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达与表现

2020-03-25 08:10阮海云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

【摘要】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除了需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外,还更需要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民族精神的传达与表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中国钢琴作品既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贡献,又能真正立足于世界音乐之林。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钢琴教学与研究经验,探讨了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中关于民族精的传达与表现问题。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民族精神;传达与表现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獻标识码】A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期间,许多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与作曲家创作了上千首钢琴作品,其中不乏极具民族特色的上乘之作,成为中国钢琴作品宝库中的精品,不仅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为传播、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做出了贡献。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意识到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性,认真探索教与学的方法与途径,积极在舞台上展示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征程上迈出更加自信有力的步伐。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可以追溯到1915年,正是在这一年,赵元任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在上海出版,刊载于《科学》(中文)杂志第一卷第一期,这也是迄今为止有谱可考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首钢琴曲。因此,1915年就可以看作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中的纪元年。这首作品是欧洲传统作曲技法与中国本土音乐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法上都不足以代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整体实力与水平,但是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整个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中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不得不说,就是这么一首小作品却体现出了中国人“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哲学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热爱和平”的精神追求。这首钢琴作品为之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调,更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

更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是萧友梅先生在1921年模仿唐朝音乐风格创作而成的《新霓裳羽衣舞》,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以民族历史为题材写成的较为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作品以五声音阶为主,采用类似于唐代大曲的结构形式,篇幅较长,共有十二段音乐组成,前有序,后有尾声。这首作品在整个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史中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作曲家们也意识到了民间音乐对于钢琴音乐创作的启发性和重要性,李荣寿创作了一首《锯大缸》,发表于1921年《音乐杂志》第一期上,这首作品就是最早以民间曲调为主题写成的钢琴曲。而对于文人音乐的重视,使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获得了另一片广阔的空间,比如:郝路义(1. shammon)对古曲《梅花三弄》进行了改编,使其成为一首钢琴作品。另外,直接使用欧洲音乐体裁进行创作,也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黄自先生创作有2首二部创意曲、3首二部赋格曲、2首三部赋格曲和《降A大调赋格曲》。

毫无疑问,无论是宫廷音乐风格还是民间音乐曲调,无论是对文人音乐的改编,还是对西方音乐形式的直接拿来,中国本土音乐语言与钢琴这件西方舶来品的结合从一开始就在试图用西方乐器向广大人民群众讲中国故事。

至新中国成立,已经产生了不少优秀的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中国音乐史上首次“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创作评奖活动一等奖)、刘雪庵的《中国组曲》、江文也的《断章小品》《第一钢琴协奏曲》(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丁善德的《春之旅》《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最早的中国钢琴变奏曲之一)、陆华柏的《浔阳古调》、瞿维的《花鼓》、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无调性现代钢琴曲,国内音乐创作史上最早的先锋派作品)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党的歌颂、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及对传统美德的颂扬。如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组曲、瞿维的《洪湖赤卫队幻想曲》、陈培勋的《卖杂货》《旱天雷》、余抒的《红旗板车队》、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黄虎威的《巴蜀之画》组曲、刘诗昆的《白毛女即兴曲》、储望华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

其次,将钢琴与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相融合,使之产生新的韵味和审美价值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又一特色。例如殷承宗创作了京剧唱腔韵味的钢琴小曲,还首创了“钢琴伴唱京剧”的艺术品种,如钢琴伴唱《红灯记》。

另外,在钢琴改编曲这个领域,中国民间风土人情、中华民族精神品格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储望华的《二泉映月》、陈培勋的《平湖秋月》、殷承宗的《十面埋伏》、王建中的《梅花三弄》《百鸟朝凤》、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杜鸣心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等。

改革开放以后的钢琴作品呈现出创作风格多元化的特点,这是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结果。虽然创作技巧追新求异,不过,作品的中国风格仍然是钢琴音乐创作的主要美学追求。例如:黎英海的《阳关三叠》、王建中的《彩云追月》、汪立三的《兄妹开荒》、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黄虎威的《欢乐的牧童》、陈钢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崔世光的《山东风俗组曲》、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汪立三的《天问》、陈怡的《多耶》、周龙的《五魁》、赵晓生的《太极》、姚晨的《五色》、姜万通的《空山赋》、张朝的《皮黄》《努玛阿美》《中国之梦》等。

二、民族精神在钢琴教学中的传达与表现

通过前面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简述中可以得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主流思想与精神品格是中国钢琴作品最重要、最核心的表现内容。因此,需要师生在教与学中特别关注作品精神内涵与思想情感的传达与表现。

(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西周末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的观念,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发生作用才能生成新的事物,而同一个种类的事物简单相加只能导致事物走向死亡,不同的事物和谐共处,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种和谐思想,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有之并绵延至今。

拿钢琴曲《牧童短笛》来说,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中西方不同音乐文化交流融合、交相渗透、兼容并包的产物,是“和而不同”的艺术体现。在这首作品里,贺绿汀先生巧妙自如地把西方对位复调技法与我国民间支声复调的因素结合起来,通过具有民间韵味的旋律曲调,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牧童畅然于青青田园之中的美好画面。这种画面就是“和”精神的艺术体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启发学生理解、掌握和表现这一和谐精神。

首先,乐曲采用了ABA三段式结构,对比统一,首尾呼应。在乐曲整体结构上应该意识到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曲式特点。不同段落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推进音乐向前发展。因此,在演奏过程中,首先要对作品做一个整体布局。

其次,对于乐曲中自由对位的二声部复调来说,建议学生先做分手练习,便于在头脑里对左右手两条旋律线条形成较为清晰的印象,这样,在双手配合的时候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演奏时准确地塑造两条旋律各自不同的线条起伏、力度强弱以及色彩明暗等,体会这彼此不同的两者是如何相和相生的。

第三,对音乐风格韵味的把握是钢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体现演奏者各方面修养的试金石,直接关系到音乐作品情感与精神的传达是否贴切和到位,故应特别注意演奏时的触键、句法、气息等方面的教学要求。例如,第一段的二声部对位旋律,弹奏时速度要适中,触键要柔和,左右手旋律线条此起彼伏时要注意呼吸,起句音符不急促,句尾收束不匆忙,在抑扬顿挫中徐徐展开一幅江南水乡的秀美画卷;中段则是完全不同的弹法,速度加快,情绪活跃起来,触键快而有力,音符跳跃而有弹性,起句和收尾都要干净利索,以充分表现一个无忧无虑、充满活力、愉悦欣喜的牧童形象;第三段是再现部分,虽然在细节上与第一段有些许不同,但整体意象基本一致。

这首钢琴作品通过三个段落的彼此不同与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也共同展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和而不同、相融相成的文化魅力。

(二)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关注如何看待天、地、人的问题。例如,在道家创始人老子看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都遵循一个“道”,都统一于一个“道”。当然,历史上还有许多人用不同的词汇和语言去表达“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则进一步阐述了“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思想。

以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为例,在引子、 主题、七个变奏及尾声等十段音乐中,黎英海先生将传统乐曲中所表现的江楼钟鼓、小舟渔歌、东山之月、层台之花等关涉到天、地、人的内容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传神地进行了二度创作。在教学中,要在解决演奏技巧的基础上体会万物相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例如:在引子“江楼钟鼓”部分,同音反复的力度与速度都应该有所区别,力度由弱到强,速度由疏到密,控制气息的缓急,注意触键的灵敏,让人能够从乐声中听到那从远处江楼之上传来的阵阵钟鼓之声。而中间夹杂的几个快速下行的音符,仿若一道光波从江面闪过,应该弹奏得轻盈灵巧。到第三小节,主题核心动机出现了,弹奏时应注意乐句的呼吸,要深而稳,弹出悠远、大气、优雅而恬淡的意境。盡管是夕阳西下、月上东山,但随后的一串华彩和颤音应用敏捷的触键明亮地弹奏出属于大自然的那份灵动。在之后的几段音乐中,也需在音色、气息、速度、力度等方面把天地相和、物人相谐的精神表达出来。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做一一详解。

再如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王建中先生不仅将原唢呐独奏曲里热烈欢快、喜庆美好的情感传递了出来,还通过在钢琴上模仿各种各样的鸟鸣声制造出一种视听合一的效果,自然界的一派生机尽收眼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精神理念。因此,我们在弹奏过程中不仅应该用欢快喜庆的情绪和情感去表现旋律,还应该特别注意各种各样鸟鸣声的弹奏技术与方法,把布谷鸟、野鸡、黄鹂、蝉等各种不同的鸣叫声加以区分,让这些小动物的声音在热闹的人群中穿梭回荡,由表及里,展现万物浑然一体、其乐融融的美好场景。

(三)以人为本,刚健有为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始于管仲,记录于《管子》一书的“霸言”篇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文化传统,还有诸如“民为邦本”“民为贵”“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民者,君之本也”等的表述。这里的“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不仅指向个体的价值,同时也指向整体的利益。这种民族精神使我们世世代代都把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当做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以小我成全大我。而只有做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为《周易》写的《象传》里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语句,强调人要像不停运转的宇宙一样向前奔跑,有所追求,而所谓“刚健”,就是通过修身、齐家、养正气来实现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的这段话足以解释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意志与品格。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这首作品为例,它共有四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在第一乐章的钢琴教学中,要明确船工号子这个主题动机的性格特征——坚定有力、顽强执着。所以在弹奏时要特别注意触键的干净利落、声音的坚实及音色的明亮,把船夫与惊涛骇浪搏击的斗志和勇气表现出来;第二乐章则要在力度、音色、气息等方面都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在这个乐章里要传达的是黄河母亲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气魄。对于钢琴这件乐器在抒情性方面的某些不足,我们要学会借助作品在和声和织体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在触键和呼吸等方面加以改善;第三乐章要将黄河两岸原本的美好风光与遭日寇践踏后的悲惨状态及对日寇予以还击的决心加以区分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尤其注意弹奏时内心情感的生成,以情带声,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触键和呼吸将三种不同的情感——明快愉悦、悲痛欲绝、清还血债的愤怒传达出来。这三种情感看似不同,但它们都是在“以人为本”精神支撑下的表现——对个体生命的热爱、对国家主权的捍卫、对民族利益的尊重;第四乐章是快板乐章,属于整部协奏曲的高潮,集合了《黄河大合唱》中第八首“保卫黄河”、第九首“怒吼吧,黄河”以及歌曲《东方红》与《国际歌》的旋律素材,用铿锵有力、饱满激越的曲调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气质与精神。这个乐章的技术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解决技巧和技术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内心的民族情怀,全力表现誓死捍卫家园的决心、紧张的战斗气氛、必胜的信念以及追求和平的精神理想。

综上所述,中国钢琴作品是中国音乐的一部分,理应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在教学中,不仅要解决好基本的弹奏技术问题,还更应该重视对作品内涵的解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思想精神传达和表现出来,才能激发起听众的共鸣,唤起听众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阮海云.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传统文化特征[D].太原:山西大学,2005.

作者简介:阮海云(1972-),女,山西平遥人,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音乐史论。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
《山海经》与原始宗教关系再探究
不屈的长城
抗战烽火中的文学斗争
赣傩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