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炊烟的悲悯

2020-03-25 08:12张时雨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拮据烧水炊烟

张时雨

清晨的阳光零星地散落在窗外的树梢间,鸟儿们大多还在酣睡,只有寥寥几声啁啾,扰不动沉睡中的梦境,呼吸间却送来异常的气息,如刺刀般胡乱划破美梦。

我眯着惺忪的睡眼,醉酒般摇晃到窗前,如我所料,几缕灰蒙蒙的烟雾突兀地吞噬了晨曦泛出的金光,在清晨六点安宁而干净的晴空里,肆意张牙舞爪。我用力拉上窗户,用窗框间的尖锐撞击声宣泄我的愤怒和怨气。回到床上,房间里看不见的余烟还缭绕在我的鼻翼间。

我早已熟悉这炊烟的存在,却永远不可能适应,谁会愿意适应呢?一楼的大爷总是在每天清晨,准时点燃木柴,搭起支架,在楼房前小道边的绿化带上烧起水炉。高高的水炉升起袅袅的炊烟,一栋楼的住户都要被迫享用这清晨的“早餐”。多亏世俗礼仪中还残存的几分情面,才不会有人跳着脚指着他的鼻子骂出最肮脏的话语。也有人提醒他行为的不妥,这时他便会收敛些,柴火暂且熄灭几日,但过后他仍会忍不住用水炉烧水,缕缕白烟照旧升起。

抗议无效,大家也只好噤口不语了,在吸进一口口呛鼻的濃烟时暗自咒骂他。小时候,我常常萌生踹翻那恼人的水炉的念头,只怪我接受了现代教育,心怀善良,不便去做。那时的我一直不解,家中的电水壶,不知烧几壶水才费上一度电,竟教他不辞辛劳、不顾众议,偏要用柴火烧那水炉,一个人何能节俭到这地步!若是由于生活实在拮据,尚可理解,然而,他并不贫穷,即便算不得小康,也绝不至于支付不起电费。我那时太小,实在是不能理解。

作者在文章前四段刻意使情绪不断堆叠,激发起读者对这个“自私自利”“没有公德”“冥顽不灵”的老人的怨怼,也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伏笔。

后来,我才逐渐明了,那是属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贫穷与艰难。属于那一辈人的拮据与被迫节俭,离我太遥远,却已烙在那一代人的生命与意识里。外公曾严肃而略带几分伤感地向我说起他的童年:“那时是真的穷啊,穷得什么都没得吃。雪天里还要上山看看有没有野菜可以挖,饱了上顿可别想还有下顿,不饿死便要拜谢祖宗了。实在没粮食了,只好和猪一起吃,猪食人吃过一轮再给猪吃……还要砍柴,手上全是伤痕和冻疮,哪有你们这般细皮嫩肉……”我渐渐明白,贫穷会弱化人的一切追求,最高理想便止步于温饱,生活的最高要求便是竭尽所能地节俭。若要追问那烧水炉的大爷何至于如此节俭,若要咎怨那刺鼻的炊烟为何不曾断绝,我们首先便要好好去了解一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初生稚嫩、步履蹒跚的中国。

人常常被封锁在社会和体制的樊笼里,被禁锢在思想和意识的枷锁里,一辈子不得挣脱,还一辈子无所察觉,自以为自我主宰着自己的思想,实则已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所说的那样,被“体制化”了,他们不愿意摆脱,也不觉得需要摆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无可批判,谁不是个平凡人呢?水炉上空升腾的炊烟不是那位大爷的错,埋怨呛人口鼻的浓烟也不是我们的错,于是便只能在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差错间唉声叹气了。既知值得被谅解,那么也应尽可能地给予理解和原谅。

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一缕炊烟、一个顽固的老人出发,以小见大,将老人烧水炉的动因上升到了福柯所说的“被规训”的人的高度,足见作者的阅读积累和思考深度。

反观当下人们对物质的极度追求与毫不可惜的浪费,我又蓦地从内心升腾起对老人的敬重,我们不需要像老人那般节俭,但我们必须从内心崇尚节俭,而不是内心麻木地视挥霍无度为潇洒自由。

我所能做的,也仅仅只是关紧门窗,给予一缕炊烟我所有的悲悯。

作者在文末推而广之,对当下人的奢侈浪费进行反思,让文章具有了现实意义。最后一句照应文题,首尾圆合,点题自然。

猜你喜欢
拮据烧水炊烟
云儿烧水
烧水实验
梦里炊烟
烧水
出走的炊烟
心静听炊烟
烧水时烧水壶外壁为何会“出汗”
“拮据”的“皇帝”婚礼
“拮据”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