释公众情绪与风险感知的关系,又能为政府解决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新思路。经过数十轮的打磨,2017年9月,我的论文终于发表了。虽然历经波折,但反复修改的过程让我拥有了更夯实的学术功底和更强大的内心。

研一的暑假,借着完成课程作业的契机,我又写了两篇小论文。导师认为其中一篇以“基础公共服务提供与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关系”为主题的论文较有潜力,鼓励我尝试发表英文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SSCI期刊对于选题、理论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当时的我,研究能力和论文水平还与这一目标有很大差距。另外,中英文思维的转换和英文翻译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障碍。在翻译的过程中,文章出现了大篇幅的中式英语表达和数不清的语法错误。通过阅读英文文献、分析学术类英语论文的语言表达、向老师同学请教等方式,经历了8次大幅修改和两次拒稿,这篇文章终于在2018年11月的《国际社会学》刊物上发表了。修改论文的磨砺过程让我体验到学术之路上的各种挑战及其带来的乐趣,英文论文的发表更带给我继续向前的信心。空气污染、环境保护等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和幸福,在思考和研究这些重要社会议题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公共管理专业的不可或缺。

做人生最重要的选择

专业不仅能影响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还能塑造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人生选择。学习公共管理专业促使我的价值观渐渐从“小我”向“大我”、“个人精神”向“公共精神”转变,我的日常关注点也从“如何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转变成了“如何让每个人过上好日子”,以及教育、环境、医疗、政务服务等公共话题。

除了通过做研究发现社会问题,寻求解决方式之外,我发现做公益是回馈社会、回应公共精神的极好方式。现在的我是公益组织“途梦”的一名长期志愿教师。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我会定期为来自全国各地偏远地区初高中的学生分享我的学习经历与经验。和我做着同样事情的人有近千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为超过500所学校的学生分享他们的职业生涯经历。“聚点滴以成江河浩荡,集细壤方就山峦苍茫”,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当所有人共同努力时,就会有不可小觑的效果。我们都在为“让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不因眼界而受到局限”努力着,也在为教育均等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对公共精神的最好注解。

2017年4月,我赴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海拔最高、条件较艰苦的措勤县完全小学支教。我负责的四年级小学生汉语基础很差,甚至不会用汉语写自己的名字,而到了初中,他们面临的将是全汉语的教学环境。我手把手地教每个孩子用汉语写名字。在批改作业本时,我看到有个小女孩在作业后面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谢谢,老师。”这句简单的话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孩子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求与教育资源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次支教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拥有好的教学资源对于孩子们成长、对于家庭的未来、对于整个地区甚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西藏回到上海后,我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继续读博,博士毕业后做一名大学教师,做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的同时,当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好老师。

未来在路上

2018年4月,我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被保送读博。2019年4月,我赴新西兰惠灵顿参加公共管理研究国际年会(IRSPM)并在大数据分论坛上展示了自己的论文。2019年9月,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习。 2020年,等待我的将是博士论文选题、写作和答辩等新的挑战。前进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但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即便是日日挑灯夜读,也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论文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