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走过涅瓦河

2020-03-25 02:52王家新
诗潮 2020年2期
关键词:牢笼目击者余晖

王家新

林忠成,生于20世纪70年代,长于福建永定。作品 刊发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及中国内地与台湾、澳门地区的报刊,部分诗歌译成英 语、德语。

傍晚走过涅瓦河,

河水那么黑,那么深沉,那么活跃

(像是在做“跳背游戏”)

让所有走过的人都压低了嗓音。

这是2016年7月初的一个黄昏,

一代又一代诗人相继离去;

彼得堡罗教堂高耸的镀金尖顶

留不住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晖。

人们从大铁桥上匆匆回家,留下你和我,

把头朝向落日,朝向暗哑的光,朝向沥青般

的彤云,

“我们回去吧,我冷”

可我们还是在默默地走,

唯有风在无尽吹拂,

唯有波浪喋喋有声,像是从普希金

或阿赫玛托娃诗中传来的余韵……

[林忠成赏评] 朱大可在《先知之门》中认为,历史上充满了无数缄默的目击者,他们为黑暗的极端性所惊骇,而后开始永无止境地逃亡。这些逃亡背弃着黑暗,也背弃着针对黑夜真相的言说。诗中那个隐身的我,属午夜的目击者,“河水那么黑”“一代又一代诗人相继离去”。目击者们背负着道义十字架,咽喉被上锁,眼神被过滤,声音被一个庞大的筛子筛选,囚禁在自我设立的牢笼,像困境中的猛兽。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对此进行审察:由于被禁锢在一种压抑的狭窄天地和道德规范中,人开始不耐烦地蹂躏自己,迫害自己,啃咬自己,吓唬自己,就像一只被人驯服的野兽,在牢笼里用身体猛撞栏杆……这个渴望而又绝望的囚徒变成了“良心谴责”的发明者。

午夜如此强大,目击者只能像踩着刀尖斗牛一般,挑衅这条千足蜈蚣。“傍晚走過涅瓦河”“我冷”是午夜的衍生物,它随时吞噬一切。午夜像一架大功率粉碎机,能把石头、钢铁、自由的大海、浩瀚的星空统统绞碎,于是,“所有走过的人都压低了嗓音”,用眼神交流。随着夜色变深,连嗓音和眼神也会被没收,人们逐渐蜕化成蜗牛,互相间以触须传递信息。午夜只允许黑色存在,黑色吸收所有光线,并且不反射其他颜色,它是种贪婪、霸道的颜色。世界上最黑的纳米材料,能黑到任何光线都捕捉不到的地步,彻底隐形。

诗里的家,是逃避午夜的乌托邦,形而下的容器。在黑色淹没一切的午夜,少数人高扬主体,试图冲破藩篱,不甘于自我囚禁,想象自己站立于高山之巅,沐浴在金色阳光下。“我就在我并不在的那个地方,亦即某种让我看见的阴影,它使我在我所不在的那个地方看到了我自己。”(福柯)自我囚禁后,人只能靠虚构活着,虚构出澄明之境,在那个不在的地方完成自己的缺憾。

全诗弥漫着一股丢失“上帝之城”后的荒凉、无奈,它像太阳下山,只留给人们一抹余晖,以及镀金的教堂尖顶。“上帝之城”是人类的理想生存形式,当苏格拉底描述出这幅生存美景时,格劳肯不相信,他诘问:“苏格拉底,我不相信地球上什么地方有这样一座上帝之城。”苏格拉底回答:“无论天堂中有没有这样一座城,或者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座城,有智慧的人都将循着这城市的方式而生活,并以此装点自己的家。”

猜你喜欢
牢笼目击者余晖
惜今(新韵)
《皖南的秋天》《余晖》
东风渠的余晖
东风渠的余晖
A Case Study: The Strategy of Translating Metaphor and Alliteration
“电梯吃人”事件后,目击者可这样消除心理阴影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心中的牢笼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